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通人情懂世故让你人见你爱
5235800000013

第13章 善意批评——忠言也可做到顺耳(2)

委婉式批评又叫间接式批评。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批此的方法,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7)指出错时也指明对

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对”应怎么做。有的人批评别人说:“你非这样不可吗?”这句话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纯粹表示个人的不满意。

(8)别忘了用“我”字

一位女工对其工友说:“你这套时装过时了,真难看。”这只能是主观意见,他人未见得有同感。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当说明这是你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这样,人家比较能听得入耳,甚至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有此看法。

(9)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批评之前你首先要观察自己,你觉得自己的心情紧张吗?对对方心存不满吗?把你的感受——愤怒、埋怨、责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处的。

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未开口批评人家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并且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到这一点,就可能会激起同样的情绪,对方很可能抛开你的批评内容,计较起你的态度,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因此批评时要注意情绪。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愿接受批评,但只要讲点批评技巧,每个人也都会乐意接受批评。

4.批评的禁忌

批评必须有度,轻了达不到改正错误的作用,重了会使对方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产生反作用。对别人有益的批评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受,但如果你的批评有点过火或者掺杂着其他的目的和个人情感,这样的批评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的批评不如不说。

要使批评能被人接受,就要讲究方法和艺术,以下这些批评方法是不可取的。

(1)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人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2)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以为横眉怒目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当你怒火正盛时,最好不要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所以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3)不分场合,随处发威

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而有的批评只能私下处理。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随便把只能找本人谈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就会使对方感到脸上无光,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着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故意让他丢脸,使他难堪,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许多争吵,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而引起的。

(4)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过于挑剔只能使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产生无力感。

(5)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批评人,应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批评。比如,有的人做错事,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应当先提醒他,让其先自我反省,然后再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感到突然,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反之,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就突然批评他,不仅会使他不知所措,他还会怀疑你批评他的用意。

(6)清算总账,揭人老底

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有些人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问题”全部数落出来。这样做,只能使对方感到你一直处心积虑地收集他的问题,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从而与你产生对立情绪。

(7)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才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说不服就压服,动不动就说:“是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或下最后通牒:“必须……否则……”这样,逆反心理就产生了。对方可能会想,干吗一定要听你的?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悉听尊便,请吧,我才不怕呢。”结果是逼而不从,压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绪。

(8)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比如用“从来”、“总是”、“根本”、“不可救药”等来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9)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中国有句俗语:“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批评人。当面批评,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误会,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心里有鬼。而且,不当面讲,经他人之口转达,很容易把话传走样,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

(10)嘴上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更不能随处传扬。如果弄得该问题人人皆知,满城风雨,会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风。

(11)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批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在心理上会产生疑虑情绪: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带着这种情绪,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当你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你又在讲他,又在与他过不去。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我们在批评过后,要细心观察被批评者的变化,对其表示关心和体贴,有了点滴成绩,及时肯定;有了困难,及时帮助。这样才能有助于消除猜忌心理,达到批评的目的。

(12)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有的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心里已经很不自在了,如果再重复批评他,他会认为你老是跟他过不去,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评,就会在他心里多一分反感。

5.批评不忘沟通

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其实,那只是批评里很小的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个人犯错后,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群起攻之,这样势必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批评实际是一种说服的技巧,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批评的目的意在打动对方,使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即使你的动机是好的,是真心诚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场合等问题。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在现实生活中,扶正匡谬的批评的确不如良药那样为人所乐于接受,甚至成了难以下咽的“苦药”。批评得好,人家接受;反之,自己麻烦缠身,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批评要学会变“害”为“利”,使硬接触变成软着陆,即在“苦药”上抹点糖,看似失去了苦涩,但药性不减。

王东进公司不到两年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有个别下属不服他,甚至公开和他作对,钱诚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王东做了部门经理之后,钱诚经常迟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迟到。按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就按旷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资的。问题是,钱诚每次迟到都在半小时之内,所以无法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处罚。王东知道自己必须采取办法制止钱诚这种行为,但又不能让矛盾加深。

王东把钱诚叫到办公室。“你最近总是来得比较迟,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没有啊,堵车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说我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呀。”“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心。”王东明显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如果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钱诚你家住在体育馆附近吧。”“是啊。”钱诚疑惑地看着对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个方向,以后你早上在体育馆东门等我,我开车上班可以顺便带你一起来公司。”没想到王东说的是这事,钱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说:“不,不用了……你是经理,这样做不太合适。”“没关系,我们是同事啊,帮这个忙是应该的。”王东的话让钱诚觉得惭愧,人家王东虽然当了经理,还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这种消极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事后,钱诚虽然还是谢绝了王东的好意,但他再也不迟到了。

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人与事进行一场论证的过程,批评应该有着严谨有力的逻辑。因此,我们万万不可把骂人的行为扯进批评的范畴内。

批评别人,就要给别人服气的理由。作为批评者,首先要加强自己本身的文化修养,对批评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要公正地看待问题。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鉴别能力。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真诚地向批评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指明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意见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别人又怎会不接受批评呢?

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但这么说,也绝不是鼓励大家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在表扬以后再来一个但是,但是的后面加上一串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只能让别人觉得我们虚假。比如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批评学生的懒惰行为,我们可以这样来批评:你很聪明,请以后勤奋点。而不要这么说: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懒惰。这两种批评方式看着没多大区别,但前一种批评方法已经在表扬中提出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而后一种和第一种相比效果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数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其实,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犯错,要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时,最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你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贬低对方。因此批评以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为好,这会让对方感谢你的宽容。

6.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说话要灵活,批评和训诫当然也要灵活,适度的批评能达到批评的最好效果。批评也要看对方的性情如何,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人们要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批评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与修养都是有区别的。

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的不同反应,可以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也满不在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他们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理智型反应者在受到批评时能坦率认错,并从中汲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受不了当面批评。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式自我批评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用警示性批评法。在进行批评时忌讳方法单一,生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致具体,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而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谈话,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另外,还要避免粗暴批评。

对下属的粗暴批评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员工听到的只是恶劣言语,而不是批评的内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服和哀怨,这就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学会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批评时运用表扬,可以缓和批评中的紧张气氛。可以先表扬后批评,也可先批评后表扬。

批评还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隐喻、暗喻的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引人思考而领悟。万万不可直截了当地说出批评意见,开门见山点出对方要害。

在批评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

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衬托其错误;

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是非,暗喻其错误;

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

还可采用故事暗示法,增强对他的感染力;

笑话暗示法,通过一个笑话,使他认识错误,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尴尬;

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

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