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5247300000019

第19章 开天辟地人自立(19)

因为我对薛振奎不是太熟悉,所以诚邀管道作家荆淑英同志加盟。因为荆淑英曾经是薛振奎的同事和朋友,相互比较了解,采访更方便也更容易。经过三次座谈式采访,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如果薛振奎的父辈是第一代中国管道人的话,那薛振奎包括与薛振奎同时代的管道建设者,无疑都可以称为是第二代中国管道人。这是薛振奎的原话,我们决定就用这句原话作为这篇报告文学的题目:第二代中国管道人。

开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但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高达72%。大量燃煤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西气东输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67%都在中西部地区,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沿线10个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西气东输能够拉动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简言之,启动“西气东输”工程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东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可带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如钢铁、制管、建材及建筑安装行业发展;可解决困扰东部城市日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西气东输工程规模宏大,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天然气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200公里。一个世纪的气龙神话开始向世人庄严讲述——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这一气势恢弘的国家重点工程,正在成为21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最辉煌的篇章!

被称为西部开发“报春花”的西气东输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这一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横跨祖国腹地四千二百公里漫漫长路,把东西部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必将大大推动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福沿线10个省市区的各族人民。

气龙昂首向东方——作为世界级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西气东输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中国,而作为东方之子,作为建设者的管道人,更成为国人肃然起敬频频传颂的动人词汇。自195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集输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以来,管道事业经历了40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一支建设速度快、施工设备齐全、专业技术配套、能适应各种自然条件、作风过硬、能征能杀能打各种硬仗的管道建设铁军队伍。西气东输历经戈壁荒漠、黄土高原,江南水乡,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来自祖国各地的第二代管道建设者们正带领着第三、第四代管道人,克服重重困难,如火如荼地奋战在建设工地上。

在这支巨大的管道大军队伍中,有一个人始终与管道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与管道的缘一生一世,与管道的情一世一生。热爱管道,献身管道,呕心沥血地为管道工作,成为他30多年来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事业。为了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他转战南北,东奔西走,叱咤风云,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一个管道人奋进拼搏的艰辛历程。30多年中,他当过电气工人,上过大学,做过技术员,当过管道三公司、秦皇岛输油公司党委书记,任过南京干校校长,主动请命赴西北指挥部搞施工建设,自加压力报考硕士研究生,授命于危难时期重返教育战线执掌教研……可以说是一个走过管道全程的人。虽年仅48岁,但经历奇特非常人能抵,意志坚定追求坚韧,沿着中国管道的走向留下串串奉献的深深车辙。虽不是将军将士一生戎马,但却近似将军将士四处征战,倾尽心智,出力流汗,奋发有为,为管道建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薛振奎。

走进管道

薛振奎1955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父母在哈尔滨煤炭系统工作。高中毕业以后来到哈尔滨参加工作。北国的严寒造就他成为一个东北大汉,17岁时豪爽侠义为人淳朴的个性初见端倪。

享誉全国30多年的著名的“八三”管道会战工程的发源地在大庆。管道会战之初,急需各种人才。招贤纳士,云集精兵强将前来参战,成为当时组织人事部门的第一要务。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调干部,精挑细选,把目光定格在薛振奎的父亲薛德逸身上。他父亲薛学的是矿山机电专业,是全国最早的工程师,在煤炭系统知名度颇高。有人便把他作为参战技术人员,推荐给了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经过考察,决定选用这个人。薛德逸本人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推荐他去的,反正省里选拔调动的名单里有他的名字。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军代表到薛德逸家里去征求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去。那时候薛振奎刚刚高中毕业,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没去报到。薛想,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报效祖国。现在管道建设急需技术人才,组织上觉得我有用武之地,那我还犹豫什么?薛德逸就领着薛振奎来到大庆,找到了当时“八三”会战的指挥部。薛德逸只提了一个条件,问我儿子有没有机会上大学?那个军代表姓张,张代表说:“薛工,是这样,你提的这个要求我不能打保票,但是你到大庆来,肯定比在哈尔滨机会多。因为这是大型的工业企业。”大庆条件很艰苦,参战者们吃粗粮,住帐篷。薛振奎记得当时人家给打的饭是一碗高粱米饭,一碗炒土豆片。可那天接待者待他们父子俩特别热情,说搞管道建设是项大工程,大手笔,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撑可不行啊。现在我们急需你这样的技术人才,如果有可能,就请尽量来。一番话极其朴实,但情真意浓,言辞恳切,不仅使他们父子俩感受到了会战指挥部的艰苦条件,还感受到了管道会战人才匮乏的实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薛德逸的心弦被深深拨动了。薛德逸就跟薛振奎商量来不来。薛振奎小的时候父亲就拿他当大孩子,什么事都尊重他的意见。那时候大学停课,招生停止,不参加工作也不可能实现求学梦想。薛振奎想,既然一时半会儿上不了学,先工作也行,以后有机会再说。薛德逸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薛振奎去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他是知识分子,非常希望儿子能学有所成,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人不能空有一腔热血,还得有才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报效国家的美好愿望。军代表的话虽不是承诺,但毕竟让薛父子俩看到了一线希望。仿佛心有灵犀,薛振奎特别理解父亲的愿望,表示愿意跟父亲到管道行业来。就这样,他们下了奔赴会战前线的决心,很快办好了相应的调转手续,父子并肩来到“八三”会战指挥部,汇入管道建设大军的行列。

那时薛德逸在技术科当工程师,薛振奎在青年点集训和劳动。薛振奎多才多艺,在青年集训点很活跃,出板报,填报表,写文章什么的,深受集训点领导的赏识。半年以后,也就是1972年11月,薛振奎被分配到东北输油管线建设指挥部第三工程大队(实际上就是管道三公司的前身),那时候还没有成立管道局。

刚参加工作时,薛振奎在技术科下属的电器安装队工作,搞电器安装,边工作边接受业务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培训了几个月之后,就参加了庆铁线管线建设(大庆到铁岭的管线),然后是秦京线(秦皇岛到北京)。最早在非常知名的太阳升站工作,是庆铁线的首站。当时薛振奎去的时候太阳升站还是一片荒草,满目苍痍,自然环境和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太阳升站在管道上很知名,它是最早的一条干线,最大的一个首站,薛振奎有幸参加了这个站的建设。后来陆续参加了嫩江穿越,线路施工,泵站变电所安装,防腐厂建厂等施工建设安装工作,相继到秦京线首站,昌黎丰润等地施工,一干就是两年时间。

管道是个大熔炉,虽然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很大,但也锻炼磨练了薛振奎的意志,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可贵品格,并让他感受到了管道建设者们四海为家,野战为乐的豪迈气派。皮肤晒黑了,身体强壮了;离开温暖的家,有幸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情。他与他的同事一道摸爬滚打,战天斗地,打赢了一个个漂亮仗,并在共同奋战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了浓厚的兄弟情意。一群热血青年用青春谱写管道建设诗篇,用真心奏响真情凯歌。

一支没有词曲的青春之歌,在薛振奎和他的年轻同事们心中一遍遍唱响!

天大求学

虽然四处奔走,八方征战,但在薛振奎的心底深处,始终有一个深深梦想——大学梦。这个梦自从萌发以后,一直不曾泯灭。这是一个做了很久很久,怀想了很长很长时间的梦想。这梦想在他高大志向的心胸间徘徊和萦回,在他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信念里顽强生长。一个梦想,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梦想,时时刻刻在薛振奎的内心激荡。我要上大学,我要上大学,我一定要上大学!这是父亲的殷切希望,更是薛振奎由来已久的梦想。这梦想一定要实现,这梦想必须要实现!薛振奎几乎要把心中这沉睡已久的梦想呼喊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薛振奎在疲累的工作之余,开始悄悄地起航了。清晨,别人还在甜蜜的梦乡里,他已经起床晨读了;工余时间,大家都在抓紧时间休息,他却把书从口袋里掏出来看;晚上不管多晚收工,他都要挑灯夜战。因为心中有信念,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父亲最欣赏薛振奎的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他对薛振奎说:“你没有你姐聪明,可你比她有韧性。一个人的韧性非常重要。做任何一件事,不管有多难,只要你肯坚持,就一定能做成功。”父亲的话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薛振奎想,父亲来到管道行业,一是为了支援管道建设,二是为了帮我圆大学梦。这梦不光我一直在做,父亲也一直在做,我绝对不能辜负他的厚望!薛振奎更加勤奋用功了,星期天,别人休息娱乐,他闷在宿舍里看书;节假日同事结伴出行,四处游玩,他独自留下做题。他一天天默默对自己说,青春不搏,还待何时?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会有结果。在临近考试的日子里,他甚至给自己倒计时,吃睡都要定时间,不肯浪费一分一秒。

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1974年,薛振奎报考天津大学被录取,专业是机械工程系焊接设备及工艺。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薛振奎激动得热泪盈眶!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那一刻,薛振奎真是激动万分,悄悄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当父亲得知儿子如愿以偿,就要迈进大学校园的时候,高兴地说:“孩子,爸爸就知道你行,你一定行。”那是薛振奎一生中极其难忘的日子,也是薛家全家最难忘的喜悦日子。那天晚上,父亲慈爱的目光始终没有从薛振奎的身上离开。他看了儿子再看儿子,怎么看也看不够。儿子终于实现了他多年期盼实现的梦想,这将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觉得,他对儿子的引导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他欣喜欣慰极啦。

去天大报到的时候,父亲拉着薛振奎的手,一遍遍地嘱咐,入校门只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走进校园以后的勤奋学习,不懈努力。薛振奎把父亲的话怀揣在心,开始了他天大求学的新生活。

那时候的体制薛振奎感觉还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学习和科研不脱节。他是从工矿企业去的,因为平时工作中有很多困难,有很多疑点,带着问题去学习,长进很大,收效很好。在学校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很多科研项目。1975年,薛振奎在大港为海洋石油设计制造了全自动双曲线切割机。该设备是为解决海上采油坪台制造过程中,钢管相贯线切口一次成型而设计的。不同管径、不同角度相贯,使得相贯线非常复杂。以往是一个20多人的班组,人工计算后在油毡纸上划线放样,然后把裁剪好的油毡纸围在管头处,用石笔画线,再用火焰切割。一个采油坪台仅这道工序就需要十个月时间,效率低、成本高。全自动双曲线切割机研制成功,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一个采油坪台的划线切口工作量需要3到5个人,一个月时间即可完成。薛振奎承担总图设计、气路系统及切割枪设计、四连杆机构设计等。1977年,薛振奎又为天津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研制全位置自动焊机,他任课题组长,同时具体承担控制系统和电源的设计、组装。研制成果和样机参加了天津市工业展览。

虽然历尽艰辛,陆续把油井钻杆的焊接、海上采油坪台的全自动曲线切割机、全位置自动焊机焊把器等项目都搞成了,遗憾的是学院的特点就是单纯搞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所以那几项科研项目没有得到普及,更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学校的缺陷就在于只立项,项目搞完了,学生毕业了,学校和老师没有组织下一批的学生继续推广,也缺少与企业的联合,所以很多科研项目实际上没有得到应用。

企业自己开发的,就有随时可以得到推广应用的好处。这一缺憾极大地震动了薛振奎,当时他就想,等我学成回去,时机成熟了,一定要很好地把科研推广应用到管道建设中去,让科研之花结出成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颗理想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在这个青年心底埋下。

薛振奎在学校的时候十分活跃,是班里的团支部宣传委员,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1977年4月入的党。毕业以后作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留校执教。不久,又参加了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学了整整一年,相当于回炉,收获非常大。那时候“四人帮”已经倒台了,整个教学秩序逐步在恢复。那一年压力很大,要把前边几年的重新捋一捋,补补课。薛振奎下了很大功夫,很深入地提高了一下,基础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和扎实。在天大,薛振奎以其尊重师长,爱护学生,奋发进取,工作敬业赢得了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由衷爱戴。他独特的品德和奇异的人格魅力,在天大被熟知他的人交口称颂。

中原历练

人有时候是个非常奇怪的东西。一种情缘一旦缔结,就很难彻底与其脱节。薛振奎与管道的缘,便是这样。

因为薛振奎在家是独子,父母觉得孩子离家太远,时时牵挂。薛振奎也惦念双亲,感觉不能在身边回报养育之恩。另外,他心里还有一份更深切的牵挂,那就是管道。从事了几年的管道事业,因为求学而暂时放下。人不在管道施工现场了,管道事业的发展和未来,却时时烦累着薛振奎的身心。跟管道打了几年交道,时间不长但情感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