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口述实录
5257500000020

第20章 抗日战争前期访问毛泽东(1)

1937年春末夏初,抗战形势已日趋严重05月底,梁漱溟应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之邀赴四川,一路上经南京、武汉飞到重庆、成都两处,将近一个月,作了三十多次以上的讲演(有时一天两三次)。

6月13日,梁漱溟在成都省党部作了一次《我如何抗敌》的讲演,分八段讲了乡村建设与抗战的关系、抗战的原则、如何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农业和农民在抗战中的重要性等。

梁漱溟指出:“我们正是准备抗敌,才从事乡村工作”;“中国今日之抗敌,应采取两原则:一是必须靠无限的兵力……一是不求摧敌于一朝,而要能与之作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因此需要“一、增厚革命的抗敌情绪及能力;二、加强政府的统治力量”;他认为在政府与民众联系不够,民众缺乏组织与训练的情况下,“必得要启发出老百姓拥护政府的情绪,并且加以训练及组织才行”。他强调:“为何定须如此作功夫的理由:一、国民之大多数在农民。二、非政府关切农民生活问题,替他设法,则农民不会爱国,不会拥护政府。三、非感情相通,则组织训练不会成功。四、非有日常生活上的组织训练,则临时抗敌的组织训练就无根。”在谈到乡村建设工作与抗战的关系时,梁漱溟认为:“我们的乡村建设工作,正是切近农民日常生活加以教育及组织,健全地方下层机构,为政府统治运用之准备;正是解除一点农业上的痛苦,培养农民爱国情绪,并增强其抗敌能力的。”

6月29日,梁漱溟出川,经武汉北上,7月2日到北平。7月4日南下,于津浦车中遇胡适、林宰平。7月5日,梁在济南下车,返邹平一视。两天后,日军向中国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发动进攻,当即遭到我守军的奋勇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16日至20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暑期座谈会,邀请全国名流学者共计15名到会共同研究中日局势及御辱图存之计。梁漱溟被邀请出席了这次会议,旋即应聘为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8月,出席了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国防参政会议。该会是国民政府为抗日而设立的咨询性质的机构,即后来“国民参政会”的前身。在这次会议上,梁作了长篇大论的发言。先是讲乡村建设,后是讲抗战民众教育等问题。因发言时间过长,引起在场的傅斯年不满。傅说:“别讲这些了,当前最要紧的是前方的军事和国际形势。这种讲法,太耽误时间了。”但会议主席汪精卫仍让梁把话讲完。在这种情况下,梁自己也感到时间的确紧迫,于是终止了自己的发言。会后他将自己的意见写成文章发表在当时的《大公报》上,其内容是强调发动民众,说明民众是在农村,而当务之急是停办正规学校,大力开展全民众抗日救亡教育工作。

鉴于梁漱溟的意见,蒋介石曾嘱托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江问渔四人起草具体计划,由梁漱溟负责草成交去,没有结果。

8月10日到12日,梁漱溟在上海《大公报》发表《怎样应付当前的大战》(连载),提出抗战三大原则:“第一,全国军民的动作,乃至他们的生活,都要在最高统一的军令下面动作而生活;第二,政治要民主化,政府与社会要打成一片;第三,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知识的出知识。”同时提出14条较为具体的主张办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以及地方行政的大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造;政治的改造等。

8月19日,梁漱溟陪同蒋方震(百里)到山东,视察防务。当时,韩复榘对抗日战争态度暧昧,而梁与韩关系较密,故蒋有此差遣其实是去探查韩复榘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和决心,并劝勉他坚决地站到抗日战争这方面来,听从“中央”的指挥,为抗战效力。此事经过,据梁在《告乡村工作同人同学书》中回忆说:“8月22日,余陪蒋百里先生晤韩,韩即自谓不求决战但求能战能退,施战施退。对于前途大事,认为中国必撤之平汉路以西,得国际援助反攻过来始有办法。故以兵力于此时决战,徒供牺牲,不如保全实力,以待反攻机会。又自知所部质量甚差,不堪作战,以致消灭。故蓄意退至南阳汉中等地练兵,以冀不失为参加反攻的一个单位。”上述见解,充分暴露其对抗战已缺乏信心,而且还为将来的逃跑埋下了伏笔。针对韩的这种思想,梁曾多次与之交谈,劝其不可与敌人妥协,建议他发动民众,配合前方军事顶住日军入侵,绝不可往后撤退。

10月13日,日军侵占平原、禹城,山东省府深夜开会,决定大部分公务员迁退宁阳。10月14日晨,梁漱溟闻讯急访韩复榘,问为什么要撤退。韩答:个人决定不走,省府也未搬家,而大部分公务员此时无用,不如离去。梁说,这样做必致全市恐慌,市民都走,后方动摇,影响前线士气,最好不动,或将无用公务员给资遣散,亦不必退驻宁阳。韩不采纳,再访,仍不纳。

10月26日,梁漱溟、梁仲华、王绍常、陈亚三和余心清、何思源,在何宅商议怎样建议韩复榘,坚持山东抗战,并草议几条建议,其中有:“1.应将地方自卫组织与国民兵役分为两事;2.关于征训壮丁,补充兵役,应有计划行之,在这一条中曾明确指出:‘请通令本站区各部队,并布告民众,对于地方自卫组织,如乡农学校受训壮丁,不得任意抽调,对于其枪支,不得任意收用’等建议。”

10月30日,梁漱溟与韩复榘同登千佛山细谈,包括条款,从上午10时到午后3时,韩仍不表态。梁接李宗仁电召于当晚离济南赴徐州。

但韩心事已定,不纳其忠言,尚自将其统辖之部队不战而退往鲁西巨野一代。后来韩被蒋介石以不服从命令、临阵脱逃等罪行给予枪毙。

自抗战全面开始后,梁漱溟便积极参与国事,奔走于山东与南京之间。在济南曾参加抗战后援会,被推举为主任常委,因此他对当时前方消息及后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据他观察,抗战初期我方的失败,实不在军事而在政治。因此他说:“今日最大的问题不在外面而在内部。例如平津的失陷,根本误于政治,而非军事上会如此失败。最为明显:军事不统一是政治问题,还有前方、后方未能配合,政治社会未能打成一片军民未能合作等,许多失败之因都是政治问题。”因此,他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进一步地团结,以加强抗战政府的力量。再者,当时许多国民党大员无信心抗战,只顾逃难,把妻儿资产送往国外,这使他对国民政府及抗战前途感到十分悲观。另一方面对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又不甚了解,很想有机会亲自作一番考察。基于上述认识,1938年1月,他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以参议员的身份奔赴延安,拜会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并和他做多次长谈,当面请教。那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已建立起“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关系,但他还希望能更进一步地加强团结,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曾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与毛泽东的老师(又其岳父)杨怀中(昌济)是同事,梁曾到杨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的杨怀中家中做客,见过毛泽东。

所以,梁漱溟到延安访问毛泽东,一见面,毛微笑着说:

“你是老前辈哕!”

梁说:“哪里嘛,是什么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