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桂林山水
5252300000008

第8章 桂林文化(2)

以天然青竹和黄杨木为材料, 运用线雕、浮雕、镂空雕并借鉴中国画技法,表现山川、园林、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 主要有茶叶盒、花瓶、笔筒、烟具、竹筷、方竹手杖、屏风、镶嵌壁挂等。刀法严谨, 意境深远, 虚实相宜, 具较高艺术水平。

芒编工艺品

采用本地野生植物, 手工精心编织而成。产品经过造模、编织、抽黄、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工艺过程, 有近千个花色品种,集广西各地芒编制品风格之大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花篮、吊篮及各种壁挂, 新颖别致,匠心独具,既可点缀温馨的雅室又可装饰华丽的厅堂;动物、工艺小车则惟妙惟肖,诙谐风趣;礼品箱、果盘及各式圆桶,造型古朴典雅, 美观大方,有很强的实用性。除此以外,还有独具桂林特色的桂绣、梳篦、纸伞、手绘式屏风、针织装饰物等。

(五)民族文化

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桂林,民间节庆活动也特别多,风情浓厚的风俗,已成当地旅游的一大风景线。各民族共同的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里都会大庆特庆,热闹非凡。但最为精彩的,无疑是各民族独特的喜庆节日。

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苗年的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束以后。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花炮节

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一天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是否能碰上,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禁风节

农历正月二十日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旋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龙舟节

赛龙舟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隆重的节庆活动之一。桂林龙舟赛每三年在漓江举行一届。各参赛队伍早在半月前就积极准备,反复训练。五月初五早上,比赛尚未开始,漓江两岸围者已是人山人海。比赛开始,龙舟穿梭于漓江之上,龙船歌不绝于耳,随着威风锣鼓的响声,观赛者人潮涌动,盛况空前。获胜者奖银钱若干,烤猪一头。参赛者视获胜为荣事,好彩头。五月是海内外宾客浏览桂林龙舟赛的好时机。1998年桂林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赛,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大型龙舟赛,邀请东南亚、港、澳和台湾等地区龙舟爱好者组队参加。

恭城月柿节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是“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恭城水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大,品质优,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水果总产及人均产量均居广西第一位。

恭城柿子已有近千年的栽种历史,因柿子制成饼后像月亮,恭城人便给柿子取了个美丽的名字:月柿。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鼎沸,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吟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此外,桂剧、桂林弹词、桂林民歌、桂林渔鼓、桂林杂技、傩戏、彩调剧、广西大鼓、广西文场等都是桂林地方文化的特色。

(六)饮食文化

桂林地处岭南要冲,自古官宦商旅云集,饮食习惯南北交融,粤、川、湘、浙、赣、闽均有传承。近世纪以来,粤、川饮食影响大,同时融入地方习惯,又因旅游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桂林米粉闻天下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园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作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桂林米粉的特色还在于卤水,关于这卤水还有个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遭到百越族人的强烈抵抗,同时又因为岭南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严重拖了战局的后腿。于是,始皇帝又派史禄去领导开凿一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以解决运输问题。史禄经过实地勘察,在兴安带领民工开凿出一条34 公里长的运河—灵渠。灵渠开通后,运输问题得到解决,统一战争也一下子扭转了被动局面。

早在史禄到来之前,秦军将士就为吃不好饭,水土不服所困扰。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秦军中的伙夫根据西北人制作饸饹面的原理,将大米磨成粉,加工成米面,供给将士食用。米面的称谓,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如此,对西北人来说,吃米面总是没有吃面条可口。

又由于水土不服,秦军中有大量的将士病倒,主要症状是肚子胀得难受,上吐下泻,直接影响了战斗力。部队中的军医就地采药,专门采集了主治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的中草药,如草果、茴香、槟榔、橘皮、丁香、桂皮、花椒、胡椒、砂仁、干姜、香叶、桂枝、山楂、甘草、白豆蔻等,熬成汤,发给将士服用,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这些药绝大部分都是健胃消食的。

嘿,还真有效,喝上两三回,那肚胀的毛病就没有了,顿时就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身轻松。再说那汤带有甘草的微甜,也不难喝,因而受到将士们的普遍欢迎。有病无病,大家每天都喝上几口,预防为主。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喝,好像还不是滋味似的。

可是战斗激烈,经常是吃着饭,敌人就偷袭上来了,你得丢下碗就作战。为了节省时间,将士们便将米面、汤合到一处吃,这种战争逼迫出来的吃法,就形成了日后吃桂林米粉一定要放卤水的习惯。

尼姑素面

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入,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花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作料,鲜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

马蹄糕

马蹄糕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状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作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豆蓉糯米饭

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

桂林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制作工艺精细,将上好糯米蒸熟后,用猛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宛若棉团状,方取其细细的糯浆做成圆团入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再加上糯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桂林松糕

桂林松糕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稍掺些黄糖水拌匀,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其味松软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头丁,其味更佳。桂林习俗,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赠以松糕,以示庆贺。为桂林的著名风味小吃,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桂林三宝

“桂林三宝” 即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其中三花酒“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桂林三花酒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而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三花酒酒质清澄透明,酒味醇厚芳香。三花酒相传始于明朝。至于为何名为“三花”,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在摇动酒瓶时,只有桂林三花酒会在酒液面上泛起晶莹如珠的酒花。这种酒入坛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另一种说法是说桂林三花酒因为要经过三次蒸馏而成,故旧名“三蒸酒”、“三熬酒”。大约是文人墨客们觉得这名字太土气了,为了增点文化气,才叫成了“三花”。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特有的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

此外,荔浦芋头、板栗粽、恭城油茶、灵川狗肉等也都是桂林特产,现在“小小”的桂林西瓜霜也让人们对桂林开口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