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17

第17章 春秋战国(6)

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孙武自幼好学,尤其喜欢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后来因避齐乱投奔吴国为将,帮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屡立战功。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总结历代战争胜负的经验教训及各方面的因素,著“兵法”多篇。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世界上亦具有很大影响。此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酒圣杜康

杜康,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今杜康镇)人。生卒无可考。据传,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酿造的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有“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死后葬于康家卫的水沟,人们叫它杜康沟。杜康的墓冢在沟东侧的小沟,小沟外依崖窑洞里有杜康的塑像,庙会时人们焚香叩拜,乞求神灵。

师旷

师旷,字子野,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主要活动在公元前558—前532的30多年间。师旷天生双目失明,自称盲臣,又称瞑臣,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师旷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师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声,曾听师涓演奏新曲,师旷当场攻击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师旷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晚年的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百卷,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

伯牙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伯牙是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据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荀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可见他的琴艺之高超。相传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范蠡

范蠡(前517—前448),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尊称为“商祖”、“商圣”,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等入吴称臣,范蠡作为吴国人质2年。范蠡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直到最后吞并吴国。范蠡在灭吴后,决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鲁班

鲁班(约前507—前444),原名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据很多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对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进作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前690年—?),姓姬,名不详,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擅诗。夫人成年后,才貌出众,卫国将她许配给许穆公。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后来夫人得知国破君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并向许穆公提出援助卫国的要求。许国君臣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到卫国吊唁。许穆夫人和自己身边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以共赴国难。经过长途跋涉,夫人从许国回到卫国,立即向她的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救援。齐桓公答应了卫君的请求,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又于公元前658年在楚丘(今滑县东)建立都城。从此,卫国又复兴起来。许穆夫人的《竹竿》、《泉水》、《奔驰》三首诗收于“国风”内,数千年来一直被传颂。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但是能真正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自小家贫,早年出来做生意,遇到鲍叔牙,两人彼此欣赏,成为朋友,就合伙做生意。管仲出本钱少,却拿分红多。鲍叔牙也计较,他知道管仲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钱是否够用。有些事情,以管仲思想办事反而办砸,鲍叔牙不但不生气,还安慰管仲时机不好,不要介意。两人参军作战,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牵挂家里老母。管仲曾三次做官,均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无才,而是认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二人从政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小白。兄弟二人争夺王位以小白胜利告终,管仲被囚禁。助主有功的鲍叔牙谢绝了小白提供的相位,大力举荐管仲。最终说服小白重用管仲,而鲍叔牙自己甘当管仲的助手。在管鲍二人的协助下,小白终于称为春秋第一霸主。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代,结拜兄弟左伯桃和羊角哀均有治国安邦之才,两人决定结伴到楚国辅佐明君。路遇深山大雪被困,两人互相照顾着缓慢前进,然而衣、食两缺,弟兄二人性命难保。左伯桃让羊角哀下山寻水,自己赤身冻死,为羊角哀留下供暖的鞋、袜、衣、物。羊角哀为左伯桃重义舍身的精神深受感动,无论什么环境都经常祭奠他。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失败,死后精灵不散,与他诉说荆轲的凶暴。醒来后的羊角哀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当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人们发现荆轲的坟爆开了。楚元王知道左伯桃和羊角哀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为二人修建一座忠义祠,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范蠡与西施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大臣提出用“美人计”麻痹吴王夫差的斗志,被越王采纳。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在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的西施相逢,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然而当时国难当头,范蠡为了国家存亡,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有“沉鱼”之貌的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训练,约于公元前490年,以西施为首的越女被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到了吴国后,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东山再起起到了掩护作用,吴国最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国灭亡后,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激流勇退,与西施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堪称儒家的第二代传人。因此历史上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合称“孔孟”。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宣扬他的“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拜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与礼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惟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最后也未能成形。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开始著书,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为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大凡都保存在这七篇当中。

荀子

荀子(前313—235),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上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最有名的儒学家。他的思想都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来,在兰陵安居下来,一直到死。在兰陵时荀子开始从事教书与著书的工作,历史上著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在这时候的学生,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儒家学说进行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并提出了“性本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庄子

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庄子早期曾在家乡蒙地作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他生活清苦,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主要是用来攻击孔子的言论,从而辨明老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哲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是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无从考证,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韩非曾与李斯是同学,共同师从荀子。韩非目睹当时韩国衰微,多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韩非痛恨朝廷不能够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没有实际经验、好空发牢骚的人。于是他借鉴了历史的得失变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面世后,得到了秦王的大加赞赏。后来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韩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最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

商鞅

商鞅(前390—338),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也称为卫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得知商鞅怀才不遇,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国中求贤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进入秦国。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拒绝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对霸道非常崇尚,这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国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国推行了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较为彻底地革除了旧的封建制度,使得秦国迅速走上了强盛之路,成为战国时期第一强国。后来,因为商鞅的变法触及到了贵族保守派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陷害,被处以车裂极刑。

墨子

墨子(约前468—376),名翟,鲁国人,是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的说他是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是“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墨子曾经做过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对尧舜大禹极为称道,明于《诗》、《书》、《春秋》,因对儒家的烦琐礼乐甚为不满,于是放弃了周天子的礼乐之道转而习从夏政。墨子一生提出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主张,而以兼爱为核心。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的学者总结其经验写了《城守》二十一篇。另外,他还在名辩说方面颇有建树,成为当时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著作《墨子》一书中。

名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