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5258000000005

第5章 绪论(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则是政治文明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辟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其中: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体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大特征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并且民主法治位列其首,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位置,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制度保证。文明与和谐都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需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理念和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政治文明建设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政治保障和推动作用。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政治生活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列宁称政治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孙中山将政治称之为“众人之事”。因此,人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施以影响。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充分重视作为政治文明主体的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页。后来,他们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现实内容和明确要求的。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人的全面发展是多层面的、立体的,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重视人在经济领域的发展需求,还应该重视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到政治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自主和自治能力,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体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人的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人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增强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正和竞争意识,进而才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政治保障和推动作用。现实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文明环境中,政治文明通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运行潜移默化地对每个人施加影响,使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观和基本准则,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结构、心理模式、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同时,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正常化、法制化建设的加强,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保障。

有鉴于此,我们在大力加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始终坚持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也规定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兴衰成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书以制度文明为核心,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从历史与现实相对照、中国与世界相对比中,进行探讨,并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力求弄清历史,概括特点,阐明优势,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本书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得来的,也必然要反过来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定要联系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围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既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又要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既定理论外化为感性活动就能实现的,这里面包含着艰巨的思想升华运动。没有思想的升华,就不可能有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思想升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抛弃旧的过时的观念、概念、范畴,形成新的观念、概念、范畴。这一点,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绝不能忽视活生生的政治生活现实,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而应该抓住事物的变化,用新观念、新概念、新范畴概括新现象、新实践、新创造,总结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具有针对性的新理论,以指导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既是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理论研究的正确方法。

2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历史的方法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为了再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情景,寻求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上,人们必须追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曲折和偶然性的因素,并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考察与之相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活动,研究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与之相反,逻辑的方法是舍弃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的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来揭示历史规律,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及现实事物的相互关系来建立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基本方法,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必须遵循这一方法。首先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包括弄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体细节;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文明的一系列论述,既要研究这些论述当时的客观条件、具体细节,又要理清并把握这些论述的大体脉络、历史联系;还要研究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过程、成就、特点及经验教训分析。其次,是运用逻辑的方法,依据历史事实或经验材料,经过抽象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把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历史事实是逻辑分析的基础,逻辑分析是历史事实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只有运用历史方法把历史事实研究透了,才能为逻辑分析打牢基础。逻辑的分析是历史事实的“修正”,只有经过恰当的修正,逻辑才能更好地在思维中再现历史。因而我们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3比较法

包括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即从纵向的、历史的联系与横向的、国内外的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研究的问题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纵横比较。研究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用纵横比较法非常必要。从纵向上看,要把政治文明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研究,着重研究政治文明的产生、继承、发展的过程,从中探索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化、发展的规律;从横向上看,要把政治文明放在世界的视野之内,研究国内和国外政治文明建设的异同,通过内外比较,寻找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索政治文明建设的共性及本质规律。为使比较法取得显著成效,本书作者力求做到:一是开阔眼界,全面地、客观地考察历史和现状,全面地、客观地考察中国与外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二是以我为主,即以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主。研究外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照搬外国,不能厚古薄今。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基本原理出发,注意坚持个案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即在仔细考察历史的前提下,从中国迅速发展和世界不断变化的现实出发研究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

4综合研究法

政治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复杂性,就客观要求多视角、多层面地进行研究,同样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以外,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一般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矛盾分析法等,本书中都有运用。鉴于政治文明研究的跨学科性,本书还广泛借鉴了哲学、历史学、法学、国际政治、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有力,对研究对象达到全面、系统、准确、清晰的把握。

(二)叙述框架

本书的叙述框架以制度文明为主线,兼顾政治思想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分为总体叙述(1章)、主体内容(10章)和发展问题(2章)三个板块。主体内容大致沿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单项政治制度、具体政治制度的顺序展开。

第一章绪论为总体叙述。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相关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空间定位和时间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方法以及本书的叙述框架等四个问题,并对全书内容进行概述。

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为主体内容。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主要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问题。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章回顾了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探索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章在回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提出了建议。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和优点,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项措施。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立法制度。主要论述政治文明与民主立法的关系,以及实现立法机关的民主化、立法程序的民主化、立法内容的民主化的途径和方法。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行政制度。本章考察了政治文明与行政制度的关系,分门别类地论述了行政组织制度、行政行为制度、行政程序制度、行政救济制度,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司法制度。本章回顾了我国司法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当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司法制度的措施。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廉政制度。本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制度建设的特点和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的举措。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民权利义务制度。主要阐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保护的方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基层民主。本章从历史和现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村民自治、社区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三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建设情况。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为发展问题。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形成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战略和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原则和内容。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及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人全面发展的方法。

(执笔人:席文启,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政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仲计水,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