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5233900000038

第38章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1)

刘书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潮空前活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在发展,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在滋生蔓延,甚至挤占了先进文化的阵地。特别在我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情况下,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乘机而入,妄图消解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些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

我们谈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还得谈谈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离开了人文关怀,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其实,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推进到一个新的维度。我认为,人文关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有效地使社会走向真正的和谐。现在,不少人都在谈人文关怀,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社会离开了人不成其社会,人不能得到关怀关爱,就会敌视他所处的社会。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与普通关怀不同,它往往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其实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一个好的社会,它总会“以人为本”地关怀民众,它的施政理念总离不开“执政为民”这个法则。从社会上看,提得最多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提倡的东西,也同样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达到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取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国家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些特征的内涵,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对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了系统全面的关怀,从而在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坚持了历史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体现了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一个国家里,政治是骨架,经济是血肉,而“人文”则是除此之外的生命内在运动。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政治与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褒贬不一,但呈现出来的却是良性势头,被中国人所接受。所以说,我国的骨架变得坚实了,血肉变得丰满了,这点任何人都不可否认。当然,也许在人文关怀方面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圆满,甚至还处在弱势地位。今天,党和政府正在重视和进行着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过去的文化,需要锤炼自己的精、气、神。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说到人文关怀的时候,往往以批判的眼光看到存在的毛病,也提到人文环境中所缺少的一些东西。他们的批评应该很有力度,至少能够使社会机体保持清醒,不会因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而忘乎所以。但是,这些知识分子也有某些不足,他们的关怀往往停留于静态,学术气氛上去了,实践因素却减少了。比如说,过去一个阶段生产的人文产品,用于批评的往往比用于创作的具有更高的档次,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的认识上去了,行动却往往还停留在原地。之所以人文的理论上升不到实践,其原因很多,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文人自身的因素。文人自身的因素就是在环境面前的撤退。文人的这种撤退实际上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至少这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文人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实践,却并没有停止理论探索的脚步。但是,由于这种实践脚步的某种程度上的停滞,却使今天的人文状况变得不那么令人满意。

“人文关怀”作为道德关切的一个代名词,也可称作“人文主义的关怀”,这个语词从上世纪90年代沿用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一种准确的解释。什么可以算作是人文主义?学者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文主义聚焦在人的身上,一切从人的经验开始;二是人文主义注重人的尊严,尊重一切价值;三是人文主义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说到底,人文主义传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道德问题,它的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它的正义原则是“生存、自由、平等”。我们在进行人文关怀的时候,应该学习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的作法,比如城市公共设施十分健全,无障碍设施遍及市区每个角落,这样就会使整个城市充满了人文关怀。一个蕴含人文关怀的生存环境,会让人感到温馨、和谐,并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关爱社会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与其说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不如说是时代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要求。城市发展呼唤人文关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在当今社会,人文关怀已经从原来的侧重教化,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强化对符合人性的生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等的关注和保障。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文关怀都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也是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有利于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有利于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直接创造生产力,起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了,正在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方向深化,使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其有效途径。

在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要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同时,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增强人们的精神气质,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良好的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先进的?先进文化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特征;必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开放、兼容文化的集合;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化。

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为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形成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体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建设和谐文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方面,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也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关系密切。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针对这些观念和做法,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建设和谐文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现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急需提高;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思想行为易走极端。要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各方面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谐文化,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润滑和调剂作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中急功近利、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浮躁情绪有所抬头,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思潮空前活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在发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在随之蔓延。我们要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大力提倡文化创新,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简单地说,和谐社会就是要公平正义。什么是公平正义?最重要的是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社会制度的改革,要真正做到公平正义的分配,包括经济的、文化的、政治权益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