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72

第72章 宋、辽、夏、金(5)

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年间的进士,至宋神宗已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并与改革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因反对变法出知永兴军,后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司马光还朝任职主持朝政,启用保守派,排斥新党,将王安石的新法废除尽净。司马光在废除新政不久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司马光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支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李纲

李纲(1081—1140),两宋之交抗金名臣。京都汴梁危机时,组织军民保卫,迫使金军撤兵。宋室南渡后,宋高宗赵构曾任李纲为相。李纲上任便“首陈十事”,为收复实地作准备。但赵构不想复国,就给李纲扣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李纲很快被罢相,一再遭贬。李纲收复旧山河的宏才大略始终不能施展,含恨逝世。

“六贼之首”蔡京

“六贼”指的是北宋末年的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宰相蔡京为六贼之首。蔡京(1047—1126)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把持朝政17年。他在位期间,以一切图谋私利和巩固势力为目的,做尽坏事: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他的这一些以“变法”为名义的措施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激起民怨,间接断送了被宋江山。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死于途中。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1082—1135)赵佶虽说在政治上昏庸,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书画兼精,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赵佶早年学薛稷、黄庭坚、褚遂良等知名书法家,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笔致清朗,顿挫有致,点画瘦劲俊美,挺秀清雅,人称“瘦金书”。赵佶“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深厚的内功,也跟他精神上长期向往道教的缘故。

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至1162年在位。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封为康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他曾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廷令其率河北兵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以避敌锋。宋徽宗和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他于1127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

宋高宗是向金国投降派的首领,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引为亲信,任为宰相,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并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高宗遣使臣庆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次年六月,宋高宗以“倦勤”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

千古唾相秦桧

岳飞墓前有秦桧(1090—1155)反绑双手、赤身跪地的铸像,岳飞墓阙曰:“青山有幸埋忠骨头,白铁五谷铸佞臣。”这一幕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抗金将领岳飞的崇敬,对千古罪人新会的切齿之恨。秦桧冤杀岳飞早已家喻户晓,这也只是秦桧罄竹难书罪恶中的一桩。他为相19年,积极充当金国的内奸,破坏抗金斗争,丧权辱国,屈膝苟合。他杀害忠臣,滥杀无辜,扶植私党,独揽朝政,祸国殃民。桩桩件件都是秦桧罪行累累的证明,成就了千古骂名。

金兀术

金兀术,本名完颜宗弼,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大将,有胆略,善射,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女真民族在宋朝时期,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先后臣服宋、辽和高丽,幸有阿骨打奋起于白山黑水,征服辽、高丽,使女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疆域之广,超过了宋王朝。完颜宗弼在征服契丹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在对南宋的战争中,完颜宗弼败多胜少,最终勾结秦桧,造成“绍兴和议”。他征战一生,最欣赏的是南宋大将岳飞。

赌徒宰相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于政不通,精于逗蟋蟀,专门著有《促织经》,人称“贾虫”。贾似道靠裙带关系发迹,因精于权术,善于逢迎,所以官运亨通。与金兵私缔条约,谎报战功,终于一朝拜相,权倾天下。为相后,贾似道仍不改市井无赖之相,元兵南下时,身系军中重任却依然聚众大斗蟋蟀,一派歌舞升平,死到临头仍纵情声色。最终贾似道因鲁港兵败,丧权辱身,被押送官,死于漳州。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位丞相,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坚持对元军的斗争,其威武不屈、宁死不从的民族气节和品质感动世代爱国者,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愿。文天祥少怀大志,在参加进士考试中提出“御试策”的改革方案,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宋理宗钦点他为状元,任命承事郎。元军贡献长安时,文天祥被任为丞相。临危授命,文天祥拿出家产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由于兵力不足、仓促应战,文天祥战败被俘。在拘囚中,文天祥大义凛然,写出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文天祥终以不屈被害。

杨时

杨时(1053—1135),字中立,生于福建省将乐县,世居将乐县北龟山,所以自号龟山先生。杨时是我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作为大思想家,杨时还做过不少地方的县官。有一阵,在自己管辖的县区总是遇到涝旱灾情。杨时就实地勘察地形后,蓄水成湖,灌溉十几万亩的农田。人们把这个蓄水湖叫做“湘湖”,并在杨时开筑湘湖的地方建造了德惠祠,以此来纪念他的功绩。晚年的时候,杨时告老还乡,在家乡龟山进行讲学。公元1135年逝世,终年83岁。杨时一生留下了《礼记解义》、《周易解义》、《龟山集》等许多思想巨著。他的理学思想为中国哲学史增添了一块丰碑。

姜夔

姜夔(1155—11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一生贫窘,但为人却清高狷雅,文艺修养较高。他除精通音乐、能自度曲外,还擅长书法,又是著名词人,其词格律严密,字句典丽,风格清空骚雅,上承周邦彦,下开王沂孙、张炎一派,为南宋复雅词人的最突出代表,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传有《白石道人歌曲》。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陆游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12岁即能诗文,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他的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表现出良好的天赋。曾巩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曾巩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记叙文亦常多议论,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诗人。秦观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写的词多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辛弃疾

辛弃疾为南宋著名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辛弃疾“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弃疾同陆游一样,是宋室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因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是此类词作代表。另有表示闲适生活及闲极无法的情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水调歌头?盟鸥》等是此类代表。也有少许爱情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徽州(今属江西)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后来曾经搬迁到今天的福建崇安县,在那里定居下来。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他的著作《朱子语类》140卷,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宋代以后新的语录体奠基之作。19岁就中了进士的朱熹学问十分渊博。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儒家学派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而且对道家学派和诗歌创作都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色。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军事家、词人,今河南汤阴人。岳飞少年好学,19岁的时候,投军抗辽,开始了他的抗击金国、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他的母亲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了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自做统帅以来,岳飞连战连捷,一路向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不败将军,被金人称做“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后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合谋,连下12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临安,暗杀在风波亭,死年39岁。岳飞不但武艺超群,而且很有文学天赋,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了千古传诵的名作。岳飞还把自己的军事思想编写成《岳武穆兵书》。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属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出身书香世家,治平进士,曾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曾参与修撰《神宗实录》。与秦观、张耒、晃补之同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文章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书法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书法作品《松风阁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另有《山谷集》七十卷行世。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在书画方面,有着殊人的才华,与苏轼、黄庭坚、蔡蘘史称“宋四家”。米芾是一位既尊重传统而又标新立异的书画大家。米芾性情狂放,人称“米颠”或“米痴”。与其子米友仁世称“二米”,或“大小米”。父子二人又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擅长山水,常使烟树掩映中有风雨迷离的深意。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凡。他所画云山烟树,虽宗王洽,点笔破墨,似出董源,然实从行草书法得来,有变幻无穷的妙趣。自然烟云出没,峦气逼人,创所谓“米点山水”。其画水墨淋漓,烟云掩映,树木简略,妙于熏染,号为“米氏云山”。米芾作品有《云起楼图》、《研山图》、《春山烟霭图》等。其书法有《参政帖》等,其行书,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刚健于流利之中。其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画评》等。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载,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名满四海。他精通音乐,擅作文章,谙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资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连同书法、绘画,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苏颂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后来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宋代著名的科学家。苏颂在他的一生中,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在药物学和天文学、机械制造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仁宗嘉祐年间,苏颂奉命负责整理校定以前的药书。于嘉祐二年(1057)首先完成了《开宝本草》的增补工作,共收药物1082种,称为《嘉祐补注本草》。稍后,苏颂又编著了我国古代有名的《图经本草》21卷。苏颂的重要功绩是继承和发扬了汉唐以来天文学上的成果。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于宋元祐三年(1088)创制了一座杰出的天文计时仪器——水运仪象台,设在当时的京城开封。水运仪象台的制成,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除了创制了水运仪象台,苏颂还编写了《新仪象法要》一书。全书分三卷,分别详细介绍了浑仪、浑象和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和制作情况。

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