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最想要的形象礼仪书:做优雅有礼的得体女人
5241500000017

第17章 谈话礼仪:谈话有“礼”,左右逢源(2)

对于重要的话题,可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要讲的内容,组织好自己的思路,在讲述的时候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在话与话之间更是需要注意,不要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语言来填补讲话中间的空白时间。比如嗯嗯啊啊之类的,这些毫无意义的词句如果充斥到你讲话的内容中间,你讲的内容听起来就会显得不甚连贯,听者自然也就很难对你的话提起兴趣。

牢记对方说过的话

每个人对于自己讲过的话都是很在意的,如果你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忘记了对方刚刚讲过的话而重复提问或贸然接话,往往会让讲话者有一种被忽视、不被尊重的感觉,这是让人非常反感的。

不要贸然打断别人的话

无论面对的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无论是双方对话还是处于一个多向沟通的群体当中,一个会说话的女人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都能够认真听别人讲话,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向对方做出恰当的反应。

如果想要给对方一个回应,那么,要在对方说话停顿的空间附和一些话,以便让对方知道你在听他说。比如,你可以说“哦,真是件好事情”或者“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如果是在群体中,当别人谈兴正浓时,你想加入别人的谈话当中,不要突兀地打断别人,比如:“你们正在谈什么呢?”这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不快。最好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倾听别人说话时,作为对对方话题的回应,中途适当地插入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必须的。否则,只让对方一个人说话,而你一言不发,也是不礼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好插话的时机和分寸,别人正在说话时,不要中途打断。

多用“我们”少用“我”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两种类型的领导者,一种是专制型,经常说“我……”“我要……”,个人意识非常强烈;另一种是民主型的,经常说“我们……”,然后调查人们对他这两种角色的态度。结果发现,人们普遍更加喜爱经常说“我们……”的民主型领导。

由此可见,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得到他人的喜爱;相反,使用“我”字频率越高,越不容易受欢迎。事实上,当对方说“我”、“我认为……”时,往往会给你一种疏离感,不利于彼此交往的加深。如果对方采用“我们……”的说法,会让你觉得对方和你很近,对方和你是一起的。采用“我们……”的说法,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的团结意识。

亨利·福特二世曾这样描述一个只会说“我”的人:“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念念不忘说‘我’的人,一定非常的不受欢迎。”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字的使用频率过高,会给人自我强调、自我标榜的印象,这会在你与对方之间筑起一道鸿沟,对彼此良好关系的建立非常不利。女人们在开口说话时,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个的细节:多说“我们”,常用“我们”而不是“我”来作主语,将会更容易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达成共同意识,对促进自己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你都会碰到不得不用“我”的情况,这时你可以用平缓的语调谈化强烈的自我色彩。不要把“我”说得很重、语音拖得很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过度眉飞色舞,神色也不要洋洋得意;你要以事情的客观叙述为表述重点,而不要突出做事的“我”。

遇到谁,就向谁问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似乎变得越来越快,尤其是作为女性,不止要相夫教子,还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事情常常会被我们忽略,但是有一点一定不可以忽略。那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向遇到的每一个人问好。

每天早上醒来之后,你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或者因为时间紧张你什么都没说就匆匆洗漱后冲向了公司?在公司大门口,你对保安或是保洁阿姨打招呼了吗?在公司的走廊上碰到了同事和上司,你打招呼了吗?或许是远远地看到就想方设法避开了?迎面走来了一群人,你是点点头就赶紧走开了,还是只跟你比较熟悉的那个人聊起来没完?在这些情况下,只要想一想,如果别人对你这么做,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就可以了。你是不是会觉得那个不想跟你打招呼的人根本就不喜欢你呢?或者是觉得他不够尊重你,他太过清高?

社会学家对此做过一项调查分析,遇到认识的人却不打招呼,通常会让对方产生以下三种想法:

第一,我是不是不小心做什么事得罪他了?他好像不爱理我了。

第二,他怎么这么没教养,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

第三,难道他心情不好,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可能你并不是有意不与别人打招呼的,可是不打招呼就是会带来诸如这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对方的想法是最后一种也还好,至少这不会给你们的关系蒙上什么阴影,但是无论是事实还是调查数据都证明,有第三种想法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前两种。碰到认识的人而不打招呼向对方传递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信息:“我不喜欢你”,“我不想和你来往”,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向遇到的人打个简单的招呼,只是几秒钟的事,却可以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愉快的心情,何必因为这短短的几秒钟让对方对你产生错误的认识呢。

主动打招呼

不论在什么地方遇到熟人,都应该主动开口打招呼,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或是把头扭向一边,或是低着头与对方擦肩而过。如果是在路上遇到了很久没见的朋友,想要和对方多交谈一会儿,聊聊最近的状况,则要避开人行通道或人流比较多的地方,以免影响其他人通过,既保证了彼此的安全,也会有一个比较安静的交流环境。

亲切问候

向别人问候的时候态度要真诚亲切,不能显得勉强,让人觉得你在敷衍,甚至觉得你皮笑肉不笑,这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都有这样的礼仪规定,那就是每天清晨一上班要声音响亮地向上司、同事问好,下班的时候也要与上司、同事道别。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似乎有些死板,但是如果长期坚持做下来,公司内部的人事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会变得更加和谐。亲切的问候既表达了彼此的尊敬和关心,又可以凝聚人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忙中有序

如果你的手头上正好有一些急事在处理,十分忙碌,恰巧此时有人向你打招呼,那你该如何是好呢?这样的情况下你当然不可能跟他聊起来没完,但是也不能漠然应对,那样会让人觉得你对他不够尊重。此时你应该积极地回应对方,可以暂且放下手中的工作,用欢迎的目光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并回答“你好”,此时对方一定也可以看到你手中正在忙碌的事情,接下来你再诚恳地说:“真不巧,我这里正好有件急事要处理,等我忙完这件事,再过去找你好吗?”

对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微笑

你或许会奇怪,不认识的人为什么要对他微笑呢?因为这样可以把你的好情绪不断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快乐,这不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而且,如果简单的微笑就可以交到一个新的朋友,不更是令人欢喜的意外收获吗?

寒暄的讲究

寒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问候的一种礼节性语言,是与他人相遇、交往、沟通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寒暄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尊重他人,另外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许久未见的朋友见面时不可避免要相互问候,可问候对方的身体健康、工作发展等,如果是和你比较熟悉、比较要好的朋友还可以问候对方家人的状况。

第二,不要用一些低俗和不雅的言词与对方打招呼,如称呼对方难以接受的外号等。

第三,注意寒暄的场合,比如不能不分时间、地点一概问对方“吃了吗”。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确定自己的寒暄用语,这也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恰当称呼很关键

在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有一段关于称呼的情节:

海伦绰号“没心没肺”,因为全称太长,大家一般就简称她“老没”。海伦这年也逼近三十了,最不爱听别人管她叫“老没”,梁诗洛的一声“小没”让她很有点受用,她晃着一脑袋染成铜色的爆炸头,‘啪嗒’、‘啪嗒’地点着鼠标,很快把梁诗洛要她帮忙找的员工生日信息调出来了。

尽管只是开玩笑,但是“老没”和“小没”只有一字之差,却能让人从耿耿于怀到极其受用,这就是称呼的神奇作用。

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别人怎么称呼自己。他说:“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个回答简单明了。

无论在什么场合,称呼都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你的交际效果。你对对方的称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对方。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某些看法,所以适当的称谓能满足对方预期的心理需求,让听的人对你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提升对你的看法,拉近彼此的距离。

倘若身边的一个“官迷”同事近期刚被提升为主任,而你正好在电梯间里碰到他,那你就要说:“主任,早啊……”他要是听到你跟他打招呼了,必定会格外高兴。

称呼别人,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宗旨,即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非常重视你”。

对于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如果你跟前有很多人,称呼时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亲后疏的顺序为宜。倘若是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以女士、先生、朋友的顺序为宜。另外,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应该把对方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如有的人已年过三十,但还没有结婚,你若称呼人家“老张”“老李”或者“张姐”“李姐”,虽然后者是尊称,但是对方觉得自己还没那么老,你就不能那么叫。就像我们前面在例子当中提到的“老没”和“小没”,对方听了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当然,要表现对对方的尊重也不能言过其实,过当的称呼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真诚,你后面所说的话的可信度自然会被冲淡了!

称呼虽然不是谈话的主要内容,也不是关键内容,但是它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那是你对对方所下的一个定义,代表了对方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和尊重程度,代表了对方是否受到了重视。因此,职场白领若想在办公室里如鱼得水,就要摸透对方的心思,恰当称呼对方,可千万别把“小没”叫做“老没”了。

最后,我们把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来给女人们整理一下: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女人在交际中也必须要遵循。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他人尊重,当对方感受到来自你的尊重时,对方往往也会对你表示友好,你的交际氛围便融洽了。而要想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修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便是使用合乎礼节的称呼。称呼对方要用尊称,比如表达敬意时常用“您”——“您好”、“请您”;“老”——“张老”、“郭老”、“您老”;“贵”——“贵姓”、“贵方”、“贵公司”;“大”——“尊姓大名”、“大作”等。

切记,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绰号、诨号。

尊崇原则

通常情况下,中国人称呼他人有从大、从老、从高的礼仪。对于同龄人,稍长些的可称呼对方为“张哥”、“李姐”;对那些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通常选择称呼“伯伯”;而对于有职称者,如副总经理、副厂长、副处长等,则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称呼对方。

适度原则

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对长者往往以“师傅”称之,但是“师傅”这个称谓也要分行业。如在理发、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一些工矿企业中,工人或徒弟称“师傅”比较恰当,但是如果对军人、干部、医生、教师、商务人士等称呼“师傅”,则不妥。

称呼,说简单也不简单,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如果在与对方交流时称呼错了,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懂礼貌;如果不小心犯了对方的禁忌,引起对方的误解,那就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了。

得体称赞,赢得好感

赞美是人与人友好相处最巧妙的方法。大文豪马克·吐温说过;“一句美妙的赞语可以使我多活两个月。”心理学家杰尔士也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别人赞美。”人人都需要被赞美,人人都喜欢被赞美,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赞美能满足人内心的自尊,给人带来满足感,让人感到精神愉悦,情绪亢奋。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虚荣心,这种虚荣心是性格方面的情感组成部分,具有和其他情绪相同的发生条件,这种条件就是人的需求。

人们往往都希望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如果你能够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就相当于弥补了他内心的匮乏和失落,对方当然会对你感激不尽。而这种感激会转变成好感,让你成为对方眼中受欢迎的人。这件事情并不难办到,只要你学会赞美就可以了。

以事实为依据,真诚地去赞美

就是说要尊重事实,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你不能对一个瘸子说“你腿脚真利索”,不能对一个丑女说“你长得真漂亮”。赞美得有事实根据,否则就成了虚伪或讽刺,只会让别人听着刺耳,而且对你失去好感。

赞美应该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人年龄、背景、受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你的赞美也要有所区别。比如对老年人赞美他引以为傲的辉煌过去,对年轻人要说他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对商人则要赞美他的生财有道,对学者称赞他的知识渊博、建树颇丰等。

具体的赞美更让人信服

你的赞美越具体越容易让人相信,赞美一个人长得好看,与其笼统地说“你长得真漂亮”,不如具体地说“你的眼睛很美”、“你的皮肤真好”、“你的耳环很精致”等,你赞美得越具体越反映出你对她的关注,也越能获得对方的认同。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博得好感

听多了赞美的人也会对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辞产生抗体。反而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郁郁不得志或者身处逆境的人更需要得到赞美和肯定,你的赞美会成为激励他们的动力,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也使你成为雪中送炭的那个人而让人对你铭记于心。

间接的赞美更能讨得欢心

直接的赞美固然会让听了的人觉得高兴,但是如果对方能从另外一个人口中听到你对他的赞美,他必定会更加高兴和相信。因为你“背地里”的称赞无形中是在帮他宣传和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他知道以后当然会对你感激不尽、另眼相待了。

赞美的话要有新意

不能人云亦云,赞美别人也是要有个性的。别人说什么你也说什么自然没有什么识辨度,也不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如从对方身上发觉新的闪光点,或者调整自己的赞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