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46

第46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

曹操与其儿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上著有成就。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及文学评论《典论?论文》,曹植的诗歌、散文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三人因此并称为“三曹”。

曹植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才气的诗人。南朝宋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后人对曹植最高的评价了。曹植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白马篇》、《送应氏》等变现了早年的胸襟和抱负。曹植早年因其才气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曹植遭到猜忌和迫害,著名的“七步诗”就是为避免曹丕的迫害的悲愤制作。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后更是没得到重要,最后郁郁而死。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指魏晋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他们在文学上风格相似,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文人。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最早提出了“七子”一说,受到后世的普遍肯定。

建安风骨

东汉建安时期,三曹和建安七子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现实主义传统,创作出出有遒劲风骨、又充满慷慨悲凉阳刚之气的诗歌,这就是文学史上独特风格——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带来了建安文学成就的辉煌,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嘉

郭嘉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初投奔袁绍,后觉得袁绍不能成就大业,就转而投奔曹操。曹操此时正招募天下良才,早就听荀彧说郭嘉足智多谋,于是马上接见郭嘉。二人对天下之势一番长谈,十分投机。曹操为得到这样一个人才而兴奋。郭嘉也觉得自己遇到了贤明主人。在以后征服袁绍的过程中,郭嘉就自己对袁绍的了解为曹操出谋划策,为曹操最终平定天下立下很大的功劳。郭嘉不幸短命,未及曹操霸业成而死。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还感叹地说,要是郭嘉还活着,我也不至于这样啊!由此可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修好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这本是曹操有意和工匠们斗智。杨修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不问曹操而擅自命人把门修窄,曹操知道后虽赞杨修聪明,心中却是不喜。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还振振有词对曹操说:“盒上明写‘一人一口酥’,大家不要辜负丞相一番好意。”曹操听后又气又没话说。曹操怕有人谋害他,便说自己梦中杀人,不料失守杀掉自己的近侍。曹操假装心痛,并命人厚葬之。杨修仗着自己有智慧,主动揭发曹操心理,曹操越发不喜欢他。曹操的二儿子曹丕想谋取太子之位,就秘密用大簏请来吴质商量对策。杨修知道后,就告诉了曹操。结果下次曹丕又没这样做,曹操于是怀疑杨修想害死曹丕。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命兄弟二人出城办事,却又嘱咐门吏不要放人外出。杨修教曹植斩杀阻挡的门吏。曹植虽然成功出门,但听说是杨修所教,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心中愤怒。曹操每次以军国大事问曹植时,他都能对答如流,后来听说是杨修偷来答案给曹植,曹操对杨修更为反感。一次兵败之后,曹操随口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据此分析曹操打算班师,并命重军士收拾行状。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为由命人将杨修处死。行军主簿杨修轻率而又好为人师的习惯多次触犯曹操,终于导致了杀身之祸。

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自小才华出众,很受曹操的喜爱。曹丕当上皇帝后,一方面担心曹植会影响自己的皇位,一方面又嫉妒曹植的才华。因此,曹植屡遭曹丕的陷害。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这样才能说明确实有文采;如果作不出诗,那曹植就是枉有虚名,犯下欺君之罪,要被处死。曹植知道曹丕存心想害死他,就忍着愤怒强行作诗。七步之内,曹植果然作出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诗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应情深,相互猜忌和怨恨是不应该的。曹植念出七步诗后,曹丕无地自容。这首简单而寓意深刻七步诗也就千古流传。

曹冲称象

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聪明活泼,喜欢动脑筋。有一天,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大臣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可是大臣们只是发愁,想不出好办法来。这是曹冲就钻出来对曹操说:“父亲,我有办法。”曹冲叫人赶着大象,跟着他来到河边。河边上有一条大船。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去。”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接着,曹冲叫人挑了许多石头装到大船上,等大船又沉到他画的记号时,曹冲就又叫人把石块一块一块地取下船,再把这些石块一块一块称过后,重量加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

孔融

孔融(153—208),东汉末年名士,孔子二十代孙,早年讨伐董卓,后来到曹操的幕下做事。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保留小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因此也名垂千古。又因为自小据很聪明有才华,擅长辞令而又博学,“小时了了”也是出自他的妙语。这两件事使其十几岁就闻名天下。在文学上,孔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著有诗、颂、议、论、策、表等文章25篇。曹丕深爱孔融才华,曾募天下有超过孔融文章者,赏以金帛。跟很多名士一样,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华而说话无所忌惮,在言语上多次触犯曹操,终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后被孔融推荐给曹操。曹操此时刚刚平定北方,正不可一世。他听说祢衡性情高傲,便在接见祢衡的时候摆起丞相架子,不以礼相待,且出言不逊。祢衡见曹操如此无礼,就骂遍了曹操所有的谋士和大将。第二天,曹操大雁群臣,命祢衡击鼓取乐,以此来羞辱他。祢衡故意在文武百官面前船上破蓝衫,有人质问他问什么不去更衣,祢衡索性当场把衣服脱了,光着身子站立。宾客不知如何是好,曹操气的大骂祢衡无耻。祢衡边擂鼓边说:“我光着身子是想让大家看到我的清白。丞相你欺君才是真正的无耻。”祢衡说这些的时候毫无惧色。曹操让祢衡去刘表那里游说,如果成功就免其无礼之罪。祢衡不想显得自己无能,就答应到荆州后劝说刘表。不料却激怒了暴躁的刘表,被其部将黄祖杀死。这正是曹操借刀杀人的阴谋,既除掉了祢衡,自己还不担当杀害名士的恶名。可惜一代名士祢衡最终惨死。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于豪门大族,自幼聪慧。初为郡小吏,208年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曹丕立为太子后,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成为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代表。曹丕称帝后,司马懿权利日增,平辽东,征蜀汉,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掌握了魏国大部分军权。朝野之下,司马懿拉拢豪门大族,形成以司马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曹丕死后,司马懿与曹爽奉遗诏辅佐曹芳。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为司马氏家族建立晋奠定了基础。司马炎建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帝”。

刘备

刘备(161—223),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与关羽、张飞一道讨伐黄巾军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寨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辞官。后多方奔走恢复汉室天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周折,仍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此后逐渐发展壮大。赤壁之战时,刘备联合孙吴大败曹操。胜利后,刘备取得益州与汉中两地,于是自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后来,刘备的得力战将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伐吴兵败,退回白帝城后病逝,临终托孤于诸葛亮,是为“白帝托孤”。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发明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的故事亦为世人所歌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学识渊博,兼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多谋略,善巧思,曾革新“连弩”,造“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三分”。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勤勉谨慎,事必亲躬,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公元227年,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公元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圣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刘备的义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东汉末期蜀国大将,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关羽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他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关羽因战乱而逃亡到涿郡,后来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

张飞

张飞(167—221),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年轻时与关羽共事刘备镇压黄巾军起义。曹操曾派五千精兵追杀刘备,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20骑拒后,立于河边一声吼,曹操精兵不敢上前。赤壁之战后,张飞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入益州与刘璋反目,张飞生擒刘璋大将严颜。感动于严颜的豪气,张飞奉他为上宾。后随刘备南征北战。刘备称王时,张飞被拜为右将军。关羽死后,刘备、张飞积极准备东征东吴与关羽复仇。张飞驻守阆中时,被其部将张达、范强谋杀,二人带其首级奔赴孙权。张飞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今天的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就是他尸体头颅所在地。

赵云

赵云(?—229),以勇敢善战著称,曾以数十骑抗拒曹操大军,刘备称赞他“一身是胆”。他初为公孙瓒将领,后归顺刘备。在当阳长阪恶战中,赵云杀得曹军闻风丧胆,终得以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与随同诸葛亮沿江而上作为援军,胜利夺回了刘禅,并为平定益州立下战功,使得刘备军队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刘备死后,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后来在与曹真作战于关中时,寡不敌众而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

孙策

孙策(175—200),孙坚长子,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来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周瑜为东吴政权的稳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兴平二年(195),年仅21岁的孙策就摆脱袁术的控制,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夺得江东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为孙吴政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史书称“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孙策传》)。正是孙策的礼贤下士和过人的胆略,才使他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孙权

孙权(182—252),吴国的直接创建者。孙权19岁时就继承了孙策之位,在张昭和周瑜的辅助下,彻底巩固了江东政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后来又与曹操在合肥附近鏖战。荆州之战中,孙权动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刘备为关羽报仇而东征时,孙权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时,孙权先向魏国称臣。229年,孙权自己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孙权重视东吴地区的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交往,他的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三国时期吴国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周瑜文采超群,性情宽宏,雍然大度,他精音律、多谋略,有姿貌,人称“美周郎”。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东汉兴平二年(195)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将,从孙策转战江淮,为开拓东吴疆域建立了巨大战功。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职辅佐孙权。七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周瑜力主拒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号称80万南下,并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又自请为将,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赤壁战后积极筹划进图中原,却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36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

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时东吴军事家。少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博读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吕蒙的真知灼见使得鲁肃惊叹他“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这句话就是从这个典故中而来。吕蒙成名后,连向来骄矜的关羽也不敢小看。在与关羽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吕蒙设计袭取荆州,击败名将关羽。东吴封他为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旋即得病,不治而死。《三国演义》中说他是被关羽的阴魂索命而死。可见吕蒙军事水平之卓越。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间的嵇康、王戎、向秀、山涛、刘伶、阮籍、阮咸等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经常聚在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论文,“竹林七贤”由此而来。在思想上,七人崇尚老庄哲学,喜清静无为,崇尚放达,蔑视儒家经典和传统礼法。在文学创作上,阮籍的82首《咏怀》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很有代表,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也比较著名。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反对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竹林七贤最后各奔东西。

阮籍

阮籍是曹魏末年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以81首《咏怀》诗最为著名。诗风悲愤哀怨,隐晦曲折,常用比兴、象徵、寄托等写作技巧藉古讽今,寄寓情怀。除诗歌之外,阮籍在散文和辞赋方面也有建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人先生传》。据考证,《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皆已佚。在思想方面,阮籍蔑视礼教,曾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咏怀》诗中多对司马氏统治下的社会黑暗讥刺而辞语隐约。同时,阮籍也是晋代玄学重要提倡者,史载他“纵酒谈玄,蔑视礼法”。

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