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104

第104章 清(18)

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墓、龙门石窟、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庐山风景名胜、武夷山风景名胜、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高句丽、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及村落。

中国名玉

新疆和田玉:色泽艳,品质优,价格贵。主要分布在新疆喀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北坡,是中国蕴量最丰富的玉石,也是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称为中国的“国石”。

甘肃酒泉玉:玉色暗绿,且有黑色斑点,质地细腻,硬度较小。酒泉玉雕制品细腻、滋润,具半透明感,有较高的工艺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主要产于甘肃酒泉附近的祁连山中,因此又称祁连玉。

陕西蓝田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澜,光泽温润,纹理细密,是玉雕和制作工艺美术品的良好原料,历代皇室和显贵都视蓝田玉为珍宝。蓝田玉还被视为保健玉,它含有钙、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舒筋活血、养颜等功效,经常佩戴蓝田玉器能平衡阴阳气血,祛病保健益寿。蓝田玉储量丰富,据探测达100万立方米以上。

河南南阳玉: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光泽亮丽,硬度可比翡翠。南阳玉石中富含各种金属杂质电素,所以玉质颜色色调多样化,以绿、白、杂色为主,兼有有紫、蓝、黄等色。南阳玉的开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南阳玉石器。

辽宁岫岩玉:物质成分复杂,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多样化,这些使得岫岩玉颜色种类丰富,且玉石有强烈的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等。民间玉中主要是绿玉、黄玉、墨玉、褐玉、花玉等,是制作玉镯和其他饰品的极佳材料。

中国著名漆器

扬州漆器:色泽光亮、轻巧美观、防水浸、耐高温耐腐蚀。扬州漆器源于秦汉,发展于盛唐,鼎盛于明清,逐渐形成“胎形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腴润”的独特风格,有和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

成都漆器:根据考古及出土发现,四川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秦汉漆器的制作中心。成都漆器的装饰技法有:雕、嵌、描、绘、堆、贴等,漆器的制作是以木材、土漆等为原料,根据设计要求将木材制成型,再施以各色漆加工而成。雕花填彩、银片丝光是成都漆器的独有风格。

北京漆器:以作为宫廷装饰著称,品种繁多。其中雕填漆器是北京漆器最重要的品种,它经过在木胎上的抹灰,多次上漆,然后彩绘,最后按照纹样勾勒出浅细的纹路,再戗以金银粉或填彩漆而成。雕填漆器传世不多,且多被大的博物馆收藏。

福建漆器: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光亮绚丽,装饰精细,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阳江漆器:分皮胎、纸胎、木胎三大类,产品种类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和家具。阳江漆器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皮胎漆器,不但防潮、耐用,而且古雅美观,远销东南亚各国。

漆画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是古代壁饰、屏风和壁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漆画的技法多样,依据技法不同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漆画制作过程中除了使用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辅助材料,入漆颜料以银朱为主,兼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中国的漆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朱漆碗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漆画。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及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著名的漆画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上的漆画、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明清大量的屏风漆画等。

算盘

算盘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当代,古老的算盘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仍被使用,国外认为算盘的意义可以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现在已无法查证算盘发明的具体年代,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入不少精力。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不但在中国被普遍使用,而且陆续传遍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作物史

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两汉: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隋唐:水稻在江淮地区得到大面积种植,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带入中国。

宋元: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得到大规模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并遍及南方。

明朝: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棉花由南向北继续推进;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还出现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

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史

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业为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为代表作。商周时代还设有专职官员指导蚕桑生产。这一时期陶器和瓷器也有所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继续发展,出现冶炼生铁和钢,中国第一部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诞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丝织业继续发展,丝绸之路使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汉代开始世界上最早的用煤冶铁技术,灌钢法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东汉的杜诗还发明了水排;成熟的青瓷和白瓷出现;造纸业发展迅速。隋唐以来,中国的陶瓷工艺日臻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瓷、粉彩、珐琅彩等之多技术高超。纺织业发展到鼎盛,规模大,制作精美,还出现了四大名绣。南宋末年开始了焦碳冶铁。造船业有所发展。

茶叶史

我国是茶的故乡,起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与咖啡、可可共成为三大无酒精饮料。中国茶叶最初用作药材。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茶叶于是作为药材,华佗曾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的茶药理功能。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顶峰,饮茶及茶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行业,唐代中期,茶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一门独立的学问。世界第一本完整的茶专著《茶经》出版。至宋代,中国茶叶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宋代当权者对茶叶的喜好,大大对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地位极尊显,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明代,茶及茶文化继续发展,茶道新理念、新规范异彩纷呈,明代成为中国茶道继往开来的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茶叶生产及茶文化也走了下坡路,清代茶逐渐远离唐宋的繁盛。

冶金史

在铜器时代,中国铸造出数量众多的精美青铜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为铜器铸造顶峰。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器型多种多样,风格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陶瓷器的增多,铜器物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已知最早的铁器是河北出土的商代铁刃,经测验是由含镍较高的陨铁锻成。春秋战国时,中国出现块炼铁和生铁冶炼两种工艺,之后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冶金史上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作用。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战国中期之后,铁器已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西汉时期,人们在块炼渗碳的基础上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出现了炒钢,打破了先前生铁不能转为熟铁的界限,成为统一的钢铁冶炼技术体系。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南北朝时,中国又出现新的灌钢技术。唐代至明代是古代钢铁技术全面发展和定型的时期,以生铁冶炼——生铁炒炼熟铁——生、熟铁合炼成钢为主干的钢铁工业体系趋于定型。人们不仅懂得了炼焦,还用焦炭进行了冶炼。明代中叶到清末,传统钢铁技术继续发展,生铁年产量达数十万吨。总之,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冶金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当时的英法等国相比并不逊色。

船业史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古人就能制造舟楫。商代已经出现帆船及有舱的木板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已设有造船工场——船宫,以便各诸侯国使用船只往来,这时候已经有了战船。秦代,人们已经能造出长30米、宽6到8米,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楼船是汉朝最著名的船型,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汉船数量也较多,据说汉朝政府在一次水战中能出动水军20万人,楼船2000多艘。

唐宋时期的舟船有种类多、体积大,工艺先进,结构坚固,载量大,航运快,安全可靠等许多优点,在国家上处于领先地位。唐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船的强度大大提高。而同一时期的欧洲船只,仍使用原始的皮条绳索绑扎连接船板。唐代的李皋还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唐代强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唐船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并用指南针航海导航,船上还遨游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外国商人看到中国的大海船,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匠”来称赞中国船工。

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登上了我国古代船业史的顶峰。郑和七次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船舶技术与航海技术之高,是当时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海禁之后,中国船业失去长久的优势,落在世界后面。

通信史

中国人很早就会使用通信来加强联系了。在文字和交通工具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带特殊含义的实物传达情意,如景颇族有些部落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了困难。商周时期,人们用烽火、狼烟来传递军情,烽火戏诸侯就是很好的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只能传达军情而不能发送详细消息的通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周代邮驿制度出现,各诸侯国之间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秦一统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至唐代,邮驿制度发展更完善,陆驿、水驿和水陆三种方法并存,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元代疆域广阔,通信事业更加发达,《马可?波罗行纪》曾描绘了元代驿站的繁荣。明清的驿站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的旧制。近代邮政制度兴起以后,古老的邮驿制度取消。

邮驿制度是中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一般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个人若遇到紧急事件,只有派家丁或雇脚夫远道传书,普通百姓只能托人捎带。应民间这种通信需求,唐代出现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飞钱”等方法,明朝有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商业组织民信局,近代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信和汇兑业务的“侨批局”等,都是民间通信机构,解决了私人通信的困难。

收藏史

收藏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人采集贝壳、磨制玉器是我国最早的收藏活动;“学富五车”成语中,战国哲学家惠施藏书达五车之多;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并收天下碑帖,在书法界传为美谈;崇尚汉族文化的乾隆皇帝更是嗜古成性,广为收集民间珍宝并秘藏于故宫。收藏活动自身具有特殊的魅力,不但集知识和欣赏于一体,还是最好的休闲和怡情方式,也是资产保值和投资的重要手段。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除了传统的古玩、书画、观赏石、邮票、钱币、报纸、书籍、火花等外,已发展到磁卡、粮票、门券、酒瓶、连环画、商标等数百种,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包。收藏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当今社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仅上海就有近百万收藏爱好者,有“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

中国丝绸史

中华民族发明了丝绸,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丝绸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根据考古推测,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养蚕、取丝、织绸。至商代,出现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战国至秦汉,中国经济大发展,丝绸的生产也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汉代,几乎各地都能成产丝绸,还对外进行了丝绸贸易。这一时期的丝绸花色品种较之以前大为丰富,出现了绢、绮、锦三大类丝绸品种。

魏晋至唐的丝绸一方面继承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和纹样的优点。唐代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蚕桑技术的不断进步,宋元时期丝绸的花色品种明显增加,在蚕桑生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生产也日趋商品化,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城市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城市文明自从未中断过。传说大禹的父亲鲧时中国就开始了筑城,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山东章丘城子崖和寿光边线王等六座古城代表了中国城市的雏形。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宫殿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至商周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发现城市遗址。这是我国城市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此时城市的功能主要是以政治、军事为主,为防御侵占和保护领地的需要而建城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