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54

第54章 隋唐五代(3)

太平公主深沉多权谋,武则天认为她是诸多儿女中唯一像自己的,经常与之商议政事。在政治上,太平公主一直是李唐的拥护者,曾鼎立诛杀张易之,助李显即位。李显为唐中宗后,太平公主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都惧怕她。后来韦后专政,太平公主又协新太子除掉韦后,更受李唐家族尊重。武则天统治时期,太平公主畏惧母亲,行事内敛。中宗、睿宗时期,太平公主逐渐参与政治,且因功劳甚大而晋封万户,权势达到唐朝公主的顶峰。除掉韦后之后,太平公主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争,她积极培养自己的党羽,要求睿宗废掉李隆基,睿宗则尽量不伤害公主和太子任何一个。712年,睿宗传位李隆基,自己为太上皇。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被迫逃入南山佛寺,三天后回家,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她的儿子及党羽全部被杀。

中宗复辟

长安四年(704),年逾八十的武则天病居迎仙宫,几个月也不召见朝臣,连宰相都不能相见,只有张易之、张宗昌侍奉左右,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不知二张会干出什么事来。此前,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意识到了张易之、张宗昌对唐朝的危害,有意除去他们兄弟二人。武则天病后,宰相张柬之发现机会难得,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由凤阁侍郎知政事张柬之为首,恒彦范、崔玄晔、敬日军、袁怒参与,会同一些文官和禁军将领,拥护太子李显,占领玄武门,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率兵攻入上阳宫,杀掉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让位给李显,史称“五王政变”。这一天,相王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武则天被迫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历史上将此事称为“神龙政变”。

韦后之乱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是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杜陵人。韦家是当地的名门大户,约在永隆元年(680),高宗将美貌且有灵气的韦氏选为太子李显的妃子。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儿子,生他时武则天刚升任皇后。起伏不定,颠沛流离的帝王之路,使他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刺激和打击,甚至一度想自杀。由于韦后跟着丈夫吃了不少苦,而在被流放期间中宗也承诺一定会给她补偿。以至后来,她理直气壮地胁迫皇帝丈夫,干预朝政,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中宗即位期间,从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放在心上,只管自己玩乐。在韦后的安排下,父亲被追封为王,韦氏家族的人进入了中央的政府机构,堂兄韦温是礼部尚书,其他的人还有的做了将军。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势力还很大。韦皇后为了巩固地位,和武三思勾搭成奸,中宗对武三思毫不介意。

太子之乱后,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坐在帘子后面训示。后来,楚客率百官又给韦后上尊号为“翊君”,就是辅佐皇帝有功的意思,这使韦后理所应当成为“顺天翊圣皇后”。景龙元年(707)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出示给文武百官看,并大赦天下。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吃了有毒的饼而中毒身亡。韦后怕朝中大臣对中宗之死有议论、猜测和指责,于是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安身之策。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等相谋伪造了中宗的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唐睿宗)参谋政事。”接着,宗楚客上表请求韦后临朝,一切布置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为中宗发表,宣布遗制,临朝掌政,罢免了相王参政的权力。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是为少帝,改元唐隆,尊韦后为皇太后。六月二十日,韦后和太平公主被相王之子李隆基所杀。

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后,历史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当时物资供应十分丰富,粮价又低廉又稳定。道旁客店林立,招待过往客人食宿。社会秩序良好,即使远走千里,也不需要携带防身武器。大批荒地被开垦,就连山丘沟壑也种上了作物。安定的社会,繁荣的经济,使人口比贞观年间增加了四倍。唐朝达到了最繁盛的时期。因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年号是“开元”,所以又把这一时期称作“开元盛世”。开元时期的繁盛,是唐朝近百年以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也与唐玄宗任用贤良的清明政治分不开,他逐步改掉武则天后期统治以来的弊政,稳定政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元后期,唐玄宗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廷昏暗,而且,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农民纷纷失去土地,流亡他乡,唐朝开始衰败。

李林甫、杨国忠专权

随着宋璟的失权和姚崇的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代替他们的是阴险的李林甫和无能的杨国忠。李林甫是宗室旁支,其曾祖父是高祖李渊的堂弟,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合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李林甫一当上宰相,就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他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他还想尽办法堵塞了天下才子的言路。天宝三年(744),唐玄宗曾对亲信高力士讲,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幸好高力士劝住了玄宗。杨国忠是杨玉环同一个曾祖父的哥哥,他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前后变化很大。起初两人是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

天宝十一年(752)十一月,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以待御史升任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务,一时炙手可热,权势倾天。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

杨氏得宠

天宝四年,唐玄宗得杨玉环,杨氏获得专宠,成为后宫之主。杨氏得宠后,她的三位姐姐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每月各获赠脂粉费十万钱。杨玉环的兄弟也均赠高官,甚至她远方的兄弟杨钊也由市井无赖之辈被赐名国忠,并获得高官厚爵。杨家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杨氏家族靠杨玉环而飞黄腾达,逐渐操纵朝政,终于与节度使安禄山发生权争,引发了安史之乱。

杨氏炙手可热

唐玄宗晚期,杨玉环家族权势显赫,生活奢侈。诗人杜甫对他们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不满,愤而作诗《丽人行》,其中有两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杨家位高权重,其势焰的人无人可比,君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此事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后人就以“炙手可热”来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一次有名的战争之乱。唐玄宗统治的晚期,政治十分腐败,他宠爱杨贵妃,终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政由奸臣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那时,节度使安禄山看到唐朝政治腐败,大批军队驻扎新疆,中央兵力空虚,认为有机可乘,便想谋反叛乱。他一面常常向唐玄宗进贡财物,一面招兵买马,等待时机成熟。公元755年的冬天,安禄山率军15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争,许多州、县无兵可用,临时招募的新兵不会打仗,地方官吏只得逃跑或投降。安禄山的军队长期南下,仅3个月时间,就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自称为大燕皇帝。接着,叛军攻占潼关,逼近都城长安,玄宗带着杨贵妃和达官显贵仓皇逃往西安。在路上,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玄宗无奈,让人勒死杨贵妃。

叛军一路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遭到人民的坚决抵抗。同时,唐朝的一些地方官也起来反抗。叛军四面受敌,内部政权不稳。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死。唐政府为剿灭叛军,派大臣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各地节度使的军队,并向回纥、西域借兵,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安庆绪退到河南安阳。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758年,史思明又起兵反唐,他杀死安庆绪,自立为皇帝,不久,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分裂,势力衰弱。到了763年,战争才告结束。这场战争长达8年,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马嵬驿兵变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的《长恨歌》用委婉、哀怨悱恻的诗句表现了整个事变的过程。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要杨国忠赶紧想办法。杨国忠就劝玄宗逃到四川去。四川是杨国忠发迹的地方,那里还有他残余的势力,如果唐玄宗逃往蜀中,对巩固他的地位十分有利。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三日,天还不亮,唐玄宗带着亲信,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逃出长安。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即今陕西兴平县)。禁军将士又累又饿,加上天气炎热,都有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土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这时,有二十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

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噪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感到了事态严重,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说:“贵妃常居深宫,怎么知道杨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万般无奈之下,玄宗也只好答应了将土们的要求,痛苦地与杨贵妃作了最后决别。杨贵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说:“请陛下多加保重!妾的确辜负国恩,死也不恨!只求让妾死在佛前!”唐玄宗不忍回头,低声硬咽着说:“愿爱妃善地投生!”然后命高力士带去处置。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前的梨树下,叫两名身强力壮的小宦官用罗巾勒死她。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杨贵妃生死之谜

史载,倾国佳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死于马嵬驿。《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还有说法为杨贵妃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最动人的说法是,杨贵妃辗转到了日本。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安史之乱中马嵬驿被缢死的是杨贵妃的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见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貌就要被自己毁灭,于心不忍,遂与高力士谋划,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现今日本不仅有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有一个叫做“久津”村还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影星山口百惠声称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裔。

李辅国乱政

李辅国(704—762)是唐肃宗时当权宦官。早年为高力士的仆役,四十多岁才得掌管宫廷马匹簿籍的工作,后又入东宫服侍太子李亨。李亨即位后,是为唐肃宗,李辅国因辅佐有功而擢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肃宗至西京长安时,李辅国封郕国公,权势显赫。当时的宰相和百官除常日朝见外,奏事必经李辅国批准方能面见皇帝,朝中大小事也由李辅国一手把持,群臣不敢有非议。760年,李辅国以皇上的名义逼太上皇唐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并贬、杀其亲信。762年,玄宗和肃宗死,张皇后欲立越王系为太子。李辅国杀张后、越王系,拥立太子豫(唐代宗李豫),从此更为骄横,代宗尊他为“尚父”。同年,宦官程元振掌握部分禁军,谋夺辅国权,代宗趁机罢免李辅国所有官职,不久又遣人将其杀死。

刘晏理财

刘晏(715—780)是肃宗、代宗两朝著名的理财家,任职期间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大胆改革盐政,实施专卖制度,整顿漕运,增收节支,成效显著。粮运是唐代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转运速度迟缓,二是运杂费用太高,三是损失浪费惊人。以前的转运使对这些问题总是无能为力。刘晏接管后,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积极整顿漕运;二是合理组织运输,采取“因地制宜、分段运输”的办法,费用花销由逐级核算到汇总核算;三是改进运输包装,改散装为袋装,大大减少了损耗。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运输速度,而且极大地减少了运输费用。唐肃宗曾称他为“当朝的萧何”。

怀恩之乱

永泰元年(765)九月,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就向代宗密奏仆固怀恩欲反。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派人与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很快,由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组成的十万余大军再次轻易地逼近京城,只是仆固怀恩在半路上病死了。于是,这次战乱很快就被郭子仪平叛。

四镇之乱

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想继承节度使位,未得到唐德宗的准许。为了维护节度使世系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共同起兵反唐。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平定叛乱,不料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陕西乾县)。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德宗,但与德宗发生矛盾,于是联合叛军共同反唐。德宗被迫逃到梁州(陕西汉中),最后在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了长安,逐杀朱泚,又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势力相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清水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