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93

第93章 清(7)

鳌拜年轻时随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因而深得皇太极宠眷,赐号巴图鲁(勇士),擢升鳌拜为最重要的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将领。清军入关后,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后鳌拜又随亲王追击李自成、张自忠义军,军功显赫,被顺治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开始参议朝政。鳌拜常随侍帝侧,权势日增。顺治死后,鳌拜与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共同被立为四大辅政大臣,共同掌管国家政务。由于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是多尔衮旧为索尼所恶,四大臣之末鳌拜得以擅权。鳌拜欺康熙年幼,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引起朝野的惊恐和康熙的愤怒。所谓物极必反,鳌拜终被康熙设计擒获。念起历事三朝,功劳甚大,康熙仅命革其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明珠

明珠是康熙王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官居内阁13年,在治理黄河、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明后因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被康熙罢相。明珠名噪一时,经历了官宦生涯的荣辱兴衰,其子纳兰性德文采超众,他们被认为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原型。由于罢相后明珠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他是否为“贾政”还有待研究。

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清朝著名将领。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清顺治三年(1646)跟随郑成功出兵南澳抗清。不久,施琅投降满清,于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郑成功之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爽为延平王,冯锡范贪赃枉法不得人心。1664年施琅建议,率兵攻取金厦新胜,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不仅未采纳其议谏,还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十多年,但他仍注视福建沿海动向,等候清廷再次重用他。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施琅终于在李光第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占领了明朝最后一片根据地——台湾。康熙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康熙三十六年(1697),施琅死于住所。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我国清朝时期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并留下了代表作传奇小说《聊斋志异》,成就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公元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博市的一个书香世家里,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小小年纪学识就已经很渊博了。但很不幸的是,才华出众的蒲松龄自从19岁考中县里秀才后,就再也考不了更高的名次了,每次进京考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蒲松龄放弃了科举考试,做起了私塾先生,同时把自己听来的许多传奇故事进行了整理,有了今天的《聊斋志异》,因此后来也有人叫他“聊斋先生”。公元1715年,大文学家蒲松龄在穷困和不得志中去世。

雍正

雍正帝(1654—1722),满族,全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康熙,斩杀不赦。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株连众多,处刑严酷。使知识分子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他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使商业停滞不前。在对外交往中也是固步自封,他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由于性情偏急,喜怒无常,手段残酷,还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1735年暴卒于北京圆明园。

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人。康熙时,他考中了进士。由于他有胆识、有才干,官越做越大。这时康熙皇帝年老体衰,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年羹尧原来在四皇子手下做官,他的妹妹还嫁给了四皇子作王妃,于是他积极支持四皇子继位,并牵制住十四皇子的势力,为四皇子最终夺得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四皇子(雍正皇帝)继位后,年羹尧取代了十四皇子做了抚远大将军,率军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回民叛乱。雍正皇帝因他效忠辅弼自己继位有功,对他格外恩宠,不仅封他为一等功,连他的父亲、儿子都被封了爵位。而这使年羹尧仗着皇帝对他的宠幸,变得骄傲起来。他对待部下官吏总是盛气凌人,每次巡视各地防务时,都命当地官员跪在路上迎送。他则骑着马飞奔而过,就连王公贵族他也爱搭不理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纷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而雍正皇帝也觉得年羹尧太张狂,言行不检点,就以他所奏章字迹潦草为由把“朝乾夕惕”四字倒写为“夕惕朝乾”,犯了大不敬罪为借口,让群臣弹劾年羹尧,然后连降他18级,削去他所有官爵,由原来的一等功降为杭州看守城门的小卒,并罗列了他92条大罪,赐他在狱中自杀,抄没了他所有家产。

十全老人乾隆

乾隆帝执政的60年里,在文治和武治方面都很有建树。在文治方面,他勤于朝政,善于控制各级官员并能恩威并施。他曾多次外出巡游,其中六下江南,了解南方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民俗,考察各级官员,每到一地,执笔挥毫,留下许多墨宝。乾隆皇帝不仅文治显著,而且极有军事才干。我国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但乾隆皇帝却能运筹帷幄,即使调兵遣将,多次评定一些叛乱、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起义。他非常得意自己一生的武功,晚年曾经写出《十全武功记》,兼两次平定准格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定台湾,降服缅甸、安南(今越南),连次服廓尔喀蒙古,合计为十,他自诩为“十全老人”,并刻了“十全老人之宝”的印章。他凭借清初发展起来的国力,东征西讨,使清朝国势在他统治时期达到鼎盛,仅人口增加到3亿多,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但是他晚年宠信奸臣和绅,导致朝政贪污受贿成风,他退位不久,便爆发了全国性的白莲教起义。嘉庆四年,乾隆帝以88岁高龄寿终正寝。

贪官之最——和珅

和珅(1750—1799)是贪官的代名词,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一年后仗着皇帝的宠幸,和珅的官运达到了顶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目眩的头衔,接二连三地往他身上挂。到乾隆逝世为止,和珅专横跋扈的日子长达20多年。其间虽然不无短暂失意之时,但总的说来是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后终因大肆贪污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后,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就价值2.23亿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这些赃物都赏赐给了皇族,民间谚语便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和绅为官之道

历史上通常把和珅称为“贪污之王”、“巨贪奸相”。从和珅被赐死至今,人们所关注的是他的贪污奢侈生活、专横跋扈和权倾一时。其实,如果和珅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才华,就不可能升到宰相之职,更不可能有“贪污之王”的名号。和珅虽出身贪寒,但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正规教育。这使得和珅能够随心所欲地应付各种突发场面。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一生喜爱做诗、写书法,为了迎合乾隆,和珅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乾隆后期的一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藏文等多种语言。在乾隆《平定廓尔五功臣图赞》中有乾隆注:“去岁(1791)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权宜,第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如此说来,乾隆依赖和珅办事并非因他们的“同性之恋”,而是和珅实有其才。

乾隆在晚年时仗着国家繁荣昌盛,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移天缩地,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仿造世界各国著名景致;80岁时举行万寿大典。亏得和珅发挥聪明才智,闪躲腾拿,不仅巧妙支持了皇帝的用度,更使得内务库、国库收入逐年增加,民间得以休养生息,从而开创了辉煌的乾隆盛世。作为正总载修撰《四库全书》,他独具慧眼发掘旷世之书《红梦楼》,主持数十次科举考试。其间,果断处置了一品大员云贵总督李侍尧、二品大员山东巡抚国泰等多起贪污大案。至于乾隆皇帝精明干练、明查秋毫,在位时为什么不惩治和珅,大多数史学家的解释是:乾隆希望和珅像辅佐自己一样,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嘉庆。而嘉庆并未遵照父亲遗愿,乾隆一死他就对和珅顿生加害之意,也许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嘉庆确实是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历史上,乾隆和和珅相继离世后,大清帝国的社会局势立即发生逆转。这也可说明,和珅的被杀和嘉庆的无能是大清王朝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点。

张廷玉

张廷玉居官50年,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辅相两朝,虽没建立起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的伟业,但他勤勉为国的一生也值得后人的肯定。雍正在其遗诏中说,张廷玉死后可以配祀太庙,这是大臣所能享受的最高恩典。为了迅速处理军令和保守秘密,张廷玉为军机处订立规制。他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方便。张廷玉另一大贡献就是编修《明史》,基本上客观真实地保存了明代资料。他一生虔诚坦荡,为大清的鼎盛立下卓越功勋,被后世誉为康乾盛世名相。

刘墉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就是以康熙年间刘墉的形象为原型塑造的。刘墉的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的喜爱,后世流传着很多他秉公执法、与贪官斗智斗勇、清正廉洁的故事。刘墉是清乾隆十六年的进士,除乾隆十一年担任一年多的内阁学士外,其余20多年都在地方任职,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直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刘墉在乾隆年间仕途生涯沉稳不定,直到乾隆五十七年任吏部尚书才在中央有一席之地,嘉庆登基后授予大学士、太子少保、文渊阁主事。在嘉庆的支持下,刘墉不畏和绅及其党羽权势,彻查和绅罪行,扳倒了这个国库的大蛀虫。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的书法,尤其擅长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刘墉卒,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袁枚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乾隆盛世”之时,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他在任期间,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由于他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袁枚一生留下的文学著作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今存4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是满洲正白旗的贵族人家,从他的太爷爷开始,曹家三代连出大官,可以说是一个百年望族。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当政的时候,曹家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重大打击,从此家道中落。由于曹雪芹童年过的是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所以后来家道衰落,不会养家糊口,而使生活一天比一天难过。最后终于因为贫穷多病,曹雪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正是因为经历了一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变故,少年多才的曹雪芹决定用手中的笔记录这段历史,此后花了十年的工夫,从事《石头记》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把我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曹雪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但写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而且还是一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立意新奇,他的画更是突兀奇峭。

扬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