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三年前的事。布袋沟人种香菇已经红火了十多年,随着香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段木食用菌消耗大量木材,栎木资源开始逐渐紧张起来,这个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生态和资源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矛盾成了人们一大心病。
一时间,原料的缺乏、生态保护威胁到香菇产业的发展。研究寻找替代品,解决资源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大的矛盾成了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王佳呈教授带领他们课题组的人,通过试验找到了用袋料替代栎木筒的办法。就在袋料香菇普遍推广之时,阻拦布袋沟千百年的那道铁石岭已经被牛闯他们“吃”开了一条三十米宽、三百米长的盘山路基,布袋沟终于通汽车了,春香开着他们自己的汽车,一直能跑到徐星兰门前。
王佳呈已经从学校退休五年,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布袋沟来。在王教授现场指导下,布袋沟开始以粉碎的栎木渣、木屑为主,配合棉籽壳、黄豆秆、葵花秆、木薯秆等,辅以麦麸或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装进塑料袋栽培香菇。在原料配备上,王佳呈提醒大家要注意“把好四关”:一是采集质量关,原材料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二是入库灭害关,原料进仓前要在烈日下曝晒,杀灭病原菌和害虫、虫蛆;三是储存防潮关,仓库要求干燥、通风、防雨淋、防潮湿;四是堆料发酵关,原料使用时,提前进行堆料发酵,杀灭潜伏杂菌与害虫。
除了继续进行基础的菌种研究开发和新型食用菌栽培模式推广外,王教授针对产业链条的服务更为精细。在他的帮助下,以“湖北高禾菇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布袋沟食用菌产品顺利通过国外绿色壁垒的关口,产品的品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随后,布袋沟的菇棚里,黑色的段木渐渐稀少,多半变成了白色的袋料,一个更环保、更绿色的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在布袋沟开始形成。
这次,王教授听说布袋沟出现了技术操作不到位、管理粗放等诸多新问题,致使香菇菌棒烂棒、病虫为害增加,成品率降低,单产不稳定等。王教授及时赶到布袋沟。他看过出问题的香菇菌棒后,在菇棚现场当众讲道:
现有香菇菌袋长菇方式有三种,即:脱袋露地排筒长菇、带袋架层培养花菇、埋筒覆土培育夏菇。要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的效果,长菇阶段必需把好“五个关键”:一是菌袋生理成熟,标准是:菌丝瘤状突起占1/3,局部有转色信号,基质有弹性。这样的菌袋脱袋后抗逆性强,耐病性好,有利于长好菇;二是排筒合理,菌袋露地或上架排筒,必须留间距2~3cm,有利于散热和吸收氧气。三是转色诱蕾“三刺激”:人为制造昼夜10℃以上的温差刺激;喷水加湿,干湿交替刺激;光线由暗转明,强弱光刺激。四是……???就在这时,王教授突然头晕目眩,瘦弱的身子倒向菇架,二狗子眼尖手快,急忙伸手将他揽在了怀中:“王教授!王教授!你怎么了?”大伙慌慌忙忙,乱作一团,围上来惊叫:“王教授!你怎么了?”只见王教授口鼻流血,艰难地说了一句:我、心里难受。就不省人事了。人们急忙去喊春香开车过来,车到乡医院,医生先翻开眼皮看了一下,又用听筒在他胸前听了一阵说,他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王教授把他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布袋沟,他没有说一句空话,尽是脚踏实地的奔走,是肩挑背扛的行动。他将实验室“顶天”的战略构想,“立地”在新农村里,给艰难困苦的农民带来富裕和希望。他带给乡亲们的不仅仅是富裕这个清淡的词汇,而是用近二十年时间,艰难地播撒科技火种,成就了一个香菇“神话”。在布袋沟人们眼中,王教授就是“菇神”。没想到他们敬爱的王教授走的如此突然,乡亲们都哭了。
农业大学得到噩耗后,大学领导立即派一位副校长和系主任以及有关人员来布袋沟处理后事。县里、乡里的主要领导也专程来送花圈。按照大学的安排,先将王教授运回学校开追悼会,再火化后举行葬礼。王教授的遗体被他们装进一个玻璃冰棺,并很快抬上了灵车。
灵车牵动了,好像把人们的心也牵动了,人们无比敬仰的王佳呈教授将永远地告别布袋沟,眼望已经拉动的灵车,一种肝肠寸断的情感在人们心头油然而生。那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会增加一分悲痛。几百只目光随灵车移动,人们的心都要碎了,多想再看一眼王教授呀!连擦去泪水的一瞬间都不愿意错过。天灰蒙蒙的,山风裹细雨湿了大家的头发、湿了大家的衣服,泪水夹杂着雨水在几百张脸上滚动。
突然,人们不约而同地围上来拦在了灵车前,有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手拄拐杖的大爷、有抱儿携女的年青夫妇,有泪痕满面的孩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祈望着、哭泣着。灵车无法前进了。
紧跟灵车后面的是副校长的小车,他不知道乡亲们要干什么,下车走到灵车前说:“乡亲们!我们还要赶路,你们快回去吧,别把衣服都淋湿了。”
一位老奶奶哭着说:“我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我们哪!”
副校长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们离不开他,可他已经离开了我们,无法挽留了。”
古老三走上前来拉住副校长的手说:“无法挽留他的生命,我们想留下他的精神,请答应我们一个请求,把王教授安葬在这里吧!”
后面有人跟着古老三喊话:“对,王教授为我们献出了生命,把他安葬在布袋沟,我们永远缅怀他!”紧接着人们七嘴八舌的都跟着喊起来:“留下王教授!”“我们不让他走!”“他是我们的菇神!”……见学校领导一时没有表态,古老三恳切地说:“我是代表布袋沟全体乡亲来求你们的,你也看见了,留下王教授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我们如今能过上殷实生活,离不开王教授十几年的支持和帮助,咱乡里人知恩图报,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时高禾已从后面挤到了院领导面前,他说:“王教授将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香菇事业,倒下的是王教授,而我们心中立起的是一尊香菇之神,我们无比敬仰他,缅怀他,为弘扬他崇尚科学、一心为民的无私精神,我决定带头出资为王教授铸一尊铜像。”
“好主意!”高禾的话音刚落,后边立刻有许多人响应:“我也出资!”“我也出资!”……面对几百双泪眼、几百颗真诚的心,郝乡长也深受感动,上前面对学校领导发表了一番动情的演说:“我作为一乡之长,为王教授的精神所感动,我代表地方政府,支持乡亲们这一行动。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山多田少、树多粮少,祖祖辈辈都被贫穷困扰,是王教授为我们‘点木成金’,从此香菇种植成为本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乡亲们盖房子靠香菇,娶媳妇靠香菇,如今,我们镇80%以上的农户种植香菇。布袋沟的香菇市场辐射全国,成为全国著名的香菇集散地和出口基地,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都与他无私的奉献有关。‘香菇之神’他当之无愧!农民为王教授塑像,这是最崇高的赞誉,最高的奖赏。”
赞誉王教授就等于赞誉学校,恭敬王教授就等于恭敬学校的所有领导和老师,场面极其感人,副校长被乡亲们的感恩之情深深打动。他热泪盈眶,向乡亲们深鞠一躬说:谢谢大家!乡亲们!请你们等一下,我得向领导汇报,还要征求家属意见。副校长先问春香是什么意见。春香说我是这里的人,王教授又死在布袋沟,我也希望他安葬在布袋沟。
人们都静候着,几百人几乎一声不响。副校长掏出手机,向校长报告了这里的情况,最后他说道:王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体现了崇高的科学精神,他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身体力行者,是高级人才和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他真正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他的家属已经同意了,我也认为他留在这里比较合适。
校长最后的答复是:既然是人民的迫切要求,我们只能满足乡亲们而改变自己的决定。王佳呈为科学事业、为科技的推广与应用鞠躬尽瘁,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楷模,请安排好他的后事,安抚好家属,代我和学校全体师生向我们的王佳呈同志三鞠躬。
见春香痛哭流涕的样子高禾深感同情和悲伤,他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去的人已经去了,你要节哀,多保重身体,料理后事的工作就交给我吧!”
春香点了头。
王教授的葬礼在高禾的主持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完全按照布袋沟一带的民间风俗操办,这一带的民间,人去世时有唱孝歌的风俗。乡间的人们认为人的生、婚、死是三大喜事,生、婚为红喜事,死为白喜事,所以有红白喜事之说。死对于去的人来说等于是归天享福去了,也属于另一种喜,要热热闹闹;而对于生者来说是生离死别,属于悲,要悲哭哀号。怎样才能把悲和喜融为一体?聪明的艺人发明了孝歌,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悲多乐少的苦戏,用悲调唱苦戏、述儿女情长正恰如其分。
人们为王教授请来的孝歌班一共五人,他们每人拿一件鼓、锣、钹、小锣等响乐。夜来人静时,孝子孝女以及亲朋好友随歌手一起来了村外为亡人开戏。王教授没有儿女,窦换头顶白布充当起了孝女。
窦换现在已经是王教授这所大学的讲师了,王教授去世的噩耗她比学院领导还早半小时知道,是她的妈妈豆腐花去的电话。当年窦换辍学时,是王教授将她带到省城,供她读完农业大学的附属中学后,又在该校读完大学,毕业后又是王教授帮忙四处周旋,她才被留校任教。窦换一到场,豆腐花就将早已准备好的孝衣和灵牌递给了女儿,然后当众对窦换交代:“人们说‘生身父母在一边,养身父母大似天。’王教授对你有养育之恩,没有他就没有你的今天,所以他对你胜过再生父母,他没有儿女,你就是他的孝女,你要身披重孝怀抱着灵牌,为所有的人代行三叩九拜之孝礼。”
孝歌开始了,第一场叫《开路》。
人们在路口点上纸,燃上炮,宣布歌锣开始,歌手开始叫点子,喊一声打一下鼓锣,往回走两步,这叫开歌锣,也叫开路。开路词是:点上阴钱纸!(仓)(锣鼓)孝子把头磕!(仓)!放下五雷炮!(仓)!听我开歌锣!(仓)!一开天地!(仓)!二开日月星光!(仓)!三开东洋大海!(仓)!四开四海龙王!(仓)!五开五殿阎君!(仓)!六开本地城隍!(仓)!七开山神土地!(仓)!八开本宅灶王!(仓)!九开王府金殿!(仓)!十开京城皇上!(仓)!……歌手一边喊词、叫板,一边敲打鼓锣往回走,窦换在后面紧随,每走几步窦换都要对着燃着的火纸磕个头。
第二场是《歌帽》。
开了路,窦换随歌手一起走回到孝堂,歌手改喊为唱,歌手唱的歌帽是:一进孝堂把头抬孝堂里停个大棺材
棺材里面是亡人
十喊九喊不转来。
歌手边唱边打边围着棺木转,窦换和亲朋们跟着歌手,转到灵位前时,在化纸盆里添两张纸钱磕一个头。为了安慰亲人们,歌手唱了歌帽后又接着唱:日月好比两只船不分昼夜轮流转,
一船载的年老汉,
一船载的少年顽。
年老人送到阴间去,
小儿郎接到阳世间,
要不是日月轮流转,
世上的人儿憋破天……
每唱四句打一板流水锣鼓作为伴奏。
唱完歌帽,接下来是第三场,开正本戏。正本戏多与行孝有关,如二十四孝中的《白氏割肝》《王祥卧冰》《桂香行孝》以及《老来难》《李豁子离婚》等。中途歌手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就转板唱:
高高山上一株麻,
成群蚂蚁上下爬,
虫鸟也有累困时
歇息歇息喝点茶。
再开锣时还需要重新叫板,叫板词很多,如:
人死如灯灭!
如似水溶雪!
要想还阳转!
如同水中捞明月。
如果孝子们哭声太少,歌手还会唱:
孝歌唱到夜半更,
不听孝子哭一声,
如果孝子不流泪,
去拿辣椒抹眼睛。
在锣鼓烘托着的歌声中,王教授的死亡被艺术化,成了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