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全集
5241900000002

第2章 习惯支配人的一生(1)

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能够影响个人的卫生、形象,也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行为处世、社交、口才、婚姻、爱情等,它影响着人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

一种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后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行为不断重复成为习惯性动作的结果。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经过显意识的思考,也不需要别人的监督,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去做自有一套自动流程。

要驾驭人生,先驾驭习惯;做习惯的主人,才能让好习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习惯的影响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

揭开习惯的面纱

人们的日常活动大多数都已形成一种习惯,从几点钟起床、怎么刷牙、读报、吃早餐、外出上班……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那么,到底什么是习惯呢?

《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定义“习惯”的:①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②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③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人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路径依赖”。

我们都知道火车行驶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宽度,而要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最早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而电车的标准轮距正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

那么,电车的轮距为什么要确定为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呢?这是因为最早的电车是由造马车的人设计的。

马车又为什么采用这个轮距标准呢?据说这是因为英国马路上的车辙痕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的话,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被撞坏。

这些辙迹的距离又是怎样决定的呢?这些古老的马路大都是由古罗马人为他的军队铺设的,而他们的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而战车的宽度是由拉着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马屁股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就连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推进器的距离也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

马屁股的影响揭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定律,即“路径依赖”理论。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依赖的产生则是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使然。换言之,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正确的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政治、个人,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然而,如果一开始选择的路径是错误的,那么就有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从而导致停滞。而想要从“锁定”状态脱身是十分困难的。总之,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敌人。

其实,所谓的“路径依赖”和马屁股影响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就会形成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即习惯性行为,它的长期积累便形成了思维和性格的固定倾向,最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支配作用。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说,不等你思考,它便自动运作了。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是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影响无所不在

詹姆斯?佩吉特爵士曾经说过,一个钢琴演奏家,每秒钟能弹奏24个音节。每弹奏一个音节要求手指做三个动作——弯曲、抬高以及至少一次横向移动,也就是说,一秒钟内手指至少要活动72下。如此不可思议的速度是怎样达到的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习惯,习惯不仅在手指和大脑之间建立起高速神经通道,将弹奏变成一种条件反射,而且很好地指导手指随时能够以适当的速度和力度到达适当的位置。而有的钢琴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还能和别人进行精神高度集中的谈话。

由此看来,当习惯根深蒂固,变成一种条件反射时,它可以跳过大脑,直接指导人的行动,从而将心智解放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

然而,某些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可笑的,甚至是消极的。正是受这种习惯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感到困惑的事情。

罗斯船长和他的船员们,长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生活,常常睡在雪地或裸露的岩石上。离开南极后,即使是最简陋的海船,也让他们觉得奢侈得无法适应。他们无法在铺着软被的床上入睡,只好把舒适的床换成几把硬椅子,这才解决了问题。

一个白痴住在一座钟楼附近,每次钟声响起的时候,他就开始数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大钟不知什么原因坏掉了,没有响起钟声来报时,而这个白痴却代替大钟准确地报了时。

一位老兵在大街上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着装满鸡蛋的篮子,慢吞吞地走在街上,恰逢一排士兵在街道旁的空地上训练。老兵突然听到有人喊:“停止前进!立——正!”这位老兵马上停下来,摆出立正的姿势,摔碎了鸡蛋、摔哭了孩子。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习惯影响的结果。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据统计,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95%的行为都受到习惯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班快车,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个动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群跳蚤放入实验用的大量杯里,在杯口盖上透明的玻璃。于是,跳蚤们纷纷往上跳,却被玻璃挡回来,又摔下去。过了一阵子,动物学家将玻璃片拿开,却发现没有一只跳蚤能跳出杯子,都在跳到接近玻璃的地方就停住了。

接着,那位动物学家用一个酒精灯对杯子进行加热,杯子越来越热,结果,为了生存,跳蚤们都纷纷跳出了杯子。

事实上,人类也是如此。当受到某种限制时,人们便会打破旧习惯,形成新习惯,当条件再次改变时,就再次打破旧习惯,形成新习惯。因此说,人类无时无刻不受着习惯影响。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关于习惯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心理学家做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习惯是注意的结果。

本能、行为惯性和价值这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习惯。本能使得人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事物上;在生活中,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它使人总是忽略一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价值则指导人按照期望的形象来塑造注意的模式。

本能、惯性和价值时刻影响着注意模式的形成,指导着注意力的分配。它们可能朝着同一个方向来打造注意模式,也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来塑造注意模式,比如,打网球时的姿势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做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做?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和选择。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条件。

第二,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行为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比较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看法是:行为、环境、个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因此,良好的习惯可以通过个人主动地以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自身有意识地加以训练而获得,这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法;而“习以为常”、或者“习焉不察”,甚至是“习是成非”对于良好习惯的培养都是不可取的。第三,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当人的行为不适应环境时,外界环境就会让人感到不适,为了摆脱这种不适感,人会通过自我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第四,习惯是动力定型。

条件反射是习惯形成的基础。习惯的形成过程通常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阶段:1.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条件反射,这是习惯形成的最低层次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处于不自觉的状态;2.在第二个层次阶段,人开始自觉,能够有意识地去重复强化行为模式;3.经过第二个层次阶段的努力,人的行为模式开始自动化,几乎成了人的一种本能,不需要外界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这是习惯形成的最高层次阶段。

比如说:一个人要改掉走路弓腰的习惯,他可以使用“背背佳”之类的东西,借助外力;然后,他试着不用“背背佳”,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弓腰;最后,通过意志的不断强化,走路不弓腰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和习惯。

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地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有意识地注意行为模式而养成习惯,但两种途径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

又如,一个人要培养自己早睡早起的习惯。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外部强化:一个习惯当“夜猫子”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请亲人帮忙监督,当做到的时候,请他人给予鼓励,同时自我奖励一顿丰富的早餐或者一杯香醇的饮料,以后只要自己这样做了,就给自己奖励,多次强化以后,这种行为便能转化为习惯;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内部强化,即我们必须明白早睡早起对工作生活的好处,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种行为,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当然这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所产生的一种惯性,是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改变习惯需要调整你的潜意识

我们常说,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尤其是那些经年累月形成的坏习惯简直就是生命的沉疴。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潜意识当中,造成显意识孤军奋战的局面,这几乎是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的。那么什么是潜意识,什么是显意识,它们各自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显意识和潜意识是人的思维中,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影响的部分。显意识是人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人们过去的经历和经验、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当然,习惯也存放在潜意识之中。

显意识的活动往往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并且其范围有限,往往只能作用到一件或者几件事情上;而潜意识的作用却是时时刻刻、四面八方的。当我们把显意识作用到某些问题上的时候,在这些方面显意识是能够战胜潜意识的,然而,只要显意识有片刻大意,潜意识就当政了。

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显意识,它约占整座山的5%左右,换言之,95%的部分都属于潜意识。潜意识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特征:①能量巨大;②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③不辨别是非、真假,直来直去;④易受图像刺激;⑤不易被人所觉察;⑥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我们每天出门上班都走同一条路线。由于施工,最近总是堵车。于是,为了不迟到,我们需要走另一条路线。然而,我们却总是走上老路线,等突然觉察到走错路时,已经被堵在了车阵里。这就是潜意识对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的确,虽然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恶劣的交通路况,以及走老路必然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前,我们是不容易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因为潜意识会引导我们走老路,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拥堵的队伍当中长吁短叹。

由此可见,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潜意识具有能量巨大、不容易被人所察觉等特性,为我们改变习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习惯形成的时间越久,要想改变它就越困难。

一天,一位智者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学生问智者:“都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到底拥有多大的力量呢?”

智者停下来,指着一株刚刚冒出土的幼苗,对学生说:“把它拔起来。”

学生只用了两根手指头就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智者又指着一棵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说:“现在,把它拔出来。”

学生双手用力,使劲儿一拔,也成功了。

接着,智者指着一棵枝叶茂盛、差不多与人一样高的树要学生拔出它。

学生试了很多次,最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才把小树拔了出来。

“去试一试那棵吧。”智者指着的是一棵巨大的橡树。

学生抬头看了看那棵高耸入云的树,甚至没做任何尝试就拒绝了智者的要求,他觉得就算自己用尽全身力气也不可能撼动那棵树。

智者叹气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雄厚,就越难以根除。随着习惯被重复次数地增多,存在时间地增长,它会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再想改变它也就越困难。所以应在坏习惯长成大树之前将它连根拔起,而对于好习惯,则应不断地重复强化,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去支撑起我们的人生。

习惯的好坏决定命运的好坏

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

托马斯?爱迪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包括电影、白炽灯等。那么他本人是怎样说的呢?

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正是因为我时时思考、事事思考,我才能够拥有那么强大的大脑,才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取得别人未取得的成绩。”爱迪生将一切归功于自己勤于思考的习惯,他明白,正是这个好习惯开发了自身更多的潜能。

智力能够帮助我们成功,而智力的获得依赖于思考的习惯。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曾一度被媒体称为音乐天才,然而,萨拉萨蒂本人却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从未间断。现在,终于有人叫我天才了。”显然,天才或天赋并不能造就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而是坚持不懈的习惯成就了他的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