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另起一行
5242600000030

第30章 素描: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7)

在红旗渠路的锦绣人家。大家转了一圈回到售楼部,一位四十多岁的团友认真的看了楼书、销控表后,指着沙盘问售楼小姐:这栋楼多少钱?本来有问必答的售楼小姐硬是愣了几秒钟,才回应道:您稍等,我们马上给您算。一旁的副总经理忙过来接待。“八折!”团友问清价格后的还价让副总经理大惊,连呼“不行、不行”。据说,最后九折成交。

在建设大道上的惠园,团友们站在高楼上,望着繁华的金融街和翠绿的解放公园流连忘返,但对两三百平方一套的房型颇多犹豫。最后现场竟没有达成任何意向。

“有些钱不能赚!”

两天后,温州团友们心满意足的走了,几家开发商也心满意足的笑了。

我向明姐汇报了工作成果,并写了一篇千字特稿发在我们的《家园》地产专刊上——《温州购房团留下订单逾千万》。

一时间,消息传开,影响发酵。不少开发商迅速行动,马上到温州参加房展,设置展厅;同城报纸受到启发,也开始组织温州购房团活动;参加过我们温州推介的部分项目,多次重返温州,以更大力度的招揽客户。我记得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武汉不少楼盘的销售大厅都挂过“热烈欢迎温州购房团”的横幅。而这种业已证明成功的策划模式,让温州晚报方面非常兴奋,多次表示希望和我们再度合作。

但是,明姐没有响应他们的提议。事实上,她一直都在关注这种操作模式的影响,一直都在思考我们的取舍,她想到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广告收入。

“这样卖房,开发商高兴了,但老百姓会骂的!”她说得非常直白,“有些钱不能赚!”

于是,温州购房团模式在地产部戛然而止。

但有意思的是,这次策划给我个人带来了一些“商机”!

有读者找到我,想请我代卖他的房子给温州人,愿意跟我分成;有开发商找到我,希望我请购房团中的豪客到他们的项目看看,愿意给我佣金;有购房团团友动员我,帮他一块儿炒房去,也可以到温州去工作;还有购房团团友半个月后返回武汉找我约谈,协助他专门代理楼盘分销给温州投资客。

我一一谢绝。因为我相信明姐的话:有些钱,不能赚。

“有些路必须闯”

一不小心,明姐、我和整个地产部好像成了湖北引进温州购房团的“始作俑者”——这是后来才发觉的“第一”。

因为明姐的表扬和推荐,在地产部工作不到一年,我被领导调往集团上海办事处,离开了地产部的团队,开始去跟500强企业打交道。后来又被派往集团广东办事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地感受市场经济的脉动。

一晃八年。

现在,我对媒体广告、对消费品行业、对营销策划、对企业经营的理解,跟八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看过、听过、操作过大大小小的项目和案例,但我经常回味这一段运作温州购房团的经历以及在地产部工作的经历,并在新员工培训时把很多感悟说给他们听。

我发现,当年地产部的工作节奏丝毫不慢于500强企业,对人的爱护和激励比无数大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要有效,与合作伙伴的感情比任何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维护还要贴心,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像沿海地区私营老板一样敏锐和迅速,对媒体责任的坚持永远凌驾于一时获利。温州购房团的策划从构想到落实,从成功到停止,就是一个内容鲜活、内涵丰富的证明。

而地产部的这一切,跟他的领导者——明姐的为人之道和创业精神有莫大的关系。

没有前路可循,只有敢闯敢干;没有纸上谈兵,只有身先士卒;没有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没有高深莫测,只有将心比心;没有唯利是图,只有大气舍取;没有文过饰非,只有真性真情。

事实上,这也是赢得市场的竞争之道,这也是赢得众心的人本管理。

6.14“走进武钢”

文/于保罡

2006年上半年,地产部按片区划分部门业务,我经明姐“钦点”成为汉口区的组长。因为汉口组很多都是资历比我老的同事,怕自己压不住阵,记得当时我还找明姐谈了的,觉得还是老同事比较合适当“区长”,但明姐坚持自己的主张,很干脆地拒绝了我的请求。

有一天,从汉口回报社的路上,张瑞茹、鲍坦、我三个人同车,讨论搞点什么活动跟开发商要广告增量。车到二桥,好像是张瑞茹说了句自己有个亲戚在武钢,武钢人都比较有钱,到处买房。我突然一兴奋,随口说了句:“那我们把开发商带到武钢卖房去!”说干就干,回来就开会讨论这个活动到底可不可行。意见很多,反对的意见主要是前面包括同城其他媒体和我们报纸都在青山做过类似房展的活动,但效果差强人意,我们做也很难有改观。一时拿不定主意,我就研究起其他报纸的活动为什么失败,发现两个原因:一是位置都没选好。几家媒体做的活动地点一般在公园等人流量和人群定位不准的地方;二是没有主打武钢牌。都是主张青山人置业等口号,但青山人这个概念根本就没有武钢人概念更能激发认同感。

经过上述分析,我觉得亲自跑一趟武钢。但从哪里跑起呢?根据自己猜想,这样的活动联合武钢来做应该是找武钢的工会类部门,于是我又喊上鲍坦,两个人向报社申请了一辆车,司机带着我们直奔武钢。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是先去的武钢集团,相当远,好像在武东白玉山附近。一问,武钢的工会不在厂区,武钢的很多行政单位都是独立办公。根据别人的介绍,我们又回到建设六路武钢剧院的附近,七弯八拐地终于找到了武钢工会。我们说明了来由,工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是负责人不在,改日再来。

过了两天,我和鲍坦又杀到武钢工会,这次轻车熟路地直接找到负责人的办公室。终于找到了工会负责人,但当我们说明原由,该负责人很客气的拒绝了:武钢集团从不搞这样的活动!整个活动顿时中止,正不知如何是好,我忽然发现负责人办公室桌子上有几张武钢集团的报纸——《武钢工人报》,上面竟然也有广告!于是顺势向那位负责人了解这份报纸的情况,当时就心下决定——找这份报纸联合搞房展!

谈完出来,天色已晚,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我们的收获还是有的,即找到了一个新的进攻方向。第二天上午,我先电话给《武钢工人报》说了一下想过去拜访,下午又是和鲍坦第三次杀了过去。这一次倒是异常顺利,双方合作共同面向武钢职工举办房展,由汉口组负责推广和招商,《楚天都市报》和《武钢工人报》共同进行新闻宣传本次活动,活动名称定为“走进武钢大型房展”!而报社也为我们推荐了一个人流和位置更加合理的房展举办地点(这个地点我沿用至今)。就这样,迄今为止很多媒体依然在沿用的“走进武钢房展”诞生了。而且,自2006年由汉口区制作的推广方案也被很多媒体沿用并修改至今。

还记得2006年,第一次“走进武钢房展”举行的时候,现场人潮涌动让人真是兴奋,一种自豪和成功的兴奋啊!而以“走进武钢”为代表的“名盘进名企”系列活动也成为我2004年至2007年在《楚天都市报》地产部期间,最值得回忆和自豪的事情!

6.15明姐,改变我人生之路的女人

文/董国栋

看到这个题目,我估计当年楚报地产部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有此同感,只是我的感受会更有些与众不同。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弗罗斯特在其著名诗歌《林中路》中的叹息:“林中路分为两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岔,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

这,正是我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

一、结识明姐,心萌去意

那是2004年的11月底,彼时的我正在武汉本地一所高校里过着圈养的生活,轻松闲适,日复一日,波澜不兴。因为年轻,不愿过那种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退休时是个什么模样的生活,总向往着能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但跃跃欲试终未成行。一切只因听了明姐的一场演讲,我的人生之路从此彻底改变。

那是明姐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一场讲座,此前因为同学陈军的关系,对明姐的故事多少听说过一点。而正是因为这些点滴的故事,激起了我对明姐更大的兴趣。于是,2004年的那个冬夜,我满怀仰慕与好奇,从沌口赶到武昌,坐到了华农的那个阶梯教室。讲台上的明姐,举止从容,言语真诚,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讲的是她自己如何从一个下岗女工变为一个地产广告领军人物的人生经历。坐在台下的我被这个传奇般的女人所展现出的魅力深深折服,暗暗动了追随她一起战斗的心思。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张大明信片,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听了讲座后的感想,表达了如有合适机会,愿意归其麾下,共谋大业的想法。信寄出去后的第三天,明姐托陈军转告,大意是说报社现在进人较难,必须通过来年组织的统一招考才行。对于这种回应,应该说当时的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挫败感。但我能够理解,并且将之视为好事多磨。

二、“曲线救国”,终了夙愿

为了能进楚报地产部,我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

首先,要进地产部,我想必须要对房地产行业有所了解,最好能去京、沪、广、深这些房地产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先开阔一下眼界,因为它们的今天就是武汉的明天,了解它们的现状,就能看清武汉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势。于是,也因为机缘巧合,我于2005年5月去了天津顺驰总部,是年9月,随总部迁至北京。

其次,考虑到楚报《家园》周刊属地产媒体,而北京当时办得比较好的地产传媒,杂志类前三甲当属《新地产》、《安家》和《楼市》,报纸类的属北京青年报的《广厦时代》周刊。于是,在北京的那段日子,我每周都到处搜罗这些刊物,细细品读,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了能很为深入的了解这类地产媒体的运作,后来我干脆找了个机会,去《新地产》做起了记者和编辑。坦白说,当时的我是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北京,仍然时刻关心着能进入楚报地产部的信息。

机会终于在2006年6月来临。当时楚报拟创刊一本新的名叫《大武汉》的杂志,准备招聘一批记者编辑。杂志最初的设想据说好像是以房地产内容为主,我想这正是我的强项。于是,我收拾行李,从北京回到了武汉,随我一起回来的,是我在北京搜罗的各类房地产周刊、杂志等,装了满满的几大箱。临行前,我还特意在《新地产》编辑部用相机拍下了贴在墙上的刊物自创刊伊始到我离开前的每一期的封面(含封面创意和封面文章),心里想着回武汉后说不定可以用上。

2006年7月,在张总、明姐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得以顺利考入《大武汉》杂志,后又以内部调动的方式调到地产部工作。至此,我正式成为了明姐手下一兵,了却了我多年夙愿。

三、战斗岁月,美好记忆

在地产部工作的近两年时间,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一大帮年青人,亲如兄弟姐妹,在明姐的带领下,在武汉的房地产广告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那时的我们,简单而真诚。在明姐的感召下,我们怀着使命般的激情,为楚报的荣誉而战。为此,我们几乎每个晚上都会举行“夜总会”,大家聚在一起,碰撞思路,策划活动,讨论选题,甚至集体研究如何去搞定一个客户;为此,在每个周四上午的比稿后,无论输赢,我们无不怀着必胜的信念,出发,再出发。这种积极乐观的氛围感染着地产部每一个人,激发着每一个人的热情和创造力。我作为地产部的一个新人,在大家无私的帮助下,迅速的融入其中,很快完成了从一个新闻人向广告人的转变。在明姐的支持及其他同事的配合下,我所在的小组策划组织了武汉第一届房地产代理公司的评比、汉阳房地产年会等在业内小有影响的活动,从活动方案的制定、相关单位的联系、人员的邀请、会场的布置和安排乃至现场的主持,都由我们自己一手完成。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彰显了楚报的实力,深化了和客户的关系,也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地产广告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所负责的汉阳片区房地产广告在楚报的投放量达到其报纸媒体投放总量的70%以上。后来,我虽然没在楚报了,但很多的房地产界和媒体界朋友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至今仍保持联系。

客户是一阵子的,而朋友却是一辈子的。

回到主题,因为明姐,我从武汉到天津、北京又回到武汉;从学校到房地产公司又到房地产媒体;从一个与房地产不沾边的行业到6年来几乎横贯房地产的整个产业链。我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从波澜不兴变得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并且还将持续改变下去,弗罗斯特诗中那黄色树林里的另一条路这辈子恐怕很难再有机会去走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如周国平所说,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

感谢楚报,感谢明姐!

(2011年4月24日夜)

别辑

在我将平时所记叙的文字准备整理成册的时候,朋友们给了我很多关于后面几章文字的建议,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意见认为后面几章与前文所叙的内容不一致,跑题了;一方意见认为正是有了后面这些文字,才展示出一个完整的我。

我采纳了第二种意见,是为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