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秦末沛县泗水亭亭长刘邦奉命率500人前往咸阳骊山为秦始皇修筑皇陵。因遇阴雨,刘邦便和同来的人一起喝酒。不幸的是,他们误了工期,就有人说刘邦喝酒误事。队伍正行进时,有巨蛇挡路。刘邦强作镇静,拔出腰间的佩剑,经过一番搏斗,终于杀死了巨蛇。之后,刘邦对围观的人发表了长篇演说,大意是:我们现在去骊山墓,已经误了工期,造反倒是死里求生的唯一出路。我现在决定造反,愿意随我的请留下,不愿意就自找生路。结果大多数人都愿意跟随刘邦造反。刘邦就率领这支队伍杀回沛县,诸豪杰听说他斩蛇的威猛,也纷纷来投靠他。刘邦的队伍就越来越大,成为秦末抗秦义军中较有影响的一支。
韩信背水一战
韩信在攻战赵王歇的时候,大军途径一道极狭井径口。当时,汉军后援未到,辎重粮草又面临着被切断的危机,局势对韩信极为不利。韩信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决战。因汉军背水结阵的士兵没有退路,作战十分勇猛,结果大破赵军。后人就用“背水一战”来形容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陈平设反间计
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荣阳,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陈平献计,请刘邦以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让将领们散布谣言说:“范亚父和钟离昧为项羽立下很大功劳,却不能列土称王。他们二人已经同汉王约好,联手消灭项羽,共同占领项羽的国土。”项羽果然怀疑,项羽手下的著名谋臣范增被气走,钟离昧得到不重用。项羽的末日就要来临。
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前205)5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前203)8月,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与项羽双方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间相持颇久。刘邦屡战屡败,后制定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南北两翼牵制的战略方针,使楚军多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前203年,汉军再度从正面反攻,乘楚军半渡汜水时大破楚军,收复成皋。项羽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项羽见大势尽去,被迫与汉高祖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尔后引兵东归。成皋之战以汉胜楚败而告终。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之间的巨大矛盾反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局,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韩信破赵之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各自率军在今河南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刘邦派遣大将韩信领兵几万人,东进攻赵,与赵王歇大战于井陉。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赵军数倍于远道而来的汉军。韩信背水为阵,遣兵袭占越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赵军腹背受敌,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抓获了赵王。背水之战本立于必败之地,韩信却打了个漂亮仗,从此威名更盛。
楚汉之争
项羽是原楚国的旧贵族,随叔父项梁响应秦末农民大起义。杀死会稽太守,在吴(江苏苏州)举行起义,队伍发展到8000余人。刘邦原是秦朝的沛县亭长,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集聚了起义者3000多人。项羽和刘邦最初共同为项梁部下,共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共同攻打秦军。公元前208年,楚王分遣项、刘分道伐秦,并共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全歼秦军二十万。而刘邦根据张良的建议自武关入秦,迂回前进,避免攻坚,结果却先顺利进入关中。项羽在消灭秦军主力后听说刘邦已破咸阳,便帅兵入函谷关,与刘军对峙。当时项羽兵40万在新丰源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刘邦兵10万在霸上。面对如此局势,刘邦夜赴鸿门宴与项羽说和,后涉险逃回。
项羽以为自己已得天下,于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实行裂土分封。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个王,刘邦为汉王。随之下令诸侯解散军队,各到封地。项羽的分封并不能使天下人心服,被封的王也不满意,刘邦就对自己封为巴蜀汉中,而秦降将封于关中表示不满。诸王随即又兴起战乱。刘邦在汉中一隅广招人才,等待时机。终于在项羽平定田荣叛乱时,占领关中。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经过五年的苦战,刘邦逐渐占据优势。期间项羽曾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由此而来。公元前203年,刘邦联合诸将把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兵尽粮绝,眼望着后面滚滚追兵,于乌江自刎身亡。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楚河汉界”的来历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短兵相接不久,汉军夺取成皋趁胜推进到广武(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楚汉两军隔着一条广武涧对峙起来。时间一长,楚军粮食缺乏,进退不得,白白消耗着粮食。项羽没办法,就把刘邦的父亲绑起来,派人大喊:“刘邦还不快投降,否则就把你父亲杀了。”刘邦知道项羽吓他,说:“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分给我一杯好了。”“分一杯羹”的说法就出自这里。项羽没有办法,不久,楚军又被汉将彭越截断了运粮道,项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楚汉之界”就位于荥阳城(今河南郑州市荥阳)东北的广武山上,那里如今还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的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刘邦和项羽所筑。两城之间的大沟,便是“鸿沟”。
暗度陈仓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封刘邦为汉王,分给他很差的封地。刘邦对此非常不满,却又无力反抗,不得不前往自己的封地。在行军的途中,刘邦通常张良的建议,把一路上走过的栈道全部烧毁,目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项羽认为自己真的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封地里不出来了。此后,项羽果真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刘邦到自己封地后,发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立刻提升他为大将。韩信帮刘邦策划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时,首先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暗地里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抄小路袭击陈仓。镇守关中的章邯看到他们先烧栈道,又修栈道,觉得很好笑,这么大的工程任他们修去吧。可是不久,章邯接到刘邦大军已入关中的紧急报告,他还不相信,等到证实消息的时候,已无力再抵抗刘邦的大军。章邯被迫自杀,号称三秦的关中要地一下子全部归属刘邦,为刘氏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就成为迷惑敌人的重要军事谋略。
刘邦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关中,入住咸阳。刘邦本想住进豪华的王宫,樊哙和张良劝谏说,这样容易失民心,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为了争取民心,刘邦把当地豪杰、百姓召集起来说:“秦朝的法律苛法,害苦了大家。今天我和众位约定,我们所有人以后都要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当地人都表示拥护。刘邦还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由于刘邦的军队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为西汉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鸿门宴
从灭秦的战功上来看,刘邦远远不及项羽,然而刘邦却先攻破咸阳,根据楚王事先的声明,刘邦应该称王而功盖项羽。项羽大怒,二人相会于鸿门(陕西临潼县东),项羽邀请刘邦赴会,打算在宴会上对刘邦不利。鸿门宴上,项羽的亚父范增一再示意项羽发令,杀掉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只好借故离开酒席,去外面找到项庄,让项庄借机杀掉刘邦。项庄进账敬酒后,舞剑为酒宴助兴,打算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左手拿盾,右手提剑闯入军门。他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把盾牌放在地上,用剑在盾牌上切肉大吃,非常豪爽。樊哙吃着肉,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从小路跑回军营。
刘邦部下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到营中,就进帐为刘邦推脱说:“沛公不胜酒力,怕酒后失礼先回去了,特让我向将军献上白璧一双,并向亚父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砍碎,并对项羽说:“你真成不了大事!将来和你争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俘虏吧!”正是由于项羽的“妇人之仁”,让刘邦从鸿门宴脱险,才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的攻击而陷于孤立无援又窘迫的境地。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倒也安宁。后来,刘邦的部下张良和陈平规劝他,让刘邦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刘邦就和韩信等汇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结果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而这时候,项羽手下士兵已经很少,粮食也已用尽。项羽夜里听见四面军队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着唱着,眼泪不觉流了下来,一旁的人也觉得非常难过。不久,项羽骑上马带着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边突围逃走,到达乌江畔后,一代西楚霸王自刎而死。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建都长安。西汉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恢复,人民生活稳定下来,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汉朝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对此后中国近两千年的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汉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吸取秦灭亡的教训,西汉又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一代雄主,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高峰,如推行推恩令、“中朝”制、刺史制、盐铁专卖及“独尊儒术”等政策。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剧烈,奢侈腐败盛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大起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东汉开始。
张良运筹帷幄
刘邦得天下后,在庆功宴上说:“我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用人。”他称赞谋士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你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败,我真是不如你的计谋啊。后人就以“运筹帷幄”来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韩信忍辱负重终拜将
秦末,韩信只知读书练武,连自己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一天,他在淮阴城遇到一群少年无赖,他们欺负韩信又穷又老实,硬要韩信从他们一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那人,就趴下身子钻了过去。引得一班恶少哈哈大笑,还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韩胯夫”,嘲笑他是个钻人裤裆的男子。后来,韩信相继投奔项羽、刘邦,他的才华终于被萧何发现,成为鼎鼎大名的大将军。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初到刘邦麾下时并未得到重用。韩信见刘邦无重用之心,决定离开刘邦。萧何知道后,急忙带了几个随从追去,直追到月亮高悬半空,才将韩信追上。萧何追上韩信,东劝西劝,才将他劝回汉营。回来后,萧何又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你要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之势,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刘邦深为折服,于是拜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果然未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月下追他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
封侯定都
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大封功臣。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拜赞侯,食邑八千户。此外还封了其他20多个功臣。但仍有许多未受封的人,群臣对刘邦分封的结果不满意,试图起兵谋反。面对这样的局势,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在大宴群臣的宴席上,首先封刘邦最讨厌而功劳又很高的雍齿为侯。群臣看到连皇上最讨厌的人都能为侯,自己也就不担心什么了。随即群臣向刘邦提议别人的功劳怎样大,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再也不明显地争权夺利了,刘邦顺利地按自己的心意又顺着群臣完成了封侯仪式。
刘邦建国之后,立洛阳为都城,想与周王朝一比高下。齐人娄敬向刘邦进谏道:“陛下您率兵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人们还没从战争的灾难中恢复过来,您就想着赶超周王朝盛世,臣认为非常不妥。”刘邦点头称是,问他应该定都何处。娄敬说:“陛下应定都关中,这样就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娄敬的建议得到张良的认可。刘邦马上迁都关中。因娄敬进谏有功,刘邦就赐他刘姓,封他为奉春君。
张良全身而退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没有在刘邦诛杀异姓王时惨遭不幸,而是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甚至得到以残暴闻名的吕后的敬重。张良平生所学多为黄老之术,淡泊名利。目睹刘邦定天下后大肆剿杀功臣,看到功臣与贵戚之间争权夺利的丑态,张良就无意于官场政治了。刘邦称帝后就有了隐退之心。由于种种原因,张良被迫帮吕后稳定了孝惠太子的地位之后,就不再过问朝中大事了。之后,张良开辟了一片田地,亲自耕作,体验自给自足的生活。吕后专权之后,张良已经从汉代政治完全淡出。即使是吕后屡次劝说,张良仍然不为名利所动。张良的处事态度使它安度余生,又得到了后人的敬仰。
布衣将相
“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刘邦的诸多功臣中,除娄敬外,绝大多数出自平民百姓。西汉建立后,这些人封将拜相,形成布衣将相的政治格局。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使得西汉初年养成举国节俭的朴素作风,且注意选拔人才,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也没有后世那么森严,保证了汉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白马之盟
刘邦与项羽争霸时,大力网络各路军事力量。在他们的帮助下,刘邦终于一统天下。汉初,刘邦采取了西周的分封制,对这些异性功臣进行了分封论赏。但刘邦始终认为这些异性王不可靠,因此他称帝后找出种种借口除掉他们,韩信、彭越等功臣就是这样被诛杀的。空出来的王位被分给刘氏子侄。刘邦晚年时,与文武大臣杀白马定盟约,立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的誓约,这就是白马之盟。白马之盟为西汉中央政权的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白登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