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经得起诱惑
5239200000007

第7章 看破欲望,穿过那片虚无的迷雾(1)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追逐利益本无可厚非,积极的欲望可以促使一个人产生强大的勇气,走向成功;但倘若过分追求名利和享乐,那无异于自寻死路。“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滚滚红尘中,诱惑太多,只有从欲望中突围而出,毫不留情地剪去个人欲望中的多余分叉,保持意志的坚定和思想的纯正,才能在人生的战场上无往而不利。

把握好欲望的标尺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就如大海涨潮一般,这是自然规律。假如人们都没有欲望,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就会缺少追求、缺少热情、缺少投入,社会将停滞,而生活也会黯淡无光。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尺度。潮涨也有潮落时,只有不让欲望泛滥成灾,才是可取之举。

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的本领。人,难在管住自己,贵在战胜自己。”管住自己,关键是要管住自己的欲望。

在追求富有的过程中,究竟需要占有多少金钱才会满足?究竟需要多少财富才会显得富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很多人都觉得越多越好。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现实中,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但得到的都不一样。

追求多少,如何追求,考验的就是人们的欲望。只要把握得当,欲望也可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那些对财富坦然的人会给欲望划上“横”和“竖”两条线。他们通过这横竖两条线来把握自己,给自己一把标尺,丈量着欲望的大小,不让自己被欲望摆布。

以自己的富有程度为起点,画一条水平线就是横线。通过横线,我们就能看到,一些人会高出水平线,也有一些人低于水平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就给自己找一个位置——自己也许比上不足,但比下总有余。虽然这是一种安慰,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财富。毕竟,人们的富有程度永远不可能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以自己从前生活中的低点为起点,画一条上升线就是竖线。跟以前相比,自己是高了还是低了,便可以一目了然。当我们能直观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时,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欣慰和满足。

对于自己的财富,学会跟别人比较,更要懂得跟自己比较。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却只拿自己跟别人比。于是,不满的欲望便会只涨不落,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冲垮理智的堤坝。

聪明的人,会遏制不断膨胀的欲望,舍弃对名利的过分渴求。春秋时期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断然弃官,泛舟江湖。一个人能够从巅峰抽身,舍弃眼前荣耀,不为俗务所困,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而秦代名相李斯,虽位极人臣,却不能舍弃高官显爵,继续纠缠、争斗于权力场,最终累及自己和家人。可见被无形的欲望所累,只会将自己拖下水。

美国科学家史奈特,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证实了人要控制好自身的欲望,否则会被欲望所妨碍。他依据不同的动机,将实验对象分成三组,各组按照指示解决相同的问题。第一组,只要自己解决完问题就没事了。这项指示引发不起任何欲望。第二组,答对了就有100元奖金。这项指示使欲望开始蠢蠢欲动。第三组,为了刷新解答所需时间的记录,越快答完越好。除此之外,还有2000元奖金。这引发了强烈的欲望。由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欲望不大不小者的成绩最好。伴随着欲望的增大,精神过度兴奋,对完成能力产生了负面作用。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两万元钱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跑丢的很可爱的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这位大富翁就在当地电视台播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寻到者请速还,付酬金2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狗不着,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他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但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最终乞丐还是乞丐。

其实人生在世,很多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吸引着我们,而我们的追求之心、索取之欲并不能没有底线。如果我们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刚要接近一个目标时,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人伤己。因此,控制住欲望的底线,才是明智之举。

欲望可以改善我们自身的境况,但我们也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受控制的欲望只能让人陷入无底洞,落个一无所有的下场。有的人在欲望面前管住了自己;有的人却嗅着诱惑的香味,一步一步迈向了泥淖。

人性欲望中的弱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往往因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该放弃时不能放弃,结果铸成大错,甚至悔恨终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有多少人为了升官发财,朋友相残,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为了贪欲而厄运临头……

有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很久以前,猎人用一种椰壳套子捉猴子。猎人先把椰子挖空,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口大小恰好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猎人再往空椰壳里放一些稻谷等食物,然后用绳子把椰壳的一端绑起来,固定在地上或树上。

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尽力多多地把食物抓在“手里”,当猴子前爪抓满了稻谷时,握紧的手就被卡在椰壳中“难以自拔”。这时,猎人就会乘机拉紧绳子,把被椰壳卡住前爪的猴子拉到自己身边。此时,如果猴子“足够聪明”,即放弃手中抓住的稻谷,它就可以轻易地脱手,不被猎人捕捉到。

但是,猴子毕竟是猴子,它不舍得已经抓到手里的稻谷。因此,伸进椰壳的前爪挣脱不了猎人的诱惑,最终只能被猎人捕捉。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自以为聪明的人,变得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样愚蠢呢?每个人都可能会罗列出一系列的理由,不过,真正的原因就是贪欲的膨胀。贪欲的膨胀,使简单变得复杂,轻松变得沉重,最后越陷越深地困在无法自拔的泥潭之中。

与动物相比,人类更为理智、更为聪明。但是,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人们往往可能表现出不理智、不聪明的缺点。人有时太贪婪,所以毁了大好前程;有时明知是圈套,却因为抵御不住诱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输在不精明,而是输在自己的贪欲上。因此,人仅有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理智抵御自己的贪欲,在面临危机时要果断地放弃某些东西。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放弃眼前的私利,一定会认清那些潜在的危险。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就想去捣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必存在了。

老魔鬼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捣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虽然收获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也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辛苦了大半天,略微休息了一下,仍继续劳作而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前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于是那个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他想,农夫又累又饿,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过了一会儿,农夫又渴又饿地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他想也许是哪个可怜的人比自己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就能让他得到温饱的话,那就好了。于是小魔鬼又失败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其他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吗?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第三个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天会旱,教农夫把稻种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了。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满,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

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魔鬼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又赚了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酒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挥霍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

“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善良的农夫还是没有经受住贪婪的考验,终究落入第三个小魔鬼的圈套,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贪婪的大门,如果你不小心打开了,就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贪婪是人的行为和动机的一种不良道德品质,这种人从个人无穷尽的贪欲出发,看待和指导自己的一切及同周围人的相互关系。我们需要格外留意贪婪的侵蚀,否则就可能蚕食了你平实的幸福生活。

对于欲望,心中有度

生活中有一个小窍门,也许大家都有体会:热水瓶的开水如果灌得太满,反而容易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热水瓶塞能传热,如果开水灌得太满了,水与塞子接触,水的热气就会通过塞子散发出去。这样,热水瓶里的水,就会很快冷却下来。所以,有经验的人不会将水瓶里的水灌得太满。

欲望的产生永远比满足欲望的手段跑得快,欲望的满足只存在于完成时的那一刻,在满足的那一刻之后,人们就对它再也没有兴趣了。

有两句话,一句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有余地才是美;另一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把握尺度最智慧。

刚开始时,我们可能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就应该轰轰烈烈,追求生命的极致,如果凡事要留有余地、把握尺度,这样的生命太压抑。后来,因为我们的莽撞和无知受过几次伤害,回过头,再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味,会发觉这两句话不愧为人生经典。

在生活中,走过了一段路程,你也许会领悟到:凡事不能太满,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才是让别人和自己都最舒服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处世的技巧。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把事业做得这么大,拥有今天的财富和成功,凡事留有余地也是他敬奉的一个哲学。他曾给儿子李泽楷忠告:“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这段话也是李嘉诚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它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的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

生活就是一杯水,尽管杯子的华丽程度因人而异,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是一样,我们有权利选择加盐、加糖等各种调料。但是,若添加的成分太多,装得太满,就会不堪其重。

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那个度就会走向他的反面。吃饭是好事,吃多了会得病,疼爱小孩是好事,如果溺爱可能爱出坏品格,水加温到一百度就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做事情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所及,留有余地才能让生命走得更长、走得更远。

有一个女白领,她长得漂亮、身材也好,每天都有不同风格的打扮,时髦、得体,赢得了所有同事的称赞。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女白领的虚荣心被越发膨胀起来,为了打扮得更惹人注意,更增添品位,不惜花大笔钱去购置时尚名贵的珠宝、名牌服装、高档箱包……但是她的收入有限,和强烈的物质欲望不成正比,甚至已经负债累累。

一次聊天,女白领聊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很累,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实际已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变得疲惫不堪。她也反省过自己,超负荷地购买名牌物品似乎也没让自己真正开心过,只能让虚荣心一天强于一天,让人欲罢不能。

朋友鼓励她,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克服,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就慢慢来。并善意地提醒她,如果想要的东西太多,被欲望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没有心情去品尝更美的生活,凡事不要太满,舒适有度,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轻松。并对她说:“其实,你已经够美了,即使不用名贵物品点缀!”

由此,不禁想起两个词来,非常吻合“舒适有度”的生活状态:一曰“微醺”,二曰“半糖”。所谓“微醺”是饮酒饮到三四分,即非毫无感觉,又不失控,刚有点飘飘然就打住,那才叫享受。何必闹得五脏六腑全要吐出来,甚至丑态百出,活受罪呢?至于“半糖”,则是源于一首名字就叫“半糖主义”的流行歌曲。

歌词唱道“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爱来之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这里说的虽然是爱情,但其中的哲理却有着很普遍的意义。比如,干事业要勇于拼搏,但也不能蛮干不要命;美食要好好享受,但也不要撑得难受;减肥少吃一点是必要的,但不能为此饿出病来;外出旅游劳累难免,但若非得一天去八个景点,定会累得一塌糊涂,还怎能感受快乐?

人生不要太满,凡事掌握度,一切适可而止!这是生活沉淀出的智慧,也是让人生幸福舒适的诀窍。

常言道:“物极必反,水满则溢。”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留有余地,以便旋转和掉头。一根钢丝做成的弹簧是有弹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于用力地拉拽它,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弹簧的弹性削弱甚至消失。

摆脱你的贪婪之心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达到人生的至境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真人真智慧,庄子对此提及的三点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