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全集
5241900000012

第12章 好习惯赢得好人缘(3)

人心是世界上最难以看清的东西,好的坏的、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给别人听,虽然能够让别人认识到你人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为自己埋下了一枚“炸弹”。

再者,一个人说话说得多了,就难免会出错。本来是想借着交谈拉近彼此关系,谁知就因为“多说多错”而把对方得罪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当然,把口风把得“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让人难以亲近的人了。这对于良好人际关系地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聪明人的做法是:少说多听。听的时候要显得专注,要与对方互动,比如问一句“是吗”、点头等,这样才能调动对方说话的积极性。他说得越多,你知道得就越多。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涉及利害的问题最好不要轻易提及,你可以说些无关紧要的心事,或者生活中的趣事给周围的人听,这样既能让对方心里爽,又能为自己守住“秘”。

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稳中求妥,不揭他人短

三国时,雄霸一方的刘备是个“少须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认为是“脂粉味”重,缺少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发作,但心里十分恼火。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

张裕尖酸刻薄地揭他人短处,讨得一时的口头便宜,却丢掉了性命。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正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在封建社会,大兴“文字狱”,一旦与之扯上了关系,轻则丢了自己性命,重则招致灭门惨祸。这就是揭露别人短处的下场。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避免矛盾,赢得对方好感,除了要避开他人的短处,场面话也不能不说,尤其有两种话可以要多说:一种是不离谱的赞扬话,一种是无从检验的承诺。

交往是一种学问,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一方面要时时替他人着想,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揭人之短;另一方面,要稳重、妥当,千万不能自作聪明地夸夸其谈,也不能不合时宜地胡说一通。

多说中听的话

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至于“忠言”,即使再忠,也还是逆耳的。《论语》中说“人告之以过则喜“,但恐怕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与人交往,我们要走大众化路线,不要迂腐地贯彻那些教条。因此,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并不提倡这种做法,我们提倡说好话、说让人顺心的话。即便是你有“忠言”在口,不吐不快,也请先用赞美包装以后再说出口,这样“忠言”就会变成“良言”。

言中要害,语破关键

言辞在精不在多。说话就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不要拖拖拉拉、不分主次地滔滔不绝,这样即使你口若悬河地说上三天三夜,别人也未必能明白你说的是什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呢?

(1)语言要简明、扼要。看看那些名人名言,哪一句不是如此,让人一看就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

(2)说话要有针对性。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曹操擒住吕布后,因怜惜其才能,在杀与不杀之间犹豫不决。刘备担心吕布为曹操所用,阻碍自己称雄天下,有心置吕布于死地。于是,他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只此一句话,区区不过十一字,就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为什么这句话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刘备的这句话是针对曹操所说,而曹操本就疑心重,拿吕布曾经的弑主行为说事儿,正好言重其要害。

(3)说话要分清主次。

汉武帝好巡游。一次,他于大病初愈后到甘泉视察,发现官道疏于整治、坎坷难行,就把义纵找来,恼怒地说:“你以为我会死于病中,再也走不了这条路了不成?”义纵连忙开口求饶,承认自己有疏忽之责,但仍是难逃一死。还有一次,汉武帝也于大病后发现御马疏于喂养,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用类似的话怒斥上官桀。而上官桀急忙申辩说:“臣万死。臣忧陛下圣体,故日夜祷告,不想却疏忽了自己的职责。如今见陛下安康,臣死而无憾!”就这样,上官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之所以类似的事情会有生死两种结局,原因就在于,上官桀弄明白了汉武帝生气的主要原因,皇帝固然气臣子玩忽职守,但更气的是臣子认为他会死。由此可见,说话的时候分清主次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在心里烦乱、不能冷静思考时,最好不要开口,因为此时即使开口也不可能说清楚,更加不可能说出其要害,道破其关键。

良好社交习惯增添成功砝码

赞美的神奇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获得他人的肯定而努力。当一个人获得别人的赞美时就会心情愉悦,同时,也对赞美自己的人充满好感。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粮。”试问,谁会不喜欢给自己口粮的人呢?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得到别人的赞赏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在人际交往中,恰当的赞美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社交带来神奇的效果。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请真诚地用掌声为他人喝彩、赞美他人。

赞美他人让你更受欢迎

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因为别人真诚地为自己的才学喝彩、鼓掌,所以自己愿意将生命都交给对方。这就是掌声和赞美所带来的妙用。

现实生活中,一句赞美之言虽不至让我们与对方生死相交,但喜欢赞美我们的人却是肯定的。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有一个说客,自荐到一个高官家里当门客,高官问他:“你有何才能?”

说客答道:“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

高官听后摇头说道:“恰好,我平生最不喜人奉承。我倒要看看你怎样奉承能让我受用。”

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大人说得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大人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

高官手持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刚说完这话,高官看着说客满脸的笑容顿时明白,原来自己还真是对赞美之言受用不尽啊。

后来,说客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高官的门客。

由此可见,人们是很难拒绝赞美之辞的。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赞美他人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我们能以真诚的赞美去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与我们交往。美国的一位学者这样提醒人们:努力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对方鼓掌、喝彩,这样,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睦。

用赞美包装批评

面对他人的不足和缺陷要指出、要批评,但是恰如其分的赞美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医生做手术,如果不用麻醉剂就会太痛,就会引起病人本能的反抗而使治疗无法继续。适当的赞美就如同手术中的麻醉剂。

在1896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一知名人士写了篇竞选演讲稿,并自认为非常出色。他慷慨激昂地为麦金利朗读了自己的惊世之作。听完后,虽然麦金利认为这篇讲稿不合适,因为这篇讲稿一旦公开发表就势必会陷入批评的漩涡,但是麦金利仍然给作者以掌声,他说:“我的朋友,你的演讲非常出色,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激情四溢的讲稿了。如果换一种情况,它无疑是最好的,但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用它是否合适呢?它似乎更侧重于你自己,而不是全党和整个美国。”

后来,这位人士热情不减地重新修正了讲稿,并一举成为竞选活动中最强有力的发言人。

太过直白的批评往往不容易被人接受,甚至招人反感。比如:你的房间有些乱。一个上你家拜访的人说:“天啊!简直不敢想象你的房间乱成这个样子。”这样,恐怕你以后都不会愿意他上你家来了。

因此,为了自己不招人烦,为了帮助别人认识自己的不足,请用赞美包装批评。

赞美得宜,让他人为“我”所用

来自于他人的赞美,往往会被人牢牢地记住。为了不辜负赞美,从此走上让赞美变得更加实至名归的奋进的道路,最终变成他人赞美的模样。

年秋天,屠格涅夫无意间在杂志《现代人》上,看到一篇小说《童年》。虽然作者是一个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觉得他很有潜力、十分钟爱。

几经打听,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住处,却只见到了作者的姑母,而没见到作者,因为作者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了。屠格涅夫向作者的姑母表示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侄儿:“你的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就连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屠格涅夫都赞不绝口。他还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一定可以成为文坛巨星。’”

看完信后,作者欣喜若狂,心中的火焰一下子就熊熊地燃烧起来,他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位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让他们去达到它。他们宁愿做出惊人的努力,也不会使你失望。因为赞美是不会被人们拒绝的。因此,你给人以怎样的掌声,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赞美他人的十项原则

赞美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赞美得好,它就会发挥效用;赞美得不好,难脱献媚之嫌不说,还会阻碍人际交往,得不偿失。因此,以下这些原则是在赞美他人时应当遵循的:

(1)赞美他人要真诚。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你必须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至少使自己看起来是真诚的;虚情假意的赞美只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嘲笑或嫉妒他。

(2)赞美内容要具体。因为越具体越有效,越具体越显得真诚。模棱两可、含糊的表述只会让人觉得你虚伪,或者没有鉴别能力。

(3)赞美要间接。间接的赞美可以让自己彻底与献媚、别有用心等划清界线,使赞美效果更加显著。

(4)赞美要显得“无意”。“无意”的赞美更显真实。比如:“我当下就跟他说,你要是这样,我早都不理你了。你知道,我这个人对朋友的要求很高的。”

(5)赞美不能太频繁。太过频繁的赞美一方面会降低对人的刺激效果,另一方面会把自己降格为谄谀献媚之流。

(6)不要在别人明显犯错时去赞美。没有人会认为被人同情怜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此时沉默更可取。

(7)不要同时赞美很多人。人与人是不同的,就算具有相同的优点,其优秀程度也有差异。同时赞美很多人,会让相对更优秀一些的人有一种身价被贬低的感觉,从而破坏了赞美的积极效果。

(8)不要在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才赞美别人。这样别人会认为你很势利,进而疏远你。

总之,赞美人越真心越有效。真诚是赞美取得效果的根本前提。

乐善好施是在为自己铺路

生活中,有的人对需要帮忙的人退避三舍,而有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见到给人帮忙的机会,就像一只饥饿的狐狸扑向它久违的猎物一样。无疑,后者才是深谙与人交往之道的高手,他们深知人情账户的重要性,知道今日的施予正是以后的获得,当他们落难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施以援手,甚至很多人主动找上门提供帮助。做人做得如此风光与储蓄人情账户的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人情就是财富。积累人情这一无形资本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丹妙药。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一生中最落魄的日子莫过于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那时,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把保姆都辞退了,由夫人杨绛亲自操持家务。虽然为了生活,钱钟书的写作动机带有商业性,但他每天500字的精工细作,仍跟不上商业性的写作速度。后来,全靠黄佐临导演上演了他妻子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他们尽快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钱钟书的《围城》开拍,正是由于当年的人情,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才独得钱钟书亲允,被选为导演。

黄佐临多年前的人情储蓄为自己女儿的事业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当然,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如此功利。但是,如果没有当年的一份人情在,事情将可能是另一种局面。

也许,有的人会说:“怎么就能肯定对方一定会还你的人情?这年头,秋后不认账的人太多了。”是的,对方会不会还人情是个未知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不做人情储蓄,就一定无所得。何况即使对方没有任何表示,你也会为自己赢得施恩不图报、德行好的美名。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说你人好,你的路还会不好走吗?

相反,对得失斤斤计较、不肯帮助人的人是可悲的。撇开他人在关键时刻得不到帮助会怎样不说,也丢开社会对他的评价不谈,就其自身而言,他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可悲的人,是自己亲手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也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自绝于人生的人难道不可悲吗?

也许你也听过这个故事:

越战结束以后,一个士兵打完仗回到美国,在旧金山给他的父母打了个电话,说他想带一位朋友回自己的家。他的父母很高兴地答应了。可当他父母听说他的朋友是一个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的残疾士兵而且急需人照顾的时候,他们又对儿子表示抱歉,只答应给那位朋友另找一个可以养伤的住所。儿子坚持要让朋友跟自己一起住。这时父亲生气了,严厉地说:“孩子,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残疾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沉重的负担。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因为这种事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想你还是自己赶快回来吧,赶快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

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上了电话。

几天过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他们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身亡,经警察局认定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乘飞机抵达旧金山,并被带到陈尸所辨认儿子的尸体,他们认出了儿子,但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恰恰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权衡利弊,储蓄人情绝对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去做才算是有效地储蓄了人情呢?

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在帮助别人时,我们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施恩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对方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如果已经给别人帮过忙,更不要四处张扬。

(2)施恩不可一次过多,以免给对方造成还债负担,甚至因为受之有耻而与你断交。

(3)作为领导要培养下属对你的感情依赖,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你效力。

(4)给人好处还要注意选择对象。像狼一样喂不饱的人,你帮他的忙,说不定还会反咬你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