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出现绝非偶然,其中必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我想探个究竟,撩开这一奇迹创造的幕帘,走进奇迹创造者的幕后和内心,用文学的形式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的始末。
11
我是不是有点好事?亦或是吃饱了撑的?因为这件事与自己的职业、职责没有丝毫关系。想出名?好像有点,但也不完全是。有可能是文学偏爱的使然。若拔高一点,有可能是社会责任感或者文学使命感在作祟吧。反正我去了,作为一项纯个人活动,我鬼使神差住进新滩镇里一家十分简陋的招待所,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活动。
那天下船的时候是深夜两点多钟,我在新滩镇爬上岸,敲开了一家旅馆的门,等了半天出来一位睡意蒙胧的大嫂,她看了我的证件,让我交了押金,提着一串钥匙在走廊的一头打开了一间房,示意让我进去。
人还没有进去,一股扑鼻的恶臭味吸入我的肺部,很难受,我犹豫起来。大嫂说就剩这一个床位了,住还是不住?我说这是什么味道?大嫂说三个客人喝酒了,有点高,不过不要紧,都睡死了,不影响你的。只好住了,就抬腿迈入,刚走两步,脚下一滑,“叭”地摔在地上,原来地上有一滩呕吐物。大嫂似乎见怪不怪,关上门走了,我也没开灯,借着月光摸着空铺躺下了。
条件虽然很艰苦,但还算是一次较为顺利的采访。虽然没有组织安排人接待我,好在我一身戎装、军官证、作协会员证以及我的动机和真诚帮了忙,镇上的百姓还真配合,躲过劫乱,对新滩古镇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灵来说,毕竟是一件幸事,因此,记忆的话匣子一旦打开,还是倒出不少使我闻所未闻的东西。
后来,我用了四个多月的业余时间,写下了一篇三万字的报告文学,取名:《山崩——长江西陵峡新滩大滑坡记事》。
这个稿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广州军区文化部的节延华老兄发现了,他阅读后认为基础很好,用他的话说,是一篇可遇不可求的好稿。
一九八七年是人民解放军六十岁的生日,为纪念解放军半个多世纪的丰功伟绩,解放军高层决定出版一套反映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丛书,每个大军区每个军兵种各出一卷,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广州军区要组稿“广州军区卷”。
得到作家节延华的认可,《山崩》列入候选。
一九八六年底,省军区接广州军区通知,要我立赴花城改稿。
这是一次专业作家亮剑的时候,依我看,业余作者可能只是个点缀。“广州军区卷”字数定在三十五万,而入选的初稿就直逼百万大关,知名作家的作品就足足六十万多字。
业余写手都安排了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位大名家,《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先生。金老是位传奇人物,也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人们都尊称老迈。
听到这个名字着实让我激动了一番,记不清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里有《欧阳海之歌》节选,那篇文章我能熟背。一见面我挑了一段背诵给老迈。我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老迈的敬仰和崇拜。老迈受到了感染,脸庞泛着可爱的红光,看得出来特别高兴,把我的手握着,摇了半天才松开。老迈读了我的稿子后极是热忱地肯定了一番,同时提出了他的修改意见。
我住在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招待所埋头修改稿子。战士杂技团有一批世界顶尖节目,是全军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安排住在杂技团招待所有所寓意,军区首长有话,叫学有榜样。
老迈建议我在三个方面再下些功夫:
一、深刻展示军人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弘扬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揭示灾民在大灾面前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性本色。
老迈的《欧阳海之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一经问世,便红遍中国,一版的印量突破三千万册,差一点就超过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央叫停,印数超过毛选可是个政治问题。这个印数不仅在中国历史空前,在世界出版界也绝无仅有,名气可谓大矣。但老迈给我说稿子时却没有一点架子和应付,一会儿和声细语,一会又朗朗大笑,他甚至给我讲到了语言的音乐美感问题,指出我的哪些句子好,有音乐感,哪些句子差些,缺乏音乐感,这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有一天思路顺畅,改稿改到很晚,晚饭也耽误了。夜里十点感到饥饿袭来,就去食堂吃夜餐。在餐厅里,盛了满满一碗肉丝面正准备享用,就见一个三十多岁男子也端着一碗面笑呵呵地坐到我的对面。乍一看这位先生有几分面熟,但想了半天想不起是谁,但可以肯定不是创作班的人。他坐下来对我很客气地说:“占光占光”。然后就大口吃起来,我也就摸不着头脑地笑笑,埋头吃自己的。
不经意间又一抬头,却发现对面的男子酷似一个人。我说:“您好像一个人呀。”
对方口里含着一团面,问:“像谁?”
“说相声的,冯巩”。我说。
对方把那团面咽下去,就哈哈大笑起来,笑毕,回说:“鄙人正是那个说相声的冯巩。”
我惊讶地说:“是吗?这巧!”
对方说:“千真万确。”
那时候,冯巩的名气还不算大,还不会说“我想死你们啦”。刚上了一次春晚,属“小荷才露尖尖角”,人气正在凝聚上升阶段。我站起来与他握手客套了几句,恭维了一番,又各吃各的面条。据他说,那次他是在广州拍摄一部名叫《警察与小偷》的电影,摄制组也住战士杂技团招待所,晚上饿了来“蹭饭”的。
其实,就在我天天都在熬更守夜的时候,一些作家们的功夫并没有放在改稿上,后来经人点拨才知道,关系大战已近白热化。因为这部“广州军区卷”只能用三十五万字,其余的几十万必须被忍痛割爱。专业作家靠作品生存,若不能在这部代表军区创作水平的“广州军区卷”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反倒让不吃这碗饭的业余写手抢占了他们的地盘,夺了他们的饭碗,岂不掉价!
在定稿之前,老迈重新审读了我的《山崩》,老迈对一个萍水相逢的业余作者认真啊,戴上老花镜,伏案写下一封推荐信,其中一句令我颇感意外,他称:“《山崩》是一篇可以与《唐山大地震》(《解放军文艺》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毗美的好作品。”
但是,它的命运是悲凉的,果然,组委会定稿时以“作品中军人份量不够”而拒之门外。
老迈生气了,据说在组委会里他还发了火,他为一个基层业余作者感到不公平。后来组委会的头头有了点妥协,说,若《山崩》压缩到五千字以内可以考虑入选。老迈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么大的题材,这么厚实的内容,五千字怎么能装得下呢?压成这样还是个东西吗?
老迈帮我拒绝了。后来他问我五千字改不改?我当然要与我仰慕的老师保持高度一致,我说不改,坚决不改。四五万字的篇幅无论如何也压缩不到五千。
宁可玉碎,不可苟全!
广州之行无功而返,心里颇感失意和委屈,这篇稿子付出了我太多的心血,就仿佛一个习惯性流产的妇人,在一次怀胎十月即将分娩之日,医生告知她胎死腹中,那产妇会是什么心情?
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可能就是产妇那样的心情。
12
有时候,刻意追求的东西未必有果,而无意之中得来的东西也未必就下了太多的功夫。很多事情就这样,可遇而不可求。
一九八九年,《解放军报》副刊开设《新中国四十年建设成就巡礼》专栏,编辑刘新如电话约稿,叫我写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稿子。那一年葛洲坝工程竣工。从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主席挥毫写下“同意兴建此坝”,这其间用了十八年,筑成一座被誉为中华新长城的长江第一坝,应该说是最具典型的新中国建设成就。但我犯了难,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写。这一工程技术复杂,跨度时间长,又要限制在一千五百字以内,我不好把握,迟迟不敢动手。后来开了七八个头儿,又都拧成纸蛋蛋扔掉了。
我就不停地翻看葛洲坝工程的资料,翻着翻着,头脑里就多了一些葛洲坝工程的东西。一天晚上,我有了一点冲动,泡上一杯浓浓的绿茶——这是我的习惯,欲要爬格子,先要调情绪,绿茶中的茶碱能使大脑兴奋。然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炮制了一篇文章,我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中华新长城》。刘新如对这篇小文润色加工,把名儿也改了,叫《大坝锁蛟龙》。编辑部要求用通讯的形式,我呢,却使用了点散文语言,以纪实散文的面目寄给了军报,我生怕没对军报的路子会不被认可,然而回电告知得到了军报编辑们认同。
这篇小稿刊发了,二十块钱的稿费买了几瓶啤酒喝掉了,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
可是在一九九零年的某一天,刘新如编辑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祝贺你祝贺你,你的文章‘蛟龙’被国家教委选进高中语文教材了。”
我没听懂,问什么蛟龙?
刘编就说:“《大坝锁蛟龙》啊。”
国家教委?
高中语文教材?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我还是不能相信,且我又没收到教材样书,因此,尽管刘新如电话中言辞凿凿,我仍将信将疑。
高中语文课本教材,在我心目中太神圣了,马克思、列宁、高尔基、毛泽东、鲁迅、叶圣陶、巴金、朱自清,这些伟人名家的著作才是我们阅读的教材呀!我一无名小卒,业余写手,一小新闻干事,一“本报通讯员”,一停课闹革命中读完的初、高中生,写出的小文章能上高中语文教科书?我还是有点不信!
但这件事是真的,后来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众所周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了一场被称为“政治风波”的大事件。风波过后,小平在高层总结教训时,说过“失误在教育”这样的话。的确,翻翻当时中国学生的教材,国情教育,尤其是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教材真的是太少了。中央怕在国民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造成一种误解: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落实小平指示,国家教委首先是强化中学生的国情教育,于是向有名望各大报刊、出版社,各有关方面征集歌颂伟大祖国建设成就的文章。“蛟龙”在这么一个背景下,由《解放军报》社选送,后经层层筛选把关,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地就走进了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补充教材。
不久,宜昌市一中的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在教材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就打电话告诉了我,并送给我一个课本。
亲眼所见之后,我才相信是真的。
捧着这本教材,我激动不已,更是感慨万千,父母目不识丁,他们的儿子居然能把文章写进一个泱泱文明大国的教科书里,还不值得激动吗?激动之时,我还发现仅湖北省教育出版社一次翻印就达十万册,推而广之,全国发行多少册?绝对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当好朋友向我祝贺,说稿费够你吃喝一辈子了,我却哭笑不得,军报二十块酬劳,这是真的,之外,再无一分一厘收获。
没有钱我也高兴,人家把你的文章选中,就给你了一千个抬举,一万个面子,就凭这一点,一分钱不给,也值!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四川教育出版社写给我一封短信,约我写一篇文章。我回信问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编辑说是作者的体会文章,语文老师的备课指南,参考用的。这位编辑还鼓动说,好好写,中国的市场大着呢,稿酬应该会很丰厚。
有名有利,当然是好事,谁会拒绝呢?我苦思冥想了好几天,憋足劲,然后写了《<大坝锁蛟龙>成稿的前前后后》一文,寄去了,半年后收到出版社寄给我的五套样书,且附一便签,说由于销售不理想,没有稿酬付给,五套样书权当报酬。
我就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喏大一个国度,怎么说没市场就没有市场了呢?
一九九四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又约我写三百字的个人简介,说是要隆重推出一部史无前例的中国语文课文作者大词典,我有点不太相信编辑的话,也不太想出名了,告诉他们我放弃了。他们就说,这不是出名不出名的事,是中国语文课文中作者不能缺了你的位置。哟,还这么重要,再不便推辞,就照着做了。又半年后,一本叫《中学语文课文作者词典》的厚书问世,作者是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在一个页面上居然并排着这样两位作者,一个是三军总司令朱德大元帅,一个是军队基层的小萝卜头儿赵某人。两个人的照片也印在一起,这下子真叫我更加激动不已,不为别的,是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我的照片居然和朱德元帅这样的伟人并列在一块,真是一万次抬举我了。幸福啊,自豪啊,谁叫赵字和朱字的声母都是“Z”开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