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发现在蚁群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蚂蚁中,虽然极少,但也有“懒家伙”。当大部分蚂蚁卖力地寻找、搬运食物时,“懒家伙们”却东张西望不干活。然而,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比如: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勤快的蚂蚁们往往一筹莫展。“懒家伙们”却开始大显身手,带领众蚂蚁朝着它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出发。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在蚁群中,那些善于思考的“懒家伙们”更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同理,那些注重观察和思考,能够把握发展趋势的人在职场中往往能够取得领导地位。
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快人一步、高人一等
善于思考的人,往往不容易被旧观念和所谓的定论所束缚。他们善于挑战这些思维的桎梏,进而创新,先别人一步走入一个新的领域,比别人快一步到达高峰。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那么无论他的学识有多么渊博、多么刻苦勤奋,他都很难会有创新和突破。
成功往往更加青睐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而这些,都可以从善于思考的习惯中得到。
自我反省成就雄韬伟略
苏格拉底认为,他之所以是智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学无止境的,我们知道的远没有不知道的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一个人都应不断地学习以完善自身。
刘伯温曾经说过:“视而不见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讲别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喜欢讲别人短处的人,则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就会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就是瞎子,什么也听不到的人就是聋子。所以说,一个人若是没有自知之明而一味地狂妄自大,是绝对没有什么好处的。”
王积薪是唐代翰林棋院的待诏,在当时也算是很有名气的一个棋手了。当他把下棋的技艺学成之后,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有一次,他到京城游玩,晚上在一家旅店投宿。熄灯之后,他听到店主老妇人招呼隔墙的媳妇道:“今天晚上的景致这么好,无以消遣,咱们来下一局棋吧。”
媳妇应声道:“好啊!”
于是,她们便开始下起了盲棋。
只听老妇人说:“我在第×道下子。”媳妇说:“我在第×道下子。”就这样每人说了几十道。
最后老妇人说:“你输了。”媳妇说:“这局棋输给你了。”王积薪暗暗记着她们下子的步骤,次日自己依照次序重新将那盘棋的局势摆了出来,她们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巧妙,令王积薪惊叹不已。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艺无止境,从此以后,再也不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手了。
我们所说的成功人士,大都是在某个领域内有所专长、取得某些成就的人。但是,我们能不能像王积薪那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呢?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不断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具有这种可贵的自知之明呢?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有见识的君子每天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反省,这样就能智慧明达,行为不出过错。的确,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人往往很少犯错误。因为这样的人总会时时审视自己,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他们会反复地问自己无数个问题,如此这番,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明朝时期,有个叫高汝白的人中了进士,把他培养成才的叔父便写信督促他:“虽然你考中了进士,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反而有些担忧。今后你可能就会逐渐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能把每天的行为举止都用笔记到本子上面,然后把它寄给我。”高汝白叹息着给叔父回信说:“我从小就是在您老身边长大的,难道您还不了解我的性格,担心我会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吗?”然后他便试着问了一个始终陪伴着他的老家人,自己跟以前相比究竟有没有变化。老家人说:“比起往日确是有些不同了。”从此,他便开始警觉起来。他每天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本子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对比检查,这样他发现自己的缺点真是多得写不完。他感到有些害怕,便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修养品德。渐渐地,他将本子上记录下来的所有缺点全都改掉了,终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官至提学。
无独有偶,清朝有个名叫徐文靖的人,也是用这种办法每天督促自己不断向好的方面努力。徐文靖效仿古人的做法:拿两个瓶子分别盛放黄豆和黑豆,每做一件好事,他就念叨:“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好事。”然后投进瓶子一粒黄豆。如果办坏了一件事,就投一粒黑豆进去。开始的时候是黄豆少,黑豆多,慢慢地日积月累,豆子已经是黄黑各有一半,久而久之,黄豆就比黑豆多出许多了。
人生就是一件雕塑品,需要用心去雕琢,方能打造出完美的工艺品。而反省就像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从而便于我们用刻刀去修葺。
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然后自觉地按照这个标准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便能达到一种高境界。所以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耽误了大事。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倘若我们也向先哲们学习一下,即使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也要每隔一段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这样,才能在不断纠错中日臻完善。我们应该养成时常自我反省的习惯。
把握细节让领导更出色
工作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上司,一个新员工的到来,首先会对其到这个单位来工作表示欢迎,之后安排他与单位的其他同事见面,对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做个简单介绍,然后简单交代一下他要做的工作,再后,就扔下对方不管了。还有一些上司常常在布置工作时犯一种错误,那就是从不将干什么、怎么干这些具体问题明确地告诉下属,他认为自己明白和掌握的东西下属也应该同样了解,甚至故意不对下属交底,有意放任自流,而当下属的工作没有达到标准时,他就会将下属狠狠批评一顿。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欠妥当的。
对下属布置工作应当这样做:
与下属沟通
在布置任务、下达指令之前,自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周密地思考问题。首要的是观察下属,看这项任务交给谁最合适,谁能在这项任务里得到锻炼。但是基于相互尊重,在向下属交代任务的时候,还是应该抱着商量的态度。
对于重要的事情,需要征询下属的意见,及时采纳下属有道理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对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感到非常有自信,也要善于去启发下属,让他们多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指令更加完善和切实可行;即使执行者没有可提供的意见,也可以通过适当地问话来检验下属对指令是否已经充分领会,是否已经成为下属自己的思想;而对于那些执行者可以随机处理的细节,则不必过分执著,争论不休,从而束缚了下属的手脚。
通常情况下,应避免形成上司居高临下,执行者机械服从、俯首听命的僵硬气氛。
事实证明,在布置任务时根据下属的能力适当分配,对下属抱着信任、尊重、平等、虚心的态度,下属才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也才能更好地去执行并完成任务,同时也会感觉在你手下能得到锻炼,能够快速地成长。
量才而用
这里所说的量才而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个是上司给下属所分配的任务应当是其职责范围之内的,也就是下属岗位责任范围之内的事,而不应该将本应属于上层的事硬派给下层去干,或者将下层能做的事交给上层去办,甚至将本应由甲完成的任务让乙去完成,该乙做的又让甲去做。那样,势必会将层次搞乱,打乱原有的工作秩序,让人无所适从。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临时变通,然而不能过多,特殊情况过后,还应当回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状态。
另一个是所分配的任务要与下属的实际能力相符,量才而用就是要使其能力与工作成正比,不然,让有能力的员工去做简单工作,不仅浪费了人才,也会使执行任务的人产生反感。
另外,还要考虑到工作量,工作量太大或太小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太大,会使下属感到力不从心;太小,又使下属感到才能不能得以发挥。
怎样将细节处理好,从企业领导的角度来看,这是领导水平与能力的艺术体现;从企业作风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企业认真负责态度的体现;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养成将管理细致化的习惯,善于从细微处做文章,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细致的协调。
十个习惯打造和谐团队
团队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大,所以我们提倡打造团队。但是,团队要和谐、统一才能有效率、有大作为。如果,我们想要亲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团队,下面的十个好习惯可以帮助你实现你的目标:
着手行动
作为一个领导人,要在言行上为团队的其他成员做出榜样,让大家认为你是勇敢前进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是行动上的领导,是为自己树立威信的一种方式,是取得他人支持的初步行动。
征求他人的意见
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同时,采取询问的态度,而不是命令的态度,能够把其他人融入到团队中来,让他们成为当事人,而非旁观者,这样他们才会为团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征询各方面的意见能让事情的发展更完美。
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当别人表达意见时,带着思考去倾听,然后重新陈述或总结性地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方的观点。如“吉姆,如果我的理解正确,你认为我们应该……”这样,除了是在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听他讲,给他以鼓励之外,还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语言表达习惯或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误会。
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不要围着一个或两个选择方案打转,努力寻找其他的思路或解决方案,要提出创造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案。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好的决策。
促成团队的一致
这里的“一致”指的并不是100%赞同或多数赞同,而是指即使成员持反对意见,也要给予配合支持。任何一个方案都必须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最终确定执行。
缓解紧张局面
在团队的两个成员或更多成员间出现了不同意见时,需要缓解谈话的紧张气氛。有冲突是正常的,但是必要时,必须有人插入,以缓和的语气缓解紧张局面。使用幽默时,要顾及其他成员的感受。
必要时作出妥协
要以大局为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自愿地调整自己的意见和做法;不要让自我主义占了上风,不要放不下领导人的面子和架子,进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鼓励他人
经常用眼神、语言、或者动作鼓励成员,对成员进行正面激励,他们才会朝着你所想的方向发展。
保持交流渠道的畅通
确保信息在应该知道的人当中得到了自由的沟通。最后一个知道事情原委,会让人产生很强的挫折感。团队成员应互相照顾,让每个人时刻都保持在团队中。
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建立起友情
对他人友好,热情地回应团队成员。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记住,他们是你的伙伴、朋友。一旦团队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建立起友情,那么就会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团队的发展。
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有这些习惯,就会把团队带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领导的努力,让团队的环境开始变得和谐;和谐的环境让领导以及每个成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积极的行动;积极行动又促使团队更加和谐。
精诚合作,实现共赢
有这么一则寓言: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出去想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起负起了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劲儿,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拖呀拽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点儿也没有移动。
这并不是因为小车重得动不了,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往上向天空提升,虾一步一步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
这个寓言说明,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而当他们互不合作,各自往相反的方向作用时,则产生小于单个的力量。
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已经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纳入整体,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和别人打交道的程度。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我们知道很多企业都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换言之,也就是提倡合作。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股份制是一种合作,欧盟的建立是一种合作,亚欧会议的召开是一种合作……这是一个不与人合作就难以生存下去的时代。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我们对此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在市场竞争中,那种以对手的消失而成就自我的传统竞争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约翰?史密斯曾说过:“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努力促成这种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合作能够给双方都带来利益,是合作达成的首要条件。换言之,合作的实质也就成了“你为我用,我为你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谁是不能合作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能通过合作来达成的。
年4月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斯蒂夫?巴尔默和SUN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斯科特?麦克利尼尔携手向全世界宣布:“微软和SUN将达成一个长达10年的产业合作协议。”他们的合作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软与SUN之间从市场竞争、技术竞争到两个总裁之间的口水战,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现在双方合作了。
两个IT巨人,从冤家变成了伙伴。他们的合作告诉我们,“合作、共赢”的良性竞争时代已经到来,合作将突破很多界限,并引领着我们去一次次地突破。
通过合作,企业得到了发展,跃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因为平台更加广阔,企业获得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机会,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又让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发展并壮大。这就是一个合作的效益闭环。
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零和博弈的体现。它强调竞争者积极争取多层次、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共享资源,集成要素优势,实现双赢或共赢的市场策略。市场中的强者们已经行动起来了,那么相对弱小的我们更应积极争取合作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