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5258100000027

第27章 三通馆鉴(2)

没想,他的这话刚落地,就听对方当头的一个虎背熊腰的人问道:

“蘑菇,溜哪路?什么价?”

他的这段话意思是:“喂,你是什么人?哪里去?”

王尔烈哪里懂得这个,只好说道:

“你们的话,我不懂,请直说吧。”

对方听了,接着说道:

“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就来啦。”

他的这段话意思是:“我们正想夺得一点钱财,没想,你们就送上门来,实在好。”

在关东,在过去的那年月,土匪是出了名的,人们都以“关东胡子”称之。那关东胡子也确实是厉害,杀人不眨眼。

王尔烈与赵茹倩头一次见到这阵势,真有些害怕。特别是赵茹倩,坐在车上吓得已不会动弹了。

这会儿,王尔烈听了那人的黑话后,说道:

“大王,有话就直话吧,我等不明白。”

那人好像有意刁难,继续说道:

“他房上没有瓦,地上没有砖,非否非,否非否,哂哂码?”

他的这句话意思是:“你也别说你家有与没有,既然今天在这里遇上了,你说谎也没用,有什么东西只管留下好了。”

多亏王尔烈的车夫还粗通些匪行的规矩。于是,他对王尔烈说道:

“你不要说别的了,干脆把帽子脱掉,表示我们愿意服从他们。然后,你再通报一下姓名和官职。这样,或许会起到一些作用。”

王尔烈照办了,把帽子一脱,往前一放,说道:

“我是刚刚取中的新科翰林,准备去京述职,请借路走走。”

没想,那人听了这话,不再用黑话了,而是用通常话问道:

“你是哪位?”

王尔烈一听,觉得语气有些转变,心也就踏实些了,接着答道:

“敝人乃王尔烈是也。”

那人听了,当即问道:

“可是辽阳才子王尔烈?”

王尔烈觉得生奇,便答道:

“过奖了,正是。”

听了这话,只见那人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身边的一个青年人,然后自己徒步来到王尔烈跟前,说道:

“王学士,别来无恙,你可还认识我否?”

王尔烈一看,哪里认得,只觉面生,于是摇了摇头。

那人见了,呵呵大笑起来,说道:

“我问你,去年秋日的一个雨后夜晚,天上还有月亮,你家曾去了一个贼人?”

王尔烈想起来了,说道:

“这——”

那人没等王尔烈说完,接着说道:

“我问你,你当时可用八句诗相送一个贼人出走,并让他小心狗,别踩坏兰花盆?”

王尔烈全明白了,说道:

“你——”

“我就是那个贼人啊。如今在这里当了占山响马。当年,你有恩于我,我岂能相忘?常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此受我一拜。”

那人说着,便跪倒在地。

拜见后,那人要留王尔烈等上山用餐,以为孝敬。王尔烈道:

“不必打扰了,期限急迫,赶路要紧。”

那人听了,也不强行挽留,说道:

“我是强人,你是官人,自古两路。也罢,你们走吧,也免有嫌。不过,前面山寨还有强人,唯恐你等不便,我等前往送上一程,也免得生出误解。”

说着,那人便带领众弟兄列队相送。

在行走途中,王尔烈向那人问道:

“就凭你等这样重义,料你也是好人家儿女。当今世上要干的事情很多,你为何偏做这个?”

那人有些愧色,说道:

“一言难尽。只缘家贫,当地官员又欺压百姓,使我等难以生存,不得不如此。自知入上此道后,朝夕难保,但也只好走下去,过一天算一天了。”

“那么,你还想有个收敛结果否?”

那人欢快起来,说道:

“常言,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谁不想图个好!”

“好。既然这样,我给你指一条明路。”

王尔烈说罢,让车停住,取出笔墨纸砚,当即给奉天将军修书一封,然后交给那个强人,让他带上,前去受降。

那人尚有些顾虑。

王尔烈说道;

“你尽管去吧,他看过我的信后,会好好安排你的。不过,你一定要回心转意。从今后,开始效力朝廷。”

那人听了,只是千恩万谢。

果然,那人投奔奉天将军后,看过王尔烈信,便将其及同伙收留,成为清军中的一个小股,防御辽阳州城。

事后,有人知道这事后,还为王尔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学士,无知俚俗,能释邪路;

小蟊贼,未识孔孟,亦归正途。

王尔烈与赵茹倩进京不久,孙昭与赵茹倓也到京城。他们都住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的虎坊桥,相依为伴,倒也快活。

王尔烈与孙昭同在翰林院供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即壬辰年正月庚子日,乾隆帝于南郊斋宫斋宿,当即发布《命中外搜辑古今群书》诏书,谕:

朕稽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扬象数,兼综案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一助。是以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命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编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第念读书,固在得其要领,而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惟收罗益广,则研讨愈精。极方策之大观,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往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选购觅。至若发挥传注,改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禅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汨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楝高、陈祖范、任启远、沈德潜辈。亦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厄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刻,只系抄本存留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并严饬所属,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扰。但各省收辑之书,卷帙必多,若不加之鉴别,悉令呈送,熩复皆所不免。著该督抚等,先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载,具折奏闻。候汇齐后,令廷臣检核有堪备阅者,再开单行知取进。庶几副在石渠,用雠谁乙览。从此四库七略。益昭美备,称朕意焉。

乾隆帝的这个诏谕,可以说是四库全书馆开馆的动员令,《四库全书》开始纂修的号角。

继此之后,他在诸多谕旨中,皆说明本次修书乃“搜辑古今群书,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朝野官员民众等,亦有此呼声。

时任安徽学政的朱筠,认为此举有益于后世,功在于千秋。

朱筠,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由翰林院侍读学士降为编修。博闻宏览,好奖掖后进、承学之士,望为依归。其所居处名曰“椒花吟舫”,聚书至数万卷,好金石文字。曾著《十三经文字同异》未成。书法参六书,有隋以前体,其诗文有《笥河集》传世。其兄朱珪,字石君,号南崖,乾隆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正”。性孝友,于经术无所不通。在官持大体,不亲细务,清操亮节,海内仰之。此二人,当时被世人并称为“二朱”。

朱筠上书,建议设馆编书,并提出先定内廷书目,再令各省举其未备之书目以献之。又倡议道,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搜求民间旧本、抄本;兼收金石图谱及著录校勘。遂以成其《四库全书》大业。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为类书,明解缙(1369—1415年)领衔奉敕编纂。凡22 877卷,凡例、目录六○卷。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戳太多诸事。后被罢官八年,建文时复出。永乐初,任翰林院学士。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解缙受命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当时有147人参预编纂。翌年十二月成书。永乐帝嫌其未备,复增派姚广孝、刘季箎同主其事,配副总裁若干人,誊写者三千余人,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该书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八千余种,约三亿七千万字,装11 095册。以单字为目,以洪武正韵系字。每字下,先注音、文,次录各韵书、字反切、释义,再列该书楷、篆、隶、草四体,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之天文、地理、人文、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诸项记载。凡单字注释、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朱笔写出,颇为醒目。其文,整段或全书采录,一字不改,甚为备。所存元代以前孤本秘籍皆有。原书仅抄一份,由南京迁都北京后,移存贮文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录正副本二份,至隆庆年告成。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文渊阁,副本存皇史宬。

乾隆帝要修纂的《四库全书》,远远地超过了《永乐大典》的规模,即要求包罗“古今数千年”,囊括“宇宙数千里”,为旷世之巨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准备就绪,乾隆帝遂降诏书,开四库全书馆,开始修纂。

四库全书馆,设总裁、副总裁,下设总纂、总阅、总校、总目、提调、校勘、校办、纂修、缮书、收掌、监选诸处。各处又设有分校、分纂、分勘等计570余人,誊录员计1 000余人,总计4 403人。可谓声势浩大,阵容强大,旷古绝今。

其具体编制,由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在《四库全书》第一部完成时,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单》中,即可看出:

总裁,16人,他们是:皇六子质庄亲王永瑢、皇八子仪慎亲王永璇、皇十一子成哲亲王永瑆、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管吏部刑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刘纶、武英殿大学士管吏部刑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学士舒赫德、武英殿大学士管吏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学士阿桂、文华殿大学士管户部事及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敏中、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英廉、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程景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及翰林院掌学士嵇康、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及管国子监事务蔡新,以及福隆安、和珅、裘日修、王际华。

副总裁,10人,他们是:梁国治、曹秀先、刘墉、王杰、彭元瑞、钱汝诚、金简、董诰、曹文埴、沈初。

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汪廷玙、谢墉、达椿、胡高望、汪永锡、金士松、尹壮图、李绶、窦光鼐、倪承宽、李汪度、朱珪。

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校官为:陆费墀。

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刘锡嘏、王仲愚、百龄、张焘、宋铣、萧际诏、德昌、黄瀛元、曹城、瑞保、陈崇本、五泰、运昌、章宝传、冯应榴、孙永清、蒋谢庭、戴衢亨。

武英殿提调官有:陆费墀、彭绍观、查莹、刘 之、韦谦恒、彭元统、吴裕德、关槐、周兴岱。

总目协勘官有:刘权之、汪如藻、程晋芳、李潢、梁上国、任大椿、张羲年。

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王尔烈、刘校之、刘跃云、陈昌国、历守谦、蓝应元、邹玉藻、王嘉曾、庄承篯、吴寿昌、刘湄、吴典、黄轩、王增、闵思诚、陈昌齐、孙辰东、俞大猷、平恕、李尧栋、邹炳泰、庄通敏、黄寿龄、余集、邵晋涵、周永年、戴震、杨昌霖、莫瞻箓、王坦修、范衷、许兆椿、于鼎、王春煦、吴鼎雯、吴省兰、汪如洋、陈万青、祝坤。

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有:邹奕孝、郑际唐、左周、姚鼐、翁方纲、朱筠。

黄签考证纂修官有:王太岳、曹锡宝。

天文算学纂修分校官有:郭长发、陈际新、倪廷梅。

缮书处总校官有:王燕绪、朱钤、何思钧、仓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