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106

第106章 清(20)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夏朝已有关于动物习性的记载。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已经驯养家蚕,利用蚕丝织成丝绢。约公元前1000年,周朝《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100余种,动物名称200多种。据《周礼》,中国周朝已把生物分为动、植物二大类,并将动植物各分为五类。殷商时代,人们已经能成熟地、大规模地制曲和用曲酿酒了。据《山海经》,公元前4世纪左右,战国已有近百种药物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左右,《扁鹊难经》中提到人体解剖、人体生理、病理、疗法等记载,还提及气血循环理论。同时代的《内经》也有气血循环等生理现象的记载和尸体解剖的知识。公元前3世纪,《尔雅》注释了诗经中的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公元前1世纪,东汉后期的《汜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旱地农业耕作知识和多种农作物的丰产技术。

天文学成就

公元前2137年,《书经》中最早记录了日食现象。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公元前14世纪,殷朝甲骨文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及世界上最早的日珥记事。公元前12世纪,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公元前11世纪,传说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采用干支记日法,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公元前7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约公元前700年,中国甲骨文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编制了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汉代的洛下闳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东汉的张衡是浑天说主要代表人物,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南宋的杨忠辅创制了《统天历》,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宋代的苏颂、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元代郭守敬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16种仪表,并测定了黄赤交角。

地理学成就

据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传说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地下水,开始凿井取水。《竹书纪年》中载有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公元前1217年,根据甲骨文记载,中国殷代已有雨、雪、雹、霾、雷、霓、雾等天气现象和降水强弱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亮的关系。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禹贡》问世,记载了中国各地土壤特征。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是记载中国最早物候的书,全年分为七十二候,逐候记有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的特点。公元前2至前1世纪,《史记?河渠书》为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著作,《朝鲜列传》、《大宛列传》为我国最早的涉及外国的地理著作。

公元前2世纪,中国应用木炭重量变化和琴弦伸缩来测量空气的湿度。东汉张衡的地动仪首次预报了地震的爆发。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6世纪,中国古代开辟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晋代裴秀总结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中的比例尺、方位、坡度、相对高度等原则。降水观测、仪器、雨量器、湿度观测和仪器等相继发明。明末的《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成就卓越。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真正地观察整个世界。

医学成就

上古时期,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是关于中医中药的最早说法。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公元前22世纪末至公元前256年的夏商周时期,中国已出现药酒及汤液。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的《诗经》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药物。《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提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至隋唐,《脉经》、《针灸甲乙经》、《雷公炮炙论》、《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颅囟经》、《新修本草》、《银海精微》、《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唐本草》等医学著作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中医中药学。明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汇通”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和世界医学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弓箭发明和使用

中石器时代(约15000年前)生产力水平稍有提高,出于狩猎的需要,人类发明了弓箭。距今2.8万年前的中国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中,发现了箭头状石器,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箭头之一。距今8.8至8.3万前德国什列斯维希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弓。弓箭是人类第一次把以往的简单工具改革成了复合工具的标志。

血缘家庭

血缘家庭出现于170万年前,它打破了人类无限制的杂乱性交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在血缘家庭中,两性关系是以辈分为界限的。不同辈分的人不能有两性关系,同辈分的兄弟姐妹之间可以有两性关系。相对于人类原始群团杂交状态,血缘家庭是一种进步。

近亲结婚的禁止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发现近亲通婚容易产生严重残疾的婴儿。意识到近亲通婚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人们便确立了直系血亲不准通婚的习惯,两个集团之间的男女通婚正式确立。

对偶婚

对偶婚就是互婚的不同氏族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成年男女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但对偶婚并不不牢固,可能有一个被认为是主要的丈夫或妻子,并最终和一个被认为是主要的丈夫或妻子长期同居。对偶婚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组成的家庭也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一夫一妻制的出现

一夫一妻制是继群婚制、对偶婚制出现之后的一种家庭形式,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原始社会末期,为了维护和继承私有财产,男子便希望有亲生的继承人来获得自己的财产。而无论是群婚制和还是对偶制,最终都造成子女不知其亲的局面。一夫一妻制便随着后代的固定而稳定下来。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没有现代宗教那么纷繁的信条和教义,也没有众多的宗教礼仪和典籍,只有众神和祭祀,而且全部落全民族都是信仰者。在原始人看来,风雨雷电都蕴含着神秘,他们将之定义为“神”并加以崇拜,山神、水神、日神、月神等等名目繁多,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原始人的这种泛神观念,在原始社会末期被首领崇拜取代。原始宗教的礼仪主要是祭神、巫术和占卜等活动,由专门的祭司或巫师承担,他们在部落里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祭神时人们要献上食物或战利品以求神赐福,同时还唱颂赞扬神的功德并跳舞“娱神”。巫术和占卜是用特定手段祈求神的保佑和指示。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逐渐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大规模畜群的形成,有的人就专门从事畜牧生产活动,不再进行常规的农业劳动。为了生活,从事畜牧者便拿乳、肉等交换农产品。这样一来,放牧牲畜便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畜牧便从那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社会第一次大分工。最初从事畜牧业的都是战俘,后来成为奴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上出现主人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

金石并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即用石头和金属铜为工具原料的时代。美索不达亚、埃及等地,大约于距今6000年前开始制造和使用金属铜,我国则以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为标志。中国用铜的历史虽晚于世界其他文明,但中国的铜器却举世闻名,尤其是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国家的产生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对外掠夺战争的扩大,一些部落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守护本部落的财产、抵御外部落的侵袭、镇压本部落中的不服者,管理本部事务的机关出现。同时,随着家族世袭制取代原来的选举制,氏族首领的后代成为新的统治者。氏族社会解体,国家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除了粮食作物外,人们有多余的时间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纺织、制陶、酿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金属加工等手工活动逐渐增多。随着手工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手工业生产日趋复杂,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活动的人。专职的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最终从农业活动中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商品交换的频繁,各部落之间联系加强,加速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晚期,商品生产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为了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专门从事交换的中间人应运而生,这就是商人。商人阶层的出现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以后社会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