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48

第48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8)

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自刘裕奇兵讨桓玄,檀道济所向摧破,屡立战功。在攻后秦时收复洛阳,檀道济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此举为时人所称道,一时间归附他的人很多。宋后来伐魏,檀道济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后引至历城(今山东济南)粮尽,遂设计退魏军,领军全身而退。回朝后进位司空。因檀道济功高,在部将中名望很高,为宋当局所疑忌。宋文帝病重时,矫诏檀道济入朝,以谋反之罪将其处死。檀道济功高反遭陷害,临终怒吼道:“杀了我就如同毁坏了你们的万里长城!”果然,北魏听说檀道济死,都很高兴,因为檀道济一死,宋再没有良将再能威胁到北魏了。

顾恺之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而关键在于眼中。因此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最妙。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献之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由于唐太宗并不欣赏其作品,王献之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有《洛神赋十三行》。他生于魏晋末年,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他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和他自己的勤学苦练,奠定了他坚实的笔法基础。他不局限于王羲之的行草书风格,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范阳(今河北涞水县)人,生于建康。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他在天文、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冲之还喜欢研究天文历法,并把自己的观点心得编写在他的《大明历》及《驳议》、《缀术》等书中。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有《陶渊明集》。是田园派的创始人,也是代表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29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的诗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分为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愈来愈衰老,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

江郎才尽

江淹(444—505)是南朝著名文学家。他6岁能诗,成年后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所著的《恨赋》、《别赋》,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妙笔生花令人叫绝,堪称南朝辞赋的绝唱。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富贵安逸的环境阻碍了他的才思,很少再有作品传世。后人以“江郎才尽”来形容人早年文思泉涌,晚年才思枯竭。

贾思勰

贾思勰,我国北魏末期(约540)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山东益都人。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归来后,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居家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智慧,为我们保留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但在我国,就是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齐民要本》也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刘徽

刘徽,三国后期魏国人,据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临淄或淄川一带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刘徽在数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清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九章算术注》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刘徽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吏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刘徽的数学著作留传后世的很少,所留之作均为久经辗转传抄。他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10卷;《重差》1卷,至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l卷,可惜后两种都在宋代失传。

郦道元

郦道元(44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郦道元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郦道元参阅了400多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机械大师马钧

马钧是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他的很多发明对当时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转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天下之名巧”。东汉时期我国丝织生产效率很底,织一匹花绫得两个月。马钧在总结前人织绫机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式织绫机。新织绫机更精致,更简单,生产效率也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图案、花形更丰富。新织绫机大大加快了我国古代丝织工的发展速度,为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某础。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应用齿轮汲水工具翻车、指南车、转动木偶“水转百戏”、攻城武器轮转式发石车、连发射远器连弩等诸多机械工具,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机械大师。

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读书很多,学识非常渊博。他曾经当过中小官吏,晚年在罗浮山修道炼丹,从事著述,直到逝世。他的著作共有200多卷,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葛洪对炼丹术很有研究。《抱朴子》中内篇《金丹》、《仙药》和《黄白》三篇,就是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名著。葛洪通过炼丹,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葛洪在炼丹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也比前人多得多。葛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抱朴子》中记载了不少植物药和矿物药的性能和功用,例如用常山治疟疾、单板机黄治咳喘、密陀僧(氧化铅)防腐、雄黄和艾草消毒、松节油治关节炎等,都是有相当疗效的。葛洪对吐纳术也很有研究。他说:“咕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这是一种以运气为主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对于后来医学中的气功疗法也是有影响的。葛洪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但对我国的化学和医学事业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道韫

谢道韫(约350—405),陈郡阳夏(今太康)人,东晋著名女诗人。她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谢安侄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东晋谢道韫是中国少数女才子之一,她的身世经历带有悲剧色彩,历来为人们所慨叹。她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加上她聪颖明悟的素质,才华出众。关于她“咏絮”里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咏絮也成为形容才女的典故。可惜谢道韫的诗文传世不多,除《泰山吟》外,还有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谢玄之孙,曾被东晋封为康乐公。后来入刘宋,仕途坎坷,常游乐于山水间,因此其诗歌中多为描绘自然山川,充满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晦涩拗口的诗风,成为山水诗的鼻祖。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经取法谢灵运。除了诗歌,谢灵运还有赋10余篇,以《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最为出名。

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南朝梁的建立者。除了政治上的作为,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主,曾撰写《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主持编撰了《通史》。他还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将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很大。在文学创作方面,萧衍创作了很多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现在仅存80多首。除此之外,萧衍在音乐方面也有所作为,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又制长短笛12支。梁武帝真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

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是梁武帝萧衍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死,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对文学颇有研究,曾召集文人编辑而成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很大。萧统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20卷《文集》,10卷典诰类的《正序》,20卷五言诗《英华集》等,都是他的著作。信奉佛学之后,萧统编辑了《金刚经》中“三十二分则”,原本长篇累牍的经文,经他整理而通俗易懂。除了自身具备的才华,萧统还结交了一批知识渊博的学者,大家一起谈论古典作品,探讨古今书籍,太子宫已经成为一个“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

卫铄

卫铄是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生于东晋书法世家,在卫氏家传之风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创立“今隶”,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王羲之曾向她学习过书法。除了隶书,卫铄最善正书。她的正书方笔凝重,体态端庄,字体端正,用笔合法。《书后品》评价她的书法:“卫正体尤绝,世将楷则。”卫铄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建树。她著作的《笔阵图》,以简练的文辞,对笔、墨、纸、砚的选择,执笔部位及传统书法的法则,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理论精辟,见解卓越,堪称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花木兰

花木兰,河南虞城人,生于南北朝时期,突厥侵犯北魏边疆,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花木兰智勇双全,为国建立奇功,贺元帅十分赏识。后来,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并奏明朝廷为之升官晋爵,花木兰不贪荣华富贵,回乡探亲,并且从此留在家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也便流传了下来。

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生于长安,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公元456年被北魏文成帝封为皇后,两次临朝听政,在她的推动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公元452年,冯氏被封为贵人。456年,立为皇后。此时她年仅15岁,年轻美貌,往昔的家世,以及跌宕遭际而磨砺的人情练达,为她今后的执政提供了可能。从冯氏的执政经历看,她不失为一个贤明君主。她对国家的现实与未来有长远瞻瞩与设计。现世史书所说的“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她当国时期颁行的。俸禄制、三长制、租调制、均田令等系列变革,对当时的政权建设、人口管理、土地开发、国力强盛都产生了划时代作用,成为后世政治家追奉或借鉴的治国经验。公元490年冯太后卒,现在的山西大同西北50里处有方山,山中有永固陵,为冯氏的陵寝。

洗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