书城哲学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5258600000003

第3章 《周易》的思想

(一)《周易》与中国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有人说德国是哲学的故乡,还有人说,中国也是哲学的故乡。西方哲学是关于外在客体世界的智慧,中国哲学是关于内在主体世界的智慧,它们都是对思维的智慧的反思。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万物从哪来——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回答,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回答。西方说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的回答就不同——中国人的回答是“和实生物”。

关于世界本源问题,在《周易·系辞传》中有一个诠释,叫做“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是互相作用,构精是个融合、交流、交感的过程。对峙的东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万物。构精、氤氲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然后才能生出一个新生儿。这个新生儿就是一个第三者,即和合体。这就是《周易》中讲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从人类自身最切近的夫妇构精,然后生出数个新生儿。并由己及人、由己及物,由人类自己的生育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即“远取诸物”的天地氤氲,而生万物。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区别:一是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万物,上帝是唯一的、绝对的、全知全能的。而中国人认为万物不是由绝对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天地男女,由多样的、多元的甚至是对立的、冲突的事物经过融合所产生。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才主张多样、多元,不排斥带有不同特性的事物。二是唯一的上帝具有排斥其他东西的排他性、独一性。由此出发而讲斗争,讲非此即彼,讲一方消灭另一方,消灭多元为一元。中国哲学从根底上具有包容性、宽容性、多元性和多样性,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道并育并行,互不相害、相悖,这就是阴阳互补、双赢的思维,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冷战思维。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地方。三是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形式。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天即使能讲话也不讲话,天不去干预创造万物,即没有一个绝对的天来造万物,万物是由不同事物融合而成的,所以讲和实生物。

正因为和实生物,所以“同则不继”。《周易》的革卦,讲了这样一句话“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中国古代人认为两个女的在一起,就不能生孩子,人类就不能延续下去。天不可能生万物,地也不可能生万物,只有天地氤氲,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中国追根究底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像西方人讲的中国没有哲学概念,它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说天地、阴阳、男女、氤氲、构精、万物和化生等。其基本的概念就是冲突、融合,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思维。

中国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其基本的理论思维框架,很多都是以《周易》的思维为框架的,如两汉易学、魏晋玄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家大都是以《周易》的思维为框架。比如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无极而太极,提出了一套概念,基本上就是从《周易》的框架而来,所以周敦颐的《通书》,又叫做《易通》。

《周易》是哲学,这是我国哲学界普遍认同的。《周易》中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比如“一阴一阳之谓易”的对立统一观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变化观点等。这些观点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周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中国的哲学是“《易经》哲学”,他受《易经》的启发,发明了著名的正反合逻辑定理,后来发展成唯物辩证法。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中国的基本理论是阴阳”。

影响最大的是《周易》的阴阳矛盾观念。古人以一画(—)符号象征阳,以二断(--)符号象征阴,明白无误地构成了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理论体系的核心纲领。阴阳之道,无形无迹,但却无所不在,其他如八卦、六十四卦等范畴均围绕阴阳矛盾对立的观念展开。如天地、乾坤、男女、父母、雌雄、昼夜、冷热、春夏与秋冬、升降、出入、生死等,甚至连树叶向背,也有阴阳之别。如果没有阴阳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世界就会因失去生命源泉而死亡。

《周易》具有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就是研究对象本身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周易》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以感悟为特色,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承认矛盾对立的普遍存在,进一步确认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同时又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相互转化。比如天地、男女,没有地,岂有天?没有女,岂有男?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运动变化。六十四卦中有所谓正对卦、反对卦,如泰卦与否卦,卦爻之象相反,泰象征安吉通泰,否象征多灾多难,彼此矛盾对立,但又相互依存而转化。乐极生悲,由泰化否;否极泰来,脱否转泰。矛盾运动,生生不息,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不仅如此,《周易》更指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阶段性的静止是相对的。比如按照卦序,既济与未济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济象征已经安全渡河,事业成功;未济象征尚未涉险渡河,事业未成。按常理应是既济在最后一卦。但《周易》作者却置未济为最后一卦。此卦序排列自有辩证法,未济后于既济的卦序显示,象征事业成功的既济卦,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暂时胜利,现实生活激励人们,应该再次卷起裤腿,准备重新涉险渡河,开始新的征途。这说明了矛盾运动,辩证发展,旧阶段虽然完成,但新阶段的长征却又开始,人们在高歌猛进而自强不息的矛盾运动中,又继续前进,并上升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显示,运动变化永无止息。这就是《周易》重“变”的辩证法,它启迪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永无止境。

(二)《周易》与中国宗教信仰

《周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讲“和”,正因为讲“和”,而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样性,所以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发生过宗教战争。在中国,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周易》对道教与佛教,特别是中国的民间宗教很有影响。

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一些寺庙当中,可以同时供奉儒、释、道三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间信仰的关公。同时,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也成为道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和根据,如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把“大易”“黄老”及“炉火”三家之理契合为一,所以叫“参同契”。该书是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著作,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不仅对于道教的炼丹术,而且对中国的化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周易》对佛教也有很大影响。比如说后来藕益大师做《周易禅解》,就是用禅宗的思想来诠释《周易》。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萨,把“震”比作普贤菩萨,把“兑”比作观音菩萨。所以《周易》的思想对佛教也有影响。

《周易》对中国宗教影响最大的是“保和太和”思想。各个宗教平等相处,互相交流,不要战争,也不要排斥。一个家庭里,祖母、祖父可以信佛教,外国留学回来的儿子、儿媳妇可以信天主教,仅仅在一个家庭当中,就可以三教并存,这就是《周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思想。

(三)《周易》的人文精神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乾卦的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坤卦的大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创造了世界文明,是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不要只讲奋斗,因为单纯的奋斗可能产生“亢龙有悔”(乾卦上九)的情况,所以还应有“厚德载物”来调节、补充。厚德载物是讲博大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超凡气度。换言之,人要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虚怀若谷,会通万物,以成其功。这样才能接受大家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做好。《周易·乾卦》九三爻辞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终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惭惧不安,反省自身。这就是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从“潜龙勿用”到“或跃在渊”。这样人生才能通达“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这就是说,既要拼搏进取,又要柔顺恬静;既要轰轰烈烈,又要冷冷静静。二者既冲突又和合,才能完善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

2.“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的生生精神

宇宙之间最根本、最伟大的德性,就是讲生,所以生生之为易。“易”的核心思想就是生生,是指新生事物、新生命的不断创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尊重。时代风云变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生变化相适应,这是时代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生生不息的思想,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现在研讨的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破坏等等,都与持续发展的思想不相符,也都不是生生不息的思想。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精神

《周易》讲穷则思变。穷要变,变就通,通达才能长久。所以“通”很重要。近代改良主义的激进派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北京被杀害,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仁学》。他在《仁学界说》中说:“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通”很重要,《周易·泰卦彖传》讲“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讲“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咸卦彖传》则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感指交感、感通。假如人为的障碍不破除,就不能交流,不能相通。不能平等地交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就不能发展。目前世界正由于“不通”出现了一些隔阂和冲突。当然这里有贫富的不通,有发达和欠发达的不通,也有各个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不通。而中国的各宗教之间能沟通、交流,所以能互相包容。

4.“日新之为盛德”的日新精神

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中国是讲日新日日新,每天都是新的,这样才能盛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内得于己,也就是说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精神素质、艺术素质等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外得于人,你只有惠泽别人,给予别人,别人才能给予你。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你不要战争,也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人;你要幸福,也希望别人得到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外得于人,也就是说应该按“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问题。日新就是不断地创新。人生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新。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日日新中实现的,只有真正做到日日新,才能成就其千秋大业,以促使天地万物日新月异、永恒变通而呈现其超凡的发展状态。

5.“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和合精神

“天道变化”,就是说天道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使万物各得其性命,即使每一个事物都能够按照它本身的性质来发展。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每个国家都想按照其自身的轨道来发展,这就是各得其所。各个国家也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行进,才能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不只是“乃利贞”,而且万国咸宁。保合太和的核心,就是阴阳和合。保合太和是最高理想。所以太和殿在故宫建筑群的中央,是最大的一个殿,这不是偶然的。从性质上说,古人把太和解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保持阴阳和合状态;从价值理想上看,太和就是最大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