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5242100000006

第6章 自在的人生(2)

“无”字公案,最著名者为“赵州狗子无佛性”公案。旨在阐明“无”的境地,同时强调入悟应以“无”为门,无门即法门。这个无字公案尽管当时赵州和尚在回答学人提问时,是作为一种接引当机的 方便而提出的,他的这个回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堵塞学人的一切执着、一切分别、一切知见。因为有执着、有分别、有知见,就有对待,就破坏了我们这个心性的整体,就不是禅本身。怎样才能把我 们的执着、分别、知见堵塞住呢?就是要筑起一道墙。这道墙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无”。这个“无”,不能作有无的无来理解,不能作没有来理解,也不能作有来理解。你要去理解它就错了。所以在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这篇重要的禅文献里就有这样的四句话,讲参禅怎么样入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如墙壁”与赵州和尚所提倡的无字公案在法门上、在禅风上是完 全一致的。

今天就是想告诉大家怎样地操作、怎样地运用这种方便,使我们也能够契入禅的境界。对于这一点,古人有的叫“看”一个“无”字,有的人叫“参”一个“无”字。我是主张第一步看,第二步再参。 第一步来“看”这个“无”字。我们大家可以把这个“无”字稍微提一下,然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无”字的念头上。虽然我们是闭着眼睛,但也要死死地盯住它,用我们反观内视的智慧之眼来盯 住这个“无”字。不管它有妄想还是没有妄想,不要去理它,你只要照管这个“无”字就行了。妄想起来了,你不要理它,只要注意不转移就行了。打坐的时候看住它,走路的时候看住它,睡觉的时候 看住它,乃至日用常行,语默动静,时时处处都看住这个“无”字,功夫就很容易相应。我自己在入门的时候做过试验,“念佛是谁”的“谁”字话头也参过,但不如这个无字公案来得快,无字公案容 易相应。但是也不要去念它,口中不停地念“无”字也没有必要,只要经常地提一下就行了。当我们在看“无”字时,第一念就会想到,你也无,我也无,是也无,非也无,佛也无,魔也无,消融一切 对待,死死地盯住这个“无”字,保险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顺顺当当。佛来了,无;魔来了,无,这样不容易受到外境的干扰。

——净慧法师《禅堂讲话》

从宽容中扬弃嫉妒

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先要养成宽宏大量的气度。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人要养成海阔天空的胸襟,要有宰相肚内能撑船的器量,不但能够容纳好人善人,甚至于我们的仇人敌人、看不惯的人 ,也都要能宽容。唯有宽容才能去除嫉妒,唯有宽容才能够成就一切。一个人若不欢喜别人好,不欢喜别人快乐,常常令自己活在怒火之中,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录》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的事情发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容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犹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 以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如泰山之不辞土壤。

一般人对于犯过的人,往往不肯给予改过向善的机会。学佛人应有责任将欢喜布满人间,予人方便好处,不应舍弃任何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不拒绝任何一个向心佛道的人。

《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别人弄得是是非非,我们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则:“宽恕众生。”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骤,如此你才不会痛苦烦恼。

其实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详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 广阔开朗起来。

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上,父母亲因意见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纷争,同学因对事情看法不同而起争执,同事间会斗争,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想症结在哪里?该找找根本解决的办法。

我们再更深入地想一想,不管是同公司的同事,亲密的朋友,情如手足的同学。刚开始相处时,大家都很融洽,后来大家都搞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吗?面临这些现实的问题,总要 找到答案,因为人必须生活下去,每一个人总要活下去,一定要工作,一定要吃三餐,但是面临每天争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比如:这个人悭贪不舍,只想占人 便宜。买一个便当,偷偷跑到外面去吃。我买了一个便当回来,被他发现了鸡腿,马上被偷走。他买水果自己偷偷躲着吃,我买水果,他一定要抢着吃,什么事情都为了他自己。

世间这种人很多。这种人水准很低,我们也不必跟他计较。若遇到这种人,我奉劝你,改变自己。面对这种人,他是凡夫,不会觉悟的,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我们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因此,要宽恕 别人,改变自己;宽恕众生,快活自己。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

放下染缘即佛缘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为财爱故,害人亦自害。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

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

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

──《法句譬喻经·卷四》

佛法讲修行,修行实在讲不必要念多少书,也不必要学多少经教,最重要放下就是。我早年刚刚学佛,也亲近章嘉大师,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秘诀就在此。那放下什么?放下执着。具体来讲,这佛 经上讲得清楚,第一个放下身见,不要执着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东西?身是我所,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穿脏了,你会脱掉换一件新的;身体也是一样,身 体用的不好使用,丢掉又换一个新的,这一点痛苦都没有。第二个要放下偏见,偏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立,所有麻烦都从这产生的。你自性里头没有对立,你要起个对立,对立就变成矛盾,矛盾 就变成冲突,冲突就变成斗争,一步一步上升,那就苦不堪言。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身见看破,接着就要把对立化掉。

──净空法师《净空法师开示》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两个字:“放下”。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心经云:“无眼耳鼻舌 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阿弥陀经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无量寿经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华严经最后,普贤十大愿王教我们普皆回向,导归极乐,全都是教我们要放下。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所谓放下,是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执着和不正常的行为,这叫放下,对于行善只能说是得点善因善果而已。佛教主要讲四句话:第一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大家一般都沉浸在“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这八个字上,不要说居士,而且好多出家人,都没有从这概念中转变过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做到一半,只是种点善因善果罢了,佛教中最根本的一句话,叫“自净其意”,自净其意是 佛教一切道理的总法则。要自己使自己心性清净、意念纯朴、行为端正、动机正确、方向明确,这才是我们佛教徒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我所说的放下,是指放下执着、放下贪欲,工作上努力进取 ,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海空法师《觉源》

不动心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执”打破 。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认识佛法。修持佛法的人,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也不动其心。为什么?因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认识什么境界是真实的,什么境界是虚妄 的。不管境界真实也好、虚妄也好,统统不动心。所以在禅堂中,有这样的法语:“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意思就是一切不要执着。不执着就是解脱。解脱就自在。学佛就是求解脱,求自在,不被五 欲绳索所困,才能出离三界,到常寂光净土中,亲近诸佛,承事菩萨。

什么是真境界?在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所遇到的境界,多数是真实的。一旦痴心妄动,想要见到什么?那么所遇到的境界,多数是虚妄的。但是在大圆镜智所现是真,在分别心所现是假。所谓“有心 是妄想,无心是感应。”学佛法的人,切记!切记!所有一切境界来时,要有择法眼。认识境界,不着境界。无论是真是假,都不执着。如果执着境界,真的也会变成假的。若是不执着,假的也会变成 真的。这是什么道理?好像冰本来是水,水可不是冰。这种物理人人皆晓得。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不是烦恼”。烦恼是冰,菩提是水,无明是冷度。有无明、水结冰。无无明、冰化水。冰时在三界 内有生死,水时出三界外无生死。各位注意,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夫。六祖大师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这个道理。若能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 。无念无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便会见到自己的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分。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开示》

怎样才是不动心?不动心就是:

一、不为财动:有的人钱财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为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节操都让钱财控制,实在不值得。

二、不为情动:有的人常因人情难以违背,因此被情感诱惑,使自己的人格被情爱所控制,一生为情所苦。

三、不为名动:名的诱惑很大,例如有人诱你以高位、金钱,让你将义理、道德、操守弃置一旁,这个就是名利操控了我们的人格道德。

四、不为谤动: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

五、不为苦动:遇到一点艰难困苦,就退缩不前的人,一生的事业将会一无所成。

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难一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一事无成。

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大,权势比我大,我怕他,我什么事都不坚持,就丧失自尊和人格了。

八、不为气动: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动心,所以我们不能让嗔恚心左右自己。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

贪婪之欲是烦恼根本,珍惜当前所拥有的

众生无数,轮回无边,如蚁轮回,无有穷荆众生贪爱,无明障闭,如陷泥中,而不能出。过去有情,轮回往复,数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处,和为泥丸,大小如豆,数被众生无始劫来, 所生父、母、子、孙,每一人下一泥丸,如是泥丸下尽,父、母、子、孙数不能荆比丘!如是无边轮回众生,贪爱、无明、颠倒,陷爱欲泥中,生死轮回,不知其数,是故令汝,学断轮回。

──《佛说解忧经》

伽蓝尊者关羽自从皈依佛教之后,就恪尽职守地惩奸罚恶,护持忠良,做佛教的护法长城。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觉得好久不曾到娑婆世间来行化,不知道阎浮提的众生根性有没有进步一点?他决 定到人间来明察暗访一番。

伽蓝尊者驾着云朵一路向人间奔来,来到一处山庄,低头一瞧,只见层层的白云之下,阡陌相连,黍稻飘香,他降下云头,停在一处丘冈上,摇身变成一个修道人,信步向村庄小径行去。村庄里男耕女 织,鸡鸣犬吠,几个垂髻稚童在晒谷的广场上嬉戏奔跑,好一幅祥和富足的农家乐景象!

他东觑西瞧,正要移步离开,突然看到路旁一个童子踽踽独行,泫然欲泣,好像有无限的委屈。伽蓝尊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上前合十道:“这位小施主请留步,老衲有事想请教你。”

童子抬眼一瞧,是个化缘的道人,眼眶一红,眼泪簌簌而下说:“师父!如果你要向我化缘,对不起,我自身已如泥菩萨过江,请你到别处去吧。”

“小施主!你误会了,我是看你愁眉不展的样子,想要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把难处告诉我吗?”

童子听了,原来是一位慈悲的师父,破涕为笑说:“我上有一位寡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长大,她因此积劳成疾生了重病,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伯叔舅姨,家里又无恒财寸金可以为母亲治病,所以 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伽蓝尊者一听,感动极了,想不到娑婆世界的顽劣众生,已经有如此大的进步,连这么稚幼的童子都懂得人伦大孝。心中一喜,神通变化,对着路边的一块石头随手一指,霎时变成一块黄澄澄的金子, 送给童子说:“你把这块黄金带回去,好好医治你母亲的沉疴旧玻”

哪里晓得童子竟然无动于衷,频频摇手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