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5233700000001

第1章

一、论康德的知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张力

在这里,审美判断一般指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特定心理感受与评价。在康德美学中,关于审美判断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只涉及事物的形式而不触及利害关系,它是一种非逻辑的、不借助概念的情感判断。但是,审美判断还关联知性与想象力。在本性上,审美判断表征为知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是知性与想象力的游戏得以可能的前提。同时,康德还就审美判断与认知、道德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基于现象学的语境,对康德的审美判断的规定、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阐发,并进一步揭示这些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判断的规定与审美判断的悖论

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他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整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并给予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以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康德的审美判断又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何谓判断呢?作为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与逻各斯有着密切的关联。判断既是概念的扩展,同时也是推理的基础。“逻各斯”(Logos)一词源于希腊语Legein,意为“说”。后来,“逻各斯”有了“理性”、“理念”、“谈话”、“判断”、“概念”等多种含义。根据康德,“一般判断力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第13页。)当然,与一般判断相比,审美判断又具有自身的规定。康德根据他的范畴理论对判断作了分类,并进一步揭示了审美判断的特质。

康德的审美判断涉及美与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康德从这四个方面,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悖论式的特质。从质上说,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说,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说,美不依赖概念而又必然产生愉悦,这种必然基于人的共通感。

为此,需要对判断作进一步的厘清。因为,“只有这样,对逻辑传统作一总体上的阐明才成为可能,也才能——作为现象学对逻辑的澄清的更进一步的目标——获得关于逻辑和逻各斯的那种广义的概念。”([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三联书店,1999,第27页。)同时,也才能为判断的阐明作出奠基。康德所谓的模态是指认识的程度,他认为组成假言判断、选言判断的判断都是或然的。

在分类上,康德将判断力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决定判断力;第二种是反思判断力。决定判断力具有构成性,它将普遍规律和范畴用于个别事物,而反思判断力则具有调节性功能,即对人类心灵诸种能力的调节。凭借反思判断力,康德按照“自然合目的性”来探讨审美判断力,并进而沟通认识与道德这两大领域。

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认知判断,“审美判断不仅作为鉴赏判断与美相关,而且作为出自某种精神情感的判断与崇高相关,所以那个审美判断力批判就必须分为与此相应的两个主要部分。”([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第27页。)当然,美的判断与崇高的判断又是不一样的。在康德那里,理性是天赋的、先验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因此没有范畴就无法去感知世界。

因此,与经验一样,范畴也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认知理论由概念、判断与推理组成。作为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审美判断显然又不同于一般的认知判断。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与认知判断又有何关联呢?

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康德的认识论给予更密切的考察,为可以给康德关于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和谐游戏的谈论提供必要背景的理论,发现一个最有前景的起点。”(Dieter Henrich,Aesthetic Judgment and the Moral Image of the World:Studies in Kan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44.)而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正是这种和谐游戏发生的基础。根据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等范畴,康德区分了几类不同的判断类型。分析判断是述词(谓词)意义包含在主词之内的判断,也就是说述词(谓词)是能从分析主词中而获得的。与之不同,综合判断指宾词概念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之内的判断,也就是说,述词(谓词)是不能从分析主词中而获得的。

在此基础上,康德对审美判断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对于鉴赏判断与认知判断,康德认为,“……它们都基于我们心理机能共同的一般特性,但审美判断并不能产生知识。”(Donald W。Crawford,Kant's Aesthetic Theory,Wisconsin Press,1974,78.)因为,审美判断更关切感性与情感。基于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判断不是来自经验而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感官的一切印象的判断,因此,先天判断有严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后天判断是不独立于具体经验与感官印象的,它是从感官经验中得来的判断。

根据这几种基本的分类,判断还有一些不同的组合。这些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后天分析判断与先天综合判断等四类。因此,既有所实质断定,又可能具有正确性的判断,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除了具有认知判断的概括性、理智性外,审美判断还具有认知判断所不具备的形象性、情感性。

在康德那里,作为认知判断的科学命题属于先天综合判断。在先天综合判断中,审美判断又是其极其特殊的一种,它显然不同于同样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认知判断。其实,“康德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审美判断力’这个术语,它既包括他称之为‘趣味判断’的判断力,也包括有关令人愉快或者使人快乐的事物的判断力。”([英]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96页。)审美判断主要指狭义的,即前者:趣味判断,也即鉴赏判断。与此不同,后者的快乐涉及到单纯满足感官享受的东西。在这里,康德把鉴赏规定为判断美的一种能力。

作为趣味判断,审美判断是单称的,它指向一个特定的对象,同时它也是非功利性的。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不是认知性的,它的普遍有效性不能由概念来保证。在这里,共通感是审美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主观基础,审美对象所具有的能引起快感的质素则是其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基于知性与想象力之张力的游戏的生成才有可能。

2.从知性的判断到愉悦的审美

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建构中,纯粹理性批判是其开端,实践理性批判是其终结,中间则是判断力批判。作为中间的判断力批判,它本身就成为了连接开端与终结的一种张力。康德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而这种学理基础又相关于认知判断。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知识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由经验材料与先天形式结合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始于近代,但近代科学已不同于科学的原初含义。

但是,“除了生物学的与生理学的有机体外,我们还属于康德称为‘目的王国’的理性存在者;当我们如此看待自己时,我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先验自我。现象学力图描述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可以通达先验自我。”(Robert Sokolowski,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去整理自在之物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

在这里,科学主要凭借认知判断来表述与说明。在古希腊,科学是知识的系统表达,是知识学。到了中世纪,源于拉丁文“scientia”的“科学”意指学问。作为一种认知或判断,“科学乃是一切存在之物借以向我们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并且是一种决定性的方式。”([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2005,第39页。)为此,科学通过述谓把存在者揭示出来。

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然而知性活动所产生的概念,只能用于使感觉表象隶属于规则,把感性表象结合于意识之中,如果离开这种感性的运用,知性就不能思维。”([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6页。)在康德那里,先验逻辑论表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以之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既提供新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也正是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使认知科学成其为认知科学。知性的这种判断过程是运用其自身产生的先验范畴,并作用于直观经验而产生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过程。在这里,知性颁布“自然的必然性”原理。

但从真向善的过渡,还必须经由美这一中介。与科学不同的是,审美往往都是非认知性的。因为,“使一个判断成为审美的是这一事实,即它基于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对康德来说,这意味着它是非认知性的。”(Henry E。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51.)如果说,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那么,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不同于知性判断,审美判断是以情感愉悦和趣味满足为特点的感性活动。

那么,为什么审美又成了一种“判断”呢?这里便体现了审美判断的独特性。在这里,审美要求有一种人人都共同承认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质。一般说来,审美趣味、快感往往因人而异,但审美判断却具有某种普遍性。

不同于人的生理快感(反应),审美感受或审美愉快不是一种被动的心理产物与心理过程,而是主体主动进行的心理活动。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第39页。)因此,在审美判断中,必须排除、悬置与功利、利害相关的因素,只有如此,纯粹的鉴赏和审美才是可能的。

但是,审美对象不仅具有感性生动的形式,而且还有着内在的本质和一定的生活内容。虽然美感伴随着快感,但它还不是快感本身,而是快感的升华。在主观上,它又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反映的是主观的知性与想象力协调的心意状态的情感形式。在审美时,想象力先把感官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初步综合为完整的表象,然后提供给知性。通过一种类比,一种拟人化的思维方式,这种审美的情感形式,使得对象始终不脱离表象而体现出合目的性。

在这里,审美的合目的性,仅仅是形式本身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的一种关系,而与通常意义上的客观目的区分开来。康德的美学不仅是先验论的,也是主体论与人类学意义上的。康德坚持了笛卡尔的规定,“于是乎康德的研究在本质上也变成了(并且一直保持为)对主体性的存在论阐释。”([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64—165页。)但是,审美判断不能单靠主体的视、听等感觉活动,而必须同时凭借理性与思维去进行体验和品味。

由于判断力遵循的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判断力的这种机能把人的理性中的某种东西赋予了自然,即自由的概念要将通过它的法则而设立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这意味着将目的概念应用于自然。在这里,审美就成为了从自然到道德的必由之路。

3.审美对象的存在与想象力的发生

根据康德,在审美活动中,当我们静观外物时,想象力先把感官所得的感性材料,综合成完整的表象,然后提供给知性。在此,作为审美对象的外物就成为了想象力发生的基础。当然,在康德那里,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具有先验性的、普遍性的主观活动的表象。

判断力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成为了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与张力。在康德看来,“人们各种悦意的和烦恼的不同感受之有赖于引起这些感受的外界事物的性质,远不如其有赖于人们自身的感情如何。愉快和不愉快就是由它所促动的。”([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第1页。)因此,反思判断力是情感判断,即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

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审美情感发生在审美活动之中。审美情感的生成,往往消解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传统二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如凡·高作品中色彩、笔触的印象,表达了浓郁而鲜明的情感特征。在这种情感里,主客二分已失去了根本性的意义。其实,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与印象,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

当对象的形式引起了主体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使二者保持一种和谐的张力,并达到互相契合时,主体这时将体验到审美的愉快。在此,判断力遵循的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个人的,但它又具有合目的性、必然性与普遍可传达性。当我们与艺术作品、审美对象相遇的时候,对艺术的审美鉴赏就发生了。而且,艺术批评也是审美判断实现的重要方式。

由于凭借的基础不同,“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第37—38页。)但这种主观的鉴赏,也只有具备主体间的一致性时,一般的审美判断才会生成。由于对象形式的合目的,审美判断引起审美主体的一种自由愉悦的心意状态,这本身就达到了沟通理性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想象力,认识与审美都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