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5233900000020

第20章 建构和谐美术、熔铸社会和谐(2)

如果说建设公众美术设施是沟通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公众的客观物质条件,那么美术的审美教育则是建构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美术的主观精神条件,也是美术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灵犀相通的关键。美术的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培养人们审美的眼睛和想象力,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观念,从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这一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拓展美育的广度和深度,侧重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第二,培养审美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发挥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作用;第三,摒弃美术创作的商业化倾向,倡导美术创作的人文追求。

(一)拓展美育的广度和深度,侧重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全面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就已经提出过审美教育的意义,蔡元培更明确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然而直到新时期以来,才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并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加强美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熏陶与提高公众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趣味,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必要。大学时期,是青年人性格形成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李岚清同志指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然而在前些年,由于市场机制调整的影响,我国教育出现了理工科压倒人文学科的趋势,这种失衡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其不利。关于美育的实施,艺术院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在非艺术院校,面对理、工、农、医等学科,如何实施美育,并没有获得现实的解决,并一直处于教育中的“副科”地位。艺术与人性的深层息息相通,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阶段普及美育,加强教师的素质提高、教材的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塑造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通过高等教育影响和带动基础教育,促进全社会的美育建设,是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形式感受能力的教育应给予特别重视。美术作品是一个由形式和内容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欣赏美术作品时,除了要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涵义,还要感受作品的外在风格语言形式,正如卡西尔所说:“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他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感情以外形。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粘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卡西尔《人论》(中译本),第19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意味着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接受者对形式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基本审美教育工作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从而以利于国民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培养审美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发挥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规模也日益扩大,各综合类的大学不断增设美术系、美术学院,并有赶超专业美术学院招生规模的趋势。这种情况,可喜亦可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种类型的美术专业毕业生达数十万人,从积极方面看,大量美术类毕业生作为一种专业力量输入社会,对公众审美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但是,目前美术类毕业生较多的是进行着非自觉的审美普及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进行着完全远离美术专业的工作,他们必须在审美与经济、学术与时尚、专业与流俗之间权衡利弊、进退抉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每年数十万的美术类毕业生,但真正从事艺术者只是凤毛麟角,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不容忽视的主观原因。

事实上,美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审美教育的生力军,是美术事业发展的后备资源,而如何充分发挥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作用,则是当代美育工作需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精英美术创作,二是美术普及工作。每年的美术毕业生中,一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为艺术理想而奋斗,然而更多的将走入社会,他们将承担着更多的美术普及工作。美育,其实就是在种种点滴的潜移默化中获得逐渐的提升,因此,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在未来自觉地运用专业知识影响和优化周围的事物,不随波逐流,不丧失艺术追求,通过优秀的作品,通过社会工作中的身体力行,发挥出审美的影响与力量。

(三)摒弃美术创作的商业化倾向,倡导美术创作的人文追求近几年,随着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加上商品投资活动与艺术批评活动的推波助澜,中国艺术市场愈发兴旺鼎沸。然而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健康的、健全的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更多的受到了其他因素的操控和影响。“中国当代的艺术品,在这个市场中充其量是一种原料。这种原料性更严重的后果是艺术价值准则的殖民化”,“所谓价值准则的殖民化,就是这种以西方商业画廊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品位,通过美元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第13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栗宪庭先生在1991年提出的犀利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回味。虽然中国当代美术作品的“原料性”在今天有所改观,但是美术创作的商业化倾向却有增无减,而且,在商业化倾向影响下,美术创作态度和艺术价值准则发生偏离,从而导致产生了大量可供西方人猎奇的东方情调和乡土风味作品,以及以西方评价体系为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符号式的作品。

可以说,这些美术作品不但脱离了中国的当代文化,而且也远离了中国的当代社会生活。

事实上,价格标准并不是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美术创作的出发点不应该具有某种预设的意义,所谓预设,既包括对西方现当代美术风格的崇拜、对西方艺术价值评判准则的趋炎附势,也包括了对民族风格美术作品简单化的观念前置。优秀的美术作品,是那些源于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感,遵循艺术的规律性和自律性,反映特定时代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并在美术史角度上具有语言创造性的作品。因此在当代社会情境中,我们需要呼唤美术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摒弃商业化的倾向,还原美术史的价值标准,以学术引导艺术市场,推进产业化的真正繁荣。

三、建设和谐美术,熔铸社会和谐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针对当前的现状,美术事业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以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就致力于建设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美术的总体目标而言,加强公共美术设施建设以及美育工作的建设是连接美术与公众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建构和谐美术的基石,而所谓和谐美术,首先就是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美术与公众之间的和谐、以及美术家自身内心的和谐,由此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建设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就是要适应时代之需,树立民族文化意识。美术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自觉面对社会的客观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中的指导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发展的洪流之中。

“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这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方针,而刘大为在2007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大力繁荣美术事业,共同建设和谐文化》的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作为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国,我们要履行职责,积极行使国际话语权,为维护世界美术的多样化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脉,如何把民族丰厚的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成果,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民族文化真正的辉煌,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其次,建设美术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就是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于社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体验生活,永远都是美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所以,美术工作者要不断地深入都市化进程与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深入公众的心灵深处,不断创作出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以满足现代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建设美术工作者自身的内心和谐,就是要在繁荣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深化美术理论研究,使理论与实践互动,同时,以学术引导市场,培养正确的艺术品商品意识。美术工作者只有达到了内心的和谐与宁静,才能以良好的心态为前提,创作出真正动人的美术作品,反之,急功近利、焦躁虚华,正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美术创作的同时,必须加强美术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深化美术实际问题的探讨,这将有利于美术工作者自身的反思,在探索艺术规律的自觉行为中激发创新的活力,从而实现先进文化对创作实践的引导作用,并使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另外,艺术领域全方面的繁华是对美术家内心和谐的最大历练。鼓励美术家们坚守学术的净土,树立学术的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代表作用,逐渐从学术的角度引导艺术市场的合理化发展,从而使整个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的美术工作者应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以丰富的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在一个现代型的社会中建构美术的价值与功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发展,从而为建设和谐文化、熔铸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沈伟,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