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还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 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寻即入定。以天眼观。知其更无余福得尔。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
——《杂宝藏经》
“若人心在道,自然无烦恼”,我们念佛也是一样。我们的心如果一直很在意、很执着外面的人、事情、境界,我们的眼睛、耳朵自然就跟着溜出去,根本都没有把心念真的投入在佛,然而反省一下, 那些我们所在乎,所追逐的事情,是不是和一块丢向狗的石头一样,是没有营养的,而且跟我们往生西方也是毫无关系的,那有什么好在乎的呢?有什么价值,值得耗费精神去追逐呢?
——道证法师《缺陷变宝莲》
一亩田里撒下什么种子,将来就长出什么果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亩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种子;做了不好的事、坏的种子播下去,同样会在这亩田中长出来。
农夫要播种前,必先耕一小块地,然后把种子泡水筛选过,浮在上面的坏种子去掉,好的就泡着,发芽之后再把稻种拿去播撒,这叫做“撒秧苗”。
等秧苗长到合适的高度,就开始插秧;过些日子,要开始除草,尤其必须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长得几乎一样,只是稻叶摸起来粗粗的,稗草的叶子则是细滑的。
我当时不明白,觉得那些长得比较漂亮,为什么要拔掉呢?邻近的农夫就告诉我,如果让稗草结了籽,一株就会结好几百粒;而稻穗一株也不过结几十粒的稻子;而且稗草很会吸收肥料,所以除草要先 学会拔掉稗草。
同样的道理,做事情要尽量做好事;行善不要掺杂不好的念头,不要抱着“有所求”的心,若是求名求利、自私等等,心地就不纯净了。我们要规规矩矩地做,否则会浪费心田里很多的养分,那就太可 惜了。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佛陀所讲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切;正因“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所以佛陀教我们要打开心门、看淡物质、放宽眼界。
在世间,自己是否常认为:每件东西都该是我的?其实,自己能用多少东西呢?再深入想想,人生有得就有失,斤斤计较,纵使能得到一些东西,却会失去很多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唯有将追求的欲 念放淡、心放宽,才能包容一切,培养大爱。
“九二一”大地震,使我们提高警觉——处于世间,要把心胸放宽,还要有远见,提升智慧。不要只看眼前,以为“能计较得到的,就是我的”。佛陀告诉弟子们,每个人不是只有这一生,还有未来的 生生世世;而大自然的威力是难以抗拒的,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要赶快为来生铺路,眼光要放远一些。
“九二一”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要勤耕福田。慈济的目标是要净化人心,所以教大家“自造福田,自得福缘”,用心做心灵的农夫,勤耕福田;若只耕田而没有播种,杂草又会生出来,所以要不断去除 杂草,勤于播种。若社会大众能一同来勤耕福田,就能集众人的善业而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孝顺父母——世间第一福田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维将欲 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荆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 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悯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 。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荆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 饶益父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时代变迁,西风东渐,国人昔日三代同堂,含饴弄孙景象已不多见,且现代人崇尚自由,不喜与父母同住,由于父母过度关心,成为子女精神负担,造成社会更多的孤独老人,生活无人料理,病苦无人 照顾。有些与父母同住者,由于父母久病卧床,也成为久病无孝子。甚至更严重者,有的不顺己意,就忤逆父母,恶骂、杀害父母,违背伦理,造下滔天大罪。
在世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长老,常逢恶疾、衰恼、恶事,灾难缠身,再四处求神,逢庙必拜,从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杀鸡宰羊,奉上丰富甘美饮食、牲醴求诸魍魉,祭拜 诸天鬼神,以求福报终不得福。所谓日月祷祀如山,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
佛说:“孝顺父母,世间第一福田。”若能孝顺父母师长,礼敬三宝贤仁,不必四处祈求,则可得四种福报:
一者,颜色端正。
二者,气力丰强。
三者,安稳无玻
四者,健康长寿,不逢灾难。
古人云:“孝为百善之首。”孝顺父母为世间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无益。”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演照法师《演照法师开示》
人与禽兽的不同点,乃在于人有智慧,知道孝顺,守规矩,遵礼法。不懂规矩,不知孝顺父母,不知尽忠报国,不知做人的基本条件,那就和牛马没有什么分别,这一点应该注意。尤其是学生时代,更 要注意!
孝顺父母是令父母高兴,精神得到安慰。不是供养父母好吃的东西,好穿的衣服,就认为是尽孝。那么,应该怎样才算尽孝呢?首先要听父母的教诲,不可违背父母的话。对父母讲话时,要有毕恭毕敬 的态度,应对之时要和颜悦色,父母叫你做事情,要赶快去做,不可躲懒偷安,或者有不愿意的表示。若有了过错,父母纠正你,更要欢喜的接受,不可不理会父母的指责。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 成龙,所以管教非常严格。在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语说:“棒下出孝子。”这是从前的思想,现在行不通。尤其在美国,简直没有听过,因为美国实行爱的教育,不 打不骂,任子女自由发展。总之,太严不好,太放任也不好,采取中道,比较合理。
中国人注重孝道,曾参(孔子弟子)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意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子不可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有必要的事,要到远方去,必定要有个确实的地址,以免 父母挂念。令父母担心挂念,就是不孝,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形容母亲对儿子如何的关心。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开示》
在忍辱中培养品德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讲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道德都不讲究的话,那和禽兽有何差别?当然,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方说:我们可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 我们的品格;我们可以实践佛教的修行方法——念佛、参禅,从念佛参禅中培养我们的道德;佛教讲慈悲喜舍,我们可以在慈悲喜舍中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但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 帮助的,还是“忍辱”。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这种忍辱 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了无上菩提。可见忍辱不但可以培养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门。
现在的青年,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学佛学到最后,还是像苏东坡那样,被“一屁打过江”;没有忍辱功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 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佛教青年,如何能担当重任和创造事业呢?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在平常生活里,若不 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多的修养,则不要说一把刀插在身上受不了,就是剃头用的刀片把你脚割破一点,也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假如,我们要想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要先学忍耐,忍功夫做得到,才有成就菩提果的 资粮。
事实上,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你能培养这种定力、牺牲的精神,对于修养品德才会有增长,未来的弘法事业才能成功。
我国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于被讥斥为政治和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为复兴中国佛教而努力;如果太虚大师对每次的外来侮辱都计 较的话,他还会成就那么大的佛教事业吗?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这些事例,都可以 做我们佛教青年的榜样。
我们要把一切外来横逆与侮辱都看做学法途中的增上缘,顺境固然可以成就我们,而逆境也可以考验我们;大家不要只求在顺境里一帆风顺,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 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注耐得下,这样,才合乎我们佛教青年的标准,才可从忍辱中培养品德,才可续佛慧命,恒转法轮。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录》
容忍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忍辱无嗔,别人打骂你,污辱你,你能够甘之如饴地去忍受,这个忍受有很多的层次差别。我们一开始没有这种理性的认识,只是在心中觉得不应该以牙还牙,不应该以烦恼 的心对待别人。佛陀有个简单的比喻,假如别人欺负了你,你因为他的欺负而痛苦了,说明你接受了他的欺负。假如他欺负了你,你并不痛苦,你反过来去教训他,使他不再欺负你,就是你有智慧。多 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我们大家看看,平常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受第二支箭?当一个人把箭射在你身上,你的身体受伤了,你在那里淌血,很不舒服,这时你应该马上去把箭拔掉,把创口治疗好,减轻 痛苦。但是我们许多人,去寻找射箭的人,想办法报复他,或者记上一笔,将来去报复,当你记上一笔时,你的心灵也同样被第二支箭射伤了。
容忍的第一层含义,不想去报复他。
忍辱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忍可,古文当中“忍可”就是认可之意。你的心被嗔恨毒素所占据,认可事情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欺负我?教育他,使他不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要欺负别人,应当改邪 归正。“认可”是对客观环境和具体事物的准确判断,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达照法师《达照法师文集》
唐朝宰相娄师德之弟被派任州牧时,临行前向娄师德辞别,娄师德问他:“如果你遭到他人的恶言毁谤,该如何以对?”弟弟说:“我只坚持一个‘忍’字,即使有人涕唾到我的脸上,我也是把它擦一 擦就算了。”娄师德道:“这样还是没有做好‘忍’的功夫。因为擦拭口水等于违逆、不顺从对方,彼此的怨结还是不能化解。如果连别人怨恨的涕唾都能够忍下,不去擦拭它,让涕唾在自己脸上自动 干掉,才能算是真正的忍。”宋朝陆游亦有诗云:“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不能忍耐是因为计较人我,分别得失,面对境界时心中失去了寂静,被嗔恼障碍身心,以至 于造成许多纠纷与仇恨。因此,“忍”的修持,是为安身立命、成就大事的准则。
──惟觉法师《惟觉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