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经得起诱惑
5239200000031

第31章 取舍有道,不被繁花迷双眼(4)

任何一个人,若想出色地完成任务,拥有一份成就感,那么就得挥刀斩去各种各样的困扰。现实中,很多人失败了,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而是不能专注于同一件事情。如果把那些私心杂念全部剪除,下定决心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将来他们肯定会惊讶这朵成功之花竟会如此娇艳。

在放弃中活得更洒脱一些

一位从事中国研究的挪威朋友对中国人的生活感到非常奇怪,她发现一个中国家庭移民美国后,长期以来只是关心以买房子、买车子为目标的物质世界,从不参加谈论人生的社交活动,也从不去阅读在国内难有机会接触的书籍。中国学者向这位挪威女士解释说:“中国人对自我的拯救方式不是宗教,而是在世俗中‘安身’。”

有学者认为中国已进入M型社会,中产阶级减少,“穷忙”与“富闲”族群分别增加,“穷忙族”为了养家糊口,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变成恶性循环,最终丧失斗志。有调查显示,中国台湾地区的男性时薪所得前10%的“富人组”,25年来每周工时减少了8小时,时薪仍不断增加;男性时薪所得最后10%的“穷人组”,25年来每周工时不减反增,时薪换算下来才80元台币。

身家过千万的义乌商人,依然保持着小商品市场关门之后就回家睡觉的生活习惯;朝九晚五工作的香港人,晚上还思量着进修些有助于将来升迁的课程;在深圳奋斗的漂一代,在这座移民城市开展“安身竞赛”,把与“安身”无关的活动剔除;上海女生是否确定男女关系,将来的安身之处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能将她们带往异国他乡的老外甚至可以重点考虑……

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体制性缺陷,导致精英寡头化和底层人固化,以及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困难。在发出“洗把脸重新来过,拿出你的气魄来”的豪言壮语前,穷忙族先遭遇了十面埋伏:就业机会缺乏的经济环境、福利保障未健全的社会体系、垄断资源的官僚体制、带来庞大压力与资源紧缺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个社会还需要时间,找到一个脑力与体力的价值平衡点、一种个人的透明上升渠道、一个积极的多元文化、一个人人公平参与财富分配的机会轮盘。

在日剧《工作狂》中,剧中杂志社里的编辑不得不成为工作狂,约会、婚姻、梦想、生活总因工作的关系被无限搁置。其中,一位摄影师的理想是用镜头曝光社会的黑暗面,而现实中他却成了跟拍明星绯闻的狗仔队队员,日夜在明星同居处的楼下蹲点。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只是在每筒胶卷的头尾张,都习惯性地拍摄蓝色的天空。

我们应该还很清楚地记得亚历山大大帝和哲学家第欧根尼的故事:古罗马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外出巡游,遇见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上前自我介绍说:“我是亚历山大大帝。”第欧根尼躺在那儿不动,自报家门:“我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听说此人是著名的哲学家,不由得肃然起敬,问他:“我有什么可以为你效劳的吗?”第欧根尼回答:“有的,你只要不挡住我的阳光就好。”亚历山大大帝沉思说:“我不要做亚历山大,我也要做第欧根尼。”

当穷忙族越来越多的时候,或许我们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每天为了安身立命去奔波的时候,生命的质量是不是太低了一些?安身立命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保有自己的风景?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忙,但内心的满足却越来越少?我们辛苦奔波最后得到了什么?而我们其实真正要的是什么?亚历山大大帝豪杰一生,看到第欧根尼时,仍不免怀疑自己长年开疆辟壤的意义,而我们所经营的还只是自己的人生。是时候列个清单,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代价时,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云:“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是一种本能的选择。

对生活对人生要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的心理,安然地等候生活的转机。这就像是我们在列车上的一次长途旅行,到了站点,你就必须下车,而沉迷于不宜境地的人将永远生活在痛苦和遗憾之中。

淡泊名利,认清生命本质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来少有人能够臻至。陶渊明在40岁的时候,才“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此归园田居;陆放翁在晚年的时候,才意识到“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这些人虽然很晚才看破名利,走出名利的陷阱,但起码最终还是看破了。而我们这些在红尘俗世中打滚的人,却始终难以看破,被名利束缚一生。

名利之于人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求名,就是为了求利,否则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于是,他们从具备向名利发起冲击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直至自己最终丧失争取名利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求名求利都是无可厚非的,它是人生的一种动力,能够促使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并取得成就。但是如果我们的一生都被名利所束缚,那么必然会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古人曰:“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追求名利的欲望,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当我们功成名就之后,就该功成身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堕入自挖的坟墓之中。

汉代的张良就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张良是刘邦最重要的谋臣。刘邦依靠他的计谋攻城略地,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刘邦对张良待之以师礼。然而功成之后,张良却主动请辞,离开了斗争激烈的权力中心。

开国之后,刘邦给他的封赏是“齐地任选三万户”,深知刘邦个性的张良固辞不受,而是向刘邦讨要了一个“留侯”的封号(“留”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算是处于半退隐的状态。张良假托神道,不再参与政事,在刘邦清除异姓王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参与。这样一个人对刘邦来说是没有威胁的,因而张良得以善终。

朱元璋的心腹军师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不仅有张良的才能,也有张良的智慧,在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他就萌生了退意。当时,朱元璋大封功臣,很多和他一起的功臣,甚至是没有他功劳大的人都封了公爵,但刘伯温没有接受公爵,只领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这是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仅有的一个。

当时,刘伯温疾恶如仇,深知自己得罪了很多人,而朱元璋也不是一个可以共富贵的人。于是,在洪武四年,他向朱元璋提出了辞职,而朱元璋也欣然应允。从此,刘伯温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但是刘伯温的名头实在太大,在民间的影响力也大,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而此时在朝中的那些与他有隙的人也趁机攻击他。刘伯温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虑,搬到了南京来住。虽然刘伯温晚年一直是在惊虑中度过的,但是相比那些富贵一时,不肯退下来的功臣们,他的结局算是最好的。

当一个人的名利之心膨胀到难以压制的时候,就是其被名利所反噬的时候。无论我们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做了那些成就功名利禄的事情,一旦我们已经取得了功名利禄,就是应该退出的时候了。这是做人的一种智慧。自古以来,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大多数在一开始出来的时候都是秉承着济世救民的胸怀而出来的,然而当理想实现,目的达到之后,却被名利蒙住双眼,难以抽身而退。

功成身退不失为明哲保身的好办法,既然是为了理想而出,理想既已实现又何必还要坚持着呢,主动退下来,反而能够颐养天年,得以善终。

淡泊,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历经尘世间诸多磨难和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也是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淡泊名利并非不追求名利,而是能在名利中游刃有余,顺势取得名利,并及时从名利中抽身。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生才不会被名利牵绊,身在红尘里飘摇,心在诗意地栖居,拥有一个洒脱的人生。

人生在世,生命短暂,名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过眼云烟,根本不用为功名利禄而煞费苦心。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才能从功名利禄交织的尘世中超脱出来,认清生命的本质,从而掌握人生的禅机,游刃于变幻莫测的人生之中。

不掩人之功,不掠人之美

我们常常强调要淡泊名利,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却也不可能将名利尽数抛却,所以追逐名利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正当的手段得到。然而,很多人由于太热衷于名利,无法摆脱名利的诱惑,故而被名利所散发出的光芒遮蔽了眼睛,使得这些人失去了为人的准则,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名利,比如说,有不少人在名利面前,无法把持,将别人的名誉和功劳占为己有。这样的行为为“君子”所不齿。掠人之美,无异于巧取豪夺,岂是君子的行径。即使是有人误解,将别人的功劳强加给自己,也要主动澄清,而非欣然接受。

春秋后期,齐景公得了肾病,身体虚弱连续十几天不能下床。这天晚上,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醒来之后,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认为这是自己将要死去的先兆。

第二天,晏子照例前来拜见,齐景公把自己的梦告诉了晏子,并且说道:“你说,这梦是不是我无药可救,将要死去的预兆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晏子自然不能随意地回答,于是他建议齐景公先召一个占梦师进宫,先听听他是怎么说。齐景公认为晏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晏子。

晏子回去之后,立刻派人把占梦师请了过来,占梦师问:“您找我来有什么事呢?”晏子把齐景公的事情告诉了占梦师,并请他进宫圆梦。占梦师沉吟良久,对晏子说:“那我就反其意对大王进行解释,您看可以吗?”晏子连忙摇摇头说:“那倒不必。因为大王所患的肾病属阴,而梦中的双日属阳。一阴不可能战胜二阳,所以这个梦正好说明大王的肾病就要痊愈了。你进宫后,只要照这样直说就行了。”

占梦师进宫以后,按照晏子的指点回答了齐景公的问话。齐景公非常高兴,打开了心结。此后,合理用药,再加上细心的调养,很快就病体痊愈。齐景公大喜之下,决定要重赏占梦师。但是占梦师坚决不受,他对齐景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于是齐景公又决定要重赏晏子,晏子也坚决不接受,他说:“我的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来说,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这件事应该是占梦人的功劳,而不能记在我的名下。”

最后,齐景公重赏了晏子和占梦师两人,并且赞叹他们两人的高贵品格,说:“晏子不与人争功,占梦人也不隐瞒别人的智慧,这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可贵品质啊。”

不仅如此,掠人之美得来的名利也是不牢靠的,那毕竟不是我们凭借着真实的能力得来的。当我们将别人的功劳抢占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恶果,一旦别人为此而忌恨,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因此而声名扫地。真正名利双收的人,在名利面前,往往都秉持着不掠人之美的态度。比如,19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德尔松在20岁那年,曾经当众主动澄清被女皇推崇的《伊塔尔兹》并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自己妹妹以自己的名字发表的作品。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的编著署名上,坚决要求将曾经主持修书的宋祁的名字列在书上,最终形成了“二十四史”中唯一一本作者是两人的史书。

在名利面前,我们不仅要做到不掠人之美,也要做到不掩人之功。一些人为了不让身边的人超越自己,往往会在别人有功劳的时候,将别人的功劳遮掩下去。比如说,一个人奉命做一件事情,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一名同事的帮助,最终使得事情得以圆满完成。但是在向上汇报的时候,为了不使那名帮助自己的同事的风头盖过自己,这个人故意不上报同事在这件事中的功劳。或者这个人还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自己一个人负责的,这样上报也不算有什么不对。然而事实上掩人之功和掠人之美一样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只不过,从表面上看来,掠人之美更加明目张胆,而掩人之功则做得比较隐蔽罢了。

不掩人之功,不掠人之美是为人的一种操守。名利虽然很耀眼,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名利而抛弃做人的准则。

不掠人之美是君子的作为。一个人是否最终能够获得名利,应该取决于这个人本身的能力,而不应该取决于这个人的诡诈之道。当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就不应该把不属于自己的名利占为己有,否则,那是不道德的偷窃行为。

打败名利之惑,为别人喝彩

当你与他人一同站在名利场中时,你是选择争抢名利还是选择为他人喝彩?是与他人同进退还是踩着无数人的肩膀前进?

喝彩,可以如洁白的羽翼,载着智慧的精灵,飞跃大千世界,饱览风光旖旎;喝彩,可以像肥沃的土地,把思想和个性孕育,让生命的绿树,结满创造的果实;喝彩,胜过坚实的阶梯,支撑奋斗的步履,宛如锐利的刀锋,斩除前程的荆棘;喝彩,恰似秋日火红的叶片,覆盖晦暗的记忆,犹如挚友的心扉,奉献真切的情意。

而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大家风范,是一种人格修养,同时也是一种激励,一种借以迈向成功的阶梯。

曾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野狼和狮子同时发现了羚羊,它们商量好一起追捕那只羚羊。它们合作良好,当野狼把羚羊扑倒,狮子便上前一口把羚羊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份猎物,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深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

试想一下,如果狮子不如此贪心,而与野狼共同分享那只羚羊,那岂不皆大欢喜?

人生如战场,但人生终就还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敌人就会被敌人消灭,而人生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出于它们生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不是动物界,个人和个人之间,团体和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当紧密,除了竞赛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游戏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

当然,为别人喝彩是建立在对别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的,肯定了他人,也就有了充实自己的欲望,这就成为一种激励,促使自己不断地向着美好事物前进。真正懂得为别人喝彩的人更应该明白“见贤思齐”,这样他从每一次喝彩中都得到一种激励,明白一个道理,吸收一份营养。这样的点滴终将会聚成浩瀚的大海,更加深邃,更加丰富,更加透彻,更加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