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另起一行
5242600000010

第10章 转型:最牛的楚天都市报来挖我了(2)

直到今天,我非常感谢我原来的那些年轻的同事们,是我侵占了他们许多业余的时间,逼着他们做策划、搞活动、写稿子、去晃动。但同时我也感动非常欣慰,一次次的“夜总会”,我们策划了许多影响业内的活动,每一个人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提高,现在他们都是湖北地产界和广告行业的精英。

3.5总有一种创意是独特的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广告市场竞争的激烈,在《楚天都市报》房地产周刊创刊不久,我就提出了“期期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办刊思想。因为房地产是一个链接多个产业的特殊行业,它专业性强、关联性强,房地产周刊承载着许多责任。我认为它主要担负着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宣传政策的媒体责任;二是专业知识的普及责任,我们在周刊上普及房地产方面的知识,请建筑专家讲建筑、讲规划、讲景观,让购房的老百姓了解,如何选择房屋的朝向,什么是房屋的“进深”、如何收房等等;三是沟通的责任,在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媒体要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责任,我们展开了许多活动。

我常常在开会时对大家说:“有时功夫是在广告之外,只有周刊办得有影响力、贴近了老百姓,对购房者有指导意义,我们的活动让读者参与,才会更多地吸引开发商的广告。”当年我们地产部的活动特别多,各片区小组有活动、地产部有活动、装饰小组有活动。记得有一次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天同时有三个活动在那里举行:与武汉市规划局共同举办的“优秀户型评选”活动、穗汉地产商对话活动、别墅装修论坛。

有的活动是可以直接拉动广告的,比如说:优秀户型评选、优秀楼盘评选、优秀社区评选,每一个楼盘都需要在周刊上展示。有的活动是房地产行业专业性的,具有学术性、地域性价值探讨的:如景观设计论坛、别墅设计论坛、建筑文化论坛、“武汉在哪里”论坛、商业地产论坛、滨江论坛、汉正街论坛;有的活动是彰显周刊影响力、聚焦人气、吸引眼球的:如地产界的社区文化节。各个开发商开发的社区群众演出自己的文艺节目,评出优秀节目在电视台汇演、在周刊上刊发演出照片,给优秀节目颁发奖牌。社区文化节活动每次都有二十多个社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参加,我们地产部也在晚会上有自己的节目,我们的踢踏舞、我们的诗朗诵在社区文化节上激情上演,与社区的群众同台演出,那情景至今难忘。

记得有一次装饰小组的负责人赵逸面带难色地对我说:“明姐,最近别人媒体低价与我们竞争,许多客户不太愿意在我们《家园》装饰版上做广告了,怎么办啊?”面对二十多个部下,我几乎天天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面对、需要回答。我想了想对她说:“一味地去找装饰企业要广告是不行的,我们能不能调转一个方向,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些他们关心、对装饰企业有振动、对市场有干预、有话语权的栏目,这样广告会不请自来。”我提出了“家园带你看工地”活动,征集正在装修的读者家庭和装饰协会的监理,由记者带着监理去点评装饰现场,检查装饰工地上的质量好坏、用材优劣、现场管理等,实拍图片加点评,真实而客观地反映装饰现状。这个活动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家庭报名参加,广告真的是不请自到了。

我们是媒体,有话语权,但不能以“媒”压人,而是有理有据,真正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参与并干预行业的规范行为,开展行之有效的有读者参加的互动活动,专刊才能树起权威性和凝聚力。在广告经营的形式上追求创新,根据市场实际,唤起读者的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活动,就能在激烈的广告竞争中取胜。

如同我在一次发言中说道的:“总有一种办法是可以让客户广告投放是独家的!总有一种创意是独特的!”

3.6我们的特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老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老师,我曾经有幸两次亲自聆听了他的精彩演讲。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对广告信息组合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一个广告是垃圾,十个、一百个同类广告放在一起,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价值不高的内容通过某种组合,成为很有价值的内容。这都是属于在资源利用方面,如何利用强势的资源来带活相对弱势的资源;还有就是如何通过资源的组合来实现资源的升值,这是媒体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两个趋势。”

从这段话里我得到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把同类的地产产品扎堆放在一起,通过资源的组合达到广告信息的升值。经过一次次“夜总会”,一个个精彩的活动策划,一个个独特而鲜活的地产特刊诞生了。《别墅特刊》、《商业地产特刊》、《光谷地产特刊》、《金银湖地产特刊》、《湖北“三名”地产特刊》和各片区的地产特刊。特刊上我们有楼盘的形象展示、有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楼盘地图、乘车路线,有地产专刊记者对楼盘的点评。

我们的特刊,特别在哪里呢?一是精心策划,按类分区域、按质分楼盘、按建筑风格、按商业模式等等,让特刊有竞合效应;二是版式特别,要求开发商的广告要按我们特刊的版式设计,特刊的上半版是记者采写的文字,下半版、通常要求是跨半版,即两个半版加上报纸的中缝(广告能否做到这一步,是检验一个媒体广告人能否掌控客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三是特刊版面多,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的信息详实。

我们将楼盘信息细分归类,为购房者提供特刊服务,受到消费者和开发商的好评和重视。我们的特刊也随之从过去简单告知信息阶段,进入了一种市场细分、强调使用价值的服务性阶段。

我相信一个真理:在激烈的广告市场竞争中,谁为客户、为消费者想得周全、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最多,谁就能取胜!

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

3.7争夺媒体楼书

媒体楼书,这样一种既是报纸,又是广告;既是杂志,又是楼书的四不象。自从2001年4月27日首次在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地区《南方都市报》上亮相以来,从此它走上了全国主要城市纸质媒体市场化的大舞台,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4年4月1日,《楚天都市报》的《家园》房地产周刊上的一个十六连版广告,宣告了湖北省第一份媒体楼书诞生了,距中国的第一份媒体楼书诞生整整晚了三年。而我对这份媒体楼书的那段往事,久久不能忘怀。

2002年11月的深圳全国住交会上,我参加了媒体采访团,受邀采访了当时正在全国地产界红火的顺驰房地产公司孙洪斌老总,他的房地产业进军全国几个大城市的雄伟计划让我非常震惊。听其他城市媒体的朋友说,顺驰每到一地,都会大手笔地投放广告。

2003年,顺驰地产进军湖北了,准备先在荆州通过拍卖拿下一块土地。我立即派地产专刊记者赶赴荆州拍卖现场进行报道。我们独家的报道让来自天津的顺驰公司负责人非常感动。后来项目开工时,我和地产部的柴贵银从武汉赶到荆州他们的项目上采写开盘项目点评。清晨从武汉出发,午饭也没顾得上吃又赶回武汉,来回几百公里的路程,为的就是服务好顺驰这个客户。

2004年,顺驰终于在武汉金银湖有了一个项目,项目前期,负责广告的经理在我们专刊上投放了好几期广告,但中间策划人员工作调整了。当时地产部负责这个项目的苏炜给我反映,这家公司换了人后,广告款非常难结。我便出面打电话给这位刚上任的负责策划的张经理,他以前是本地一家媒体的广告业务员,与我认识。我请他来报社做客,还赠送了礼品给他,他非常爽快地答应尽快给我们结账,但一段时间后迟迟没有结款。又逢周四!周四是本地几家报纸地产周刊的出刊日。每周的这个日子,我总是早早的来到办公室,在地产部办公室的大黑板上,将四张报纸上刊发的地产广告楼盘名称写上(同事们都知道了这一习惯,懂事的他们主动把每周写黑板的任务接过去了),写黑板的作用是:一目了然地对比广告量、找出我们漏稿的广告。地产部办公室还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由我写着每个人的欠款。

每一个周四都是一次检验,许多同事在广告少的时候怕过周四,说是怕看到我阴沉的脸。其实,每周三的晚上,想到第二天报纸上的对比广告,我会提前都睡不好。

那天,在对比广告中,顺驰的广告在另一个媒体上刊发了,而我们的广告款却没结。我心里一直惦着这事,总感觉这位张经理哪里有点不对劲。当天,我主持开完晨会,便叫上苏炜径直找到顺驰地产公司韩总办公室里。韩总非常热情地叫着“明姐”,招呼我坐下,他就问候道:“明姐近来好吗?”我劈头就说:“好个么事啊!你广告款也不给我,又在别家做,我来找你扯皮来了!”韩总笑着说:“广告款我们已批了啊!如何还没付给你们?另外,我们负责策划的张经理说,你们报纸虽然发行量大,但在汉口地区的发行量并没有本地另一家媒体的大,所以他排的广告投放重点是那一家报纸了。我们下周32版的媒体楼书也好像是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前天他们的广告部老总亲自来签的。”

听到这犹如重磅炸弹似的话语,我非常气愤。但我压住内心的怒火,也没有因签订了合同而放弃争取的机会。接下来,我有理有据地给韩总说了三条理由:

一是,我们报纸的广告发行量大,在各个城区的发行量也是最大的。我翻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楚天都市报各个城区的发行量数据(这是平时做的功课)。

二是,负责策划的张姓经理,原来是那家媒体的广告业务员,他这样不公正地故意编造发行量大小的目的是什么?

三是,我们集团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报纸印刷轻涂纸的设备,而那家媒体没有,他们要提前交稿,送到别人印刷厂去外加工印刷。

四是,我们的广告款你们已批下来好长时间,可为什么我们的广告款至今没有结算?

韩总立即叫来财务的负责人查广告结算的情况,果然批的广告款将别的媒体的广告款结了,而我们刊发在他们之前。

韩总也感觉这个张经理有问题,他立即说:“明姐,广告款我会立即给您解决,但媒体楼书已与他们签订如何办?”他脸上显出为难的表情。

我马上严正地对韩总说:“韩总,我早在一年多前就亲自采访过你们集团的孙总,你们做事是非常严谨认真的。你们这位张经理谎报报纸发行量的数据,那么依据虚假的发行量数据所签订的广告合同也是不真实的,广告合同建立在虚假的数据上,即使是签订了也是可以推翻的。”

韩总听我这么一说,再看我非常不悦的表情,马上安慰我道:“明姐,您别生气,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我明天给您答复。”

第二天,韩总给我亲自打来电话,告诉我了好消息:“100万元的媒体楼书与你们签订,并已把负责策划的张经理劝退辞职了。”

32版的媒体楼书终于失而复得,湖北省第一份媒体楼书诞生在我们所工作的媒体上,我和我的团队同事们无不兴奋。

印刷媒体楼书的当晚,我担心会出现以往客户经常反映的偏色等问题,在印刷厂那个机器轰鸣的车间,我站在机器旁从晚上11点一直到天明,直到媒体楼书全部完好地印完。

翻开带着墨香的媒体楼书,想到来之不易的100万(32个版100万,且只发汉口片区),我从内心里不禁感慨:广告人容易么?

3.8武汉房地产界的“华山论剑”

——记光谷地产节总裁峰会

2002年元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发表了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魏杰教授高论一出,一场围绕“冬天”还是“春天”,有无“泡沫”的大论战贯穿全年。“冬天论”还引起了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关注,他亲自打电话给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要求加强市场分析。但2002年开始实行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让“冬天论”注定将成为浮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地方政府在“城市运营”的大旗指引下,财政以地生财,城市房价在“地王”的推波助澜下水涨船高,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全民热议房价的现象。

“冬天论”喧嚣尘上时,中国废止福利分房制度刚刚不到4年时间,而新生的《楚天都市报?家园房地产周刊》创刊也仅仅半年多而已。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家园》房地产周刊举办了很多特色主题活动,如宝安?江南庭园建筑风格研讨会、蓝湾俊园业主游轮夜赏长江、片区房地产发展研讨会等,围绕为百姓置业服务,拉近了与开发企业的距离,周刊内容越来越好看,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时的《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已经突破了120万份,是湖北省的第一强势媒体。但是在房地产行业,楚天都市报的影响力和武汉本地媒体还有不小的差距。家园房地产周刊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强势媒体在房产行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武汉地区的竞争媒体对此看得也是十分清楚,于是很多武汉地区媒体一面提出楚天都市报是面向湖北全省发行的报纸,武汉市的发行量跟武汉地区媒体相比并没有优势,武汉市的楼盘没必要花高价在全省发行的报纸上做广告;一面大肆宣传“都市报是‘麻木报’(武汉人称载客的正三轮摩托车为麻木,‘麻木报’就是给麻木司机看的报纸,意即都市报的读者大多是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只适合低端的楼盘做宣传。”

面对对手的诋毁,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把楚天都市报的强大影响力向外界做一次充分的展示,要让武汉的开发商老总感受到湖北省第一媒体的大气。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借助国家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武汉?中国光谷”一周年这样一个契机,举办一个大型的活动将会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有利于确立楚天都市报在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媒体主导地位。

2002年5月,深圳特区报为当地的开发商京基地产策划了“京基?WTO与中国经济”论坛,邀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席,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这个事件使我们受到启发,应该将光谷地产节的主题活动——光谷地产总裁峰会升格为武汉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峰论坛,在武汉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武汉房地产界的“华山论剑”。我们遍撒英雄帖,迅速将论坛请柬送到武汉开发商老总手中,并邀请了武汉电视台《武汉新闻》的主播白兰、管苇(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担纲主持。当天,武汉100多家房地产企业的代表到场赴会,刘光本、涂亿万、黄立平、王道友等10余位武汉地产界领军人物在会上就房地产业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我们还特意邀请了行业著名的分析专家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就“楼市冬天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