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和资深人士进行称呼时,可在其姓名后加“公”或“老”字,如“李公”、“王老”等。
对有身份者和年长者,可用“先生”相称,在“先生”之前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如“郑先生”、“唐先生”等。
对邻居、至交可以用类似有血缘关系的称呼来称谓,以示亲切。如“大爷”、“伯伯”、“阿姨”、“大姐”等。
平辈之间,熟人之间,可以直接以姓名来称呼对方。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氏前加上“老”、“大”、“小”字,而不直呼其名,如“老柳”、“大罗”、“小张”等。
2.工作中的称呼礼仪
(1)称呼方式
工作中的称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职务性称呼。职务性称呼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仅称呼其职务;二是在职务前加其姓氏;三是在职务中加其姓名。
②职称性称呼。职称性称呼具体也有三种情况:一是仅用职称称呼;二是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三是在职称前加上姓名。
③学衔性称呼。学衔性称呼具体有四种情况:一是仅称学衔;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四是根据社交场合的具体需要,将学衔具体化进行称呼,如“经济学博士李华”、“管理学硕士张进”等。
④行业性称呼。行业性称呼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其职业进行称呼,如“王老师”、“贾律师”、“郑医生”等;二是对商业、服务行业的人员按约定俗成的称呼,如“小姐”、“女士”、“先生”等。
(2)应注意的问题
在交往中称呼他人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①避免使用错误的称呼。如将未婚女性称为“夫人”等。
②不要使用过时的称呼。如用“长官”、“大人”等称呼政府官员等。
③避免使用地域性称呼造成误会。如山东人喜欢称人“伙计”,南方一些地方喜欢将小孩子称为“小鬼”,湖南人喜欢将妻子称为“堂客”等,这些对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容易造成误会。
④不要使用不当行业称呼。一些特定行业的称呼在其他行业使用,不但不能表示亲近,反而会令人产生反感。
⑤避免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如正式场合,不能使用“兄弟”、“哥们儿”、“姐们儿”等一类的称呼。
⑥不要使用绰号称呼。使用绰号称呼对别人不礼貌,不尊重。
⑦不要使用侮辱性、歧视性的称呼。
称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选择准确、敬重的称呼,既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又能反映自身的修养,因此在社交活动中要十分注意称呼礼仪。
(十二)拜访礼仪
1.遵时守约。要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如期赴约,不要迟到。万一因故不能准时到达,务必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郑重向对方致歉。
2.礼貌登门。登门拜访要注意进门、问候、服饰、入座等礼仪。
3.做客有礼。无论是到办公室还是寓所拜访,一定要做到彬彬有礼,衣冠整洁,谈吐得体。进入室内,应该先敲门或按门铃,待到有回音或有人开门相让,才可以进门,入室前,有鞋垫要先在鞋垫上擦净鞋底,不要把脏物带进室内。带有帽子或墨镜,进入室内应该脱下帽子和墨镜。当主人上茶时,应欠身双手相接,并致谢。喝茶应慢慢品饮,不要一饮而尽。不要随便抽烟并把烟灰,纸屑等污物随意扔在地上或茶几上。不要翻动别人的书信和工艺品。
4.交谈技巧。入座寒暄后,要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的时间。在交谈过程中,谈吐要清晰,用词要准确,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认真倾听对方谈话的内容,观察对方情绪变化,并注意对应,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所带的资料,只有在对方感兴趣时才可出示。谈话要精练,注意把握好时间。如对方谈兴正浓,交谈时间可适当长些,反之则短些。在谈话时要诚实,坦率,有节制,始终要保持相应的热情。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要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应谨慎一些,交谈中切忌出现说教口气。
5.适时告辞。拜访一般不宜久留,谈完该谈的事,叙完该叙的情,就应及时起身告辞。特别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应及时告辞,以免妨碍他人办事。一是对方话不投机,或是与你谈话时主人反应冷淡;二是主人有反复看钟表的动作;三是主人心不在焉,或时有长吁短叹,有急事心情烦躁;四是主人将双肘抬起,双手支于椅子的扶手时;五是被拜访者把谈话做了小结,并说出以后再继续交流的话;六是快到就餐时间或休息时间。
拜访是公关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交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让拜访做得更得体、更具效果,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十三)接待礼仪
1.精心准备
无论是单位接待还是个人接待,都要记清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到访的日期以及具体的时间,制定迎送来宾的具体计划,精心挑选迎送来宾的接待人员,并根据接待规格、接待规范,事先做好场地、接站、食宿和交通工具等准备工作;按照客人年龄、性别、爱好备好茶水、果品和点心等待客的必备物品;做好个人仪容仪表方面的准备工作,创造一个舒适的待客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会面氛围,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2.热情迎客
俗话说:“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所以,主人对任何客人态度要亲切,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都应一视同仁。对于来访的客人,主人可根据情况亲自或派人提前到大门口、楼下、办公室或住所门外等处等候迎接,迟到是很不礼貌的。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可告知对方后主动到车站、码头、机场迎接。接到客人时,应致以问候和欢迎,同时作自我介绍。
客人到来时要立即请客人入室,室内的人都应起身相迎,切不可端坐不动。主人要热情相迎,亲切招呼,主动地同客人握手问候,表示欢迎,对所有的客人都要一一招呼,热情相待。如客人带有重物,主人应主动接过来,对年长者或身体不太好的客人应上前搀扶。主人要主动帮客人脱下外衣、帽子,并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同事、亲朋在场,主人也要一一介绍。然后安排引导客人就座,要把最佳的“上座”位置让给客人坐。
3.周到待客
客人入座后,应及时给客人敬茶、敬烟,呈上果品、点心等。茶水与果品应双手送上,烟要亲自为客人点火。茶具要洁净,茶水浓度要适中,茶水量以八分满为宜。敬茶应从客人的左边上茶,右手递上,按级别或长幼依次敬上。
交谈时要以客人为中心,紧扣主题,并注意谈话的态度和语气,要认真聆听客人的谈话,并适时地以点头或微笑做出反应,对客人的谈话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切不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或频频看表,或打哈欠,或边谈话边看电视,以免对方误解为你在逐客。
4.礼貌送客
既要热情迎客,更要礼貌送客。送客重在送出一份友情,送客礼貌到位,能进一步提高整个接待工作的效果。
无论接待什么样的客人,当客人提出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表示希望客人再坐一会儿;如客人执意要走,要尊重客人的意见,不要强行挽留,以免客人为难。客人起身告辞并主动与主人握手道别时,主人要送客到大门口或楼下,分手时应热情地招呼客人“慢走”、“走好”、“再见”、“欢迎再来”等。送别时要行注目礼,并挥手致意,目送客人远去,等客人的身影消失后再返回。
如果是远方来的客人,最好把客人送到机场、车站或码头,并为客人准备一些旅行中吃的食品。送客到机场,最好要等客人通过安检后再返回。送客到车站或码头,要等火车启动、轮船驶离,方可离开,要使客人产生强烈的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果有事不能等候,应向客人解释原因,表示歉意。如果客人“坚决”谢绝主人相送,则可遵客意,不必“强行送客”。
接待和拜访一样,同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作用,是个人和单位经常运用的社会交往方式。在接客、待客、送客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礼貌周到地接待来客,又不会因此影响到工作呢?这就需要根据来客身份,并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一)送礼的时机与方式
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
通常情况下,不要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那样做不但会使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还可能让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
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如一本特别的书,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
有些人费尽心思的挑好了礼品,但又不知道怎么去送给对方,怎么送合适,怎么送得体,其实非常简单,以下送礼方式不妨作为参考。
1.邮寄赠送。礼品一般都要附一份礼笺。在礼笺上,既要署名,又要用规范的语句说明赠送礼品的缘由。
2.托人赠送。即委托第三者代替自己将礼品送达受赠对象手中。当本人不宜当面赠送礼品时,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显示自己对此十分重视,或者可以避免对方的某些拘谨和尴尬。不过,所托之人在转交礼品时,一定要以恰当的理由来向受赠对象解释送礼人何以不能当面赠送礼品。礼品上最好也附有一份礼笺。
3.当面赠送。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赠送礼品形式。其好处是,可以在赠送礼品时随机应变,或畅叙情义,或介绍礼品的寓意,或演示礼品的用法,有助于充分发挥赠礼的作用。
(二)送礼的选择
1.要有特色。首先,送礼之前,应对受礼人的爱好、习惯了如指掌,千万不要不知对象,盲目送礼,否则起不到礼物应有的作用。其次,也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有一定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礼品,如,给喜欢集邮的人送上一套珍贵的邮票,给喜欢音乐的朋友送上几张CD唱片等,都是富有情趣又值得纪念的珍贵礼品,往往能带给对方意外的惊喜。
2.不可太贵重。俗话说:“礼轻情谊重。”送礼未必要贵重,太贵重的礼物会增加受礼人的心理负担,而且还有“重礼之下必有所求”之嫌。
3.精心包装。送给他人的礼品,一定要精心包装。即用专门的纸张包裹礼品,或是把礼品装入特制的盒子、瓶子之内。进行包装时,要讲究材料、包封、图像及捆扎、包裹的具体方式。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中,应避免把丝带结成十字交叉状。
因人因事因地送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慎之又慎才好。
(三)送礼的禁忌
1.送太贵重的东西给不熟悉的朋友:对方会觉得还不了这个人情,甚至怀疑你别有所图。
2.送十分私密的礼物给不太熟的朋友:对交情不够深的朋友,最好不要送一些有“暗示性”的礼物,如贴身衣物、领带。前者,适用于亲密关系的朋友;后者则会让人误以为你想“套牢”他哩!
3.送给公务员朋友、老师的礼,最好不要太贵重,或者,送礼时最好直接送到对方居所,不要在工作场所赠礼,以免有“贿赂他人”之嫌。
4.切莫送一些会刺激别人感受或禁忌的东西。例如,送给一位基督徒一尊佛像,就算那是一件古玩也是不妥的;送给老一辈的长者钟(与终谐音)也在禁忌之列。不过新一辈的人对于送“钟”、“伞”这类的忌讳不大,若真想避免这类不吉利的谐音字,可以在送礼时,向受礼者要一块钱,表示这份礼是他用一块钱“买”的,避去“送钟”、“送伞”的意思。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接触面越来越广,彼此送礼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送礼也有大学问,送礼要送得双方皆高兴可不容易呢!有时候我们一份辛辛苦苦寻觅的礼物,却因为触犯他的禁忌,而让对方不悦甚至生气,真的是很冤枉!
(四)接礼的礼仪
1.双手捧接。当他人有礼相赠时,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应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面向对方,以便有所准备。在对方取出礼品预备赠送时,不应伸手去抢,询问,或者双眼盯住不放。这个时候风度很重要。
在赠送者递上礼品时,要尽可能地用双手前去“迎接”。不要一只手去接礼品,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品。在接受礼品时,勿忘面含微笑,双目注视对方的两眼。接过来的若是对方所提供的礼品单,则应立即从头至尾细读一遍。
2.表示感谢。对礼品赞不绝口是不够的。在双手接过他人礼品的同时,还应向对方立即道谢。同时,受礼者还可以说一些动听的话或者至少是令人开心的模棱两可的话,如,可以感谢送礼人所花费的心血“你能想到我太好了”“你竟然还记得我收集邮票”等。
3.当面拆封。如果现场条件许可,时间充裕,人数不多,礼品包装考究,那么,在接过他人相赠的礼品之后,应当尽可能地当着对方的面,将礼品包装当场拆封。它表示自己看重对方。同时也很是看重获赠的礼品。在启封时,动作要井然有序,舒缓文明,不要乱扯、乱撕、乱丢包装用品。
4.表示欣赏。拆开包装之后,要以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表示对礼品的欣赏。千万不要拿礼物开玩笑,除非那是一件恶作剧的礼物。
5.写感谢信。在口头表达感谢之外,别忘了写封感谢信,这表明你花了一些时间,就像送礼人花费时间来挑选礼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