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拨乱反正”用以比喻治平乱世,回复正常,将国家政事导入正轨。
【出处】此典出自《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文人,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了一些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称作礼或礼教。统治阶级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分守己,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论语·宪问》中有“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同时也要求对人民“齐之以礼”,《荀子·修身》中有“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之说。
秦末汉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有些礼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汉朝建立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就派人重修礼仪,以正君臣之位,《汉书》将其作为拨乱反正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