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5200300000010

第10章 巴甫洛夫(1)

伊凡·巴甫洛夫(1849~1936)生于俄国梁赞城。父亲是一名神甫。在梁赞神学校毕业后,考入彼得堡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先后获自然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毕业后,从事生理学研究,先后发明“假饲”实验和“巴甫洛夫的小胃”等消化生理研究方法,成功论证胃的功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后又转入心理学研究,发现“条件反射”,及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1904年10月,因消化生理学方面的重大成就,获诺贝尔奖金,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称号。

创立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主要内容是关于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巴氏学说在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被世界上130多个科学院、学会选为名誉院士与名誉会员,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生理学家”。

4.婚姻与爱好

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士。教士的主要职责是传教,主持婴儿的洗礼、新婚夫妇的婚礼和死者的葬礼等。当时,教士的社会地位很低,薪水微薄。父亲为养活全家人,除了做教士以外,还必须干些农活。

巴甫洛夫是长子,从小帮助母亲做些家务活,11岁时才上教会学校读书。教会学校的课程,大部分是神学(讲上帝、神仙和宗教方面的事),自然科学比较少。巴甫洛夫不满足于这些,一有空就爬到家里的阁楼上,阅读父亲放在那里的政治和自然科学书籍。

他最爱读的是皮萨列夫和谢切诺夫的书。皮萨列夫是俄国文学评论家,他认为,学习自然科学能够改变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消除人们的愚昧。谢切诺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尊重科学,反对宗教迷信。巴甫洛夫读了这两人的书以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可是父亲一心想让他去当教士,为家里多挣些钱,供弟妹们上学。

巴甫洛夫终于说服了父亲。在21岁那年,即中学还没有毕业,他就和弟弟一起考取了彼得堡大学自然科学系。

后来,巴甫洛夫院士在自传中写道:“在六十年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我们的学习兴趣大多转向了自然科学。我们当中不少人,包括我本人在内,决定进大学里攻读自然科学。”

1878年是令伊凡·巴甫洛夫终身难忘的一年,因为他就是在这一年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谢拉菲玛。

为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巴甫洛夫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十年间,他在医学院和医学研究生院学习,之后又出国深造。当过生理学讲座助理,之后又在教学医院工作,着手准备博士论文。

此时的巴甫洛夫已与谢拉菲玛成婚。不久,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宝宝米尔奇克。然而,这段时间过得是最艰难的,家用入不敷出。当时家中没有钱买家具、炊具、茶具……

他们一家就一直寄住在他弟弟德米特里的大学寓所里。巴甫洛夫一心想让妻子和儿子过上好日子,看到自己的学业如此没有进展,不免产生了要放弃的念头。温顺善良的谢拉菲玛鼓励并安慰自己的丈夫。

由于她的坚持,巴甫洛夫认真写完了学位论文。1883年5月,他顺利通过了答辩。

巴甫洛夫除了他的科学工作以外,还着迷体育活动,他也像对待他所喜爱的事业一样认真而热情。在童年时候,巴甫洛夫就爱玩一种打棒游戏。他和小伙伴跑到菜园后面的空地上,把一个小木块放在指定的地方,人站在远处用木棍向小木块打去,谁击中的多,谁就算赢。后来,他成了一名体育运动宣传的鼓动者,组织了一个“医生体育爱好者和自行车旅行小组”,还被选为“医生体育锻炼爱好者协会”的名誉会员。在他75岁生日时,他的学生和同事还“授予”他“打棒游戏协会大师”的证书。

主持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会议时,巴甫洛夫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了,而他是那样的健康,精力又那么的充沛,人们毫不怀疑他能活到一百岁。

然而,这位健康的老人并不是什么病也没得过。

那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破坏了城市里的正常生活。街上堆满了积雪,因为清洁工都上了前线。研究所路边挖的壕沟也没有填平。大家知道,咱们这位老教授是习惯步行的,而且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这次,年已67岁的巴甫洛夫只得绕着走了。可又怕耽搁时间,他就从壕沟上直接跳了过去。可这次,巴甫洛夫踩到的泥土是松动的,他脚一滑,一下子跌进了壕沟。巴甫洛夫立时感到从大腿处传来钻心的疼痛,他简直要昏过去了。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巴甫洛夫只得咬咬牙,使劲用手撑住地面,勉强爬上来,便再也动不了了。助手安列普恰好从此路过,赶紧跑过来,想扶巴甫洛夫起来。

“不行,我动不了。赶紧找辆车,送我回家。有可能已经骨折或脱臼了。”

谢拉菲玛看到丈夫用藤椅抬着送回来,简直吓坏了。巴甫洛夫却不顾痛疼,笑着对她说:

“不要紧的,一周后我就能和你们一起去跑步的。”

然而,情况远比估计的要严重,奥佩利教授确诊是胯股骨折。他什么也没有对巴甫洛夫说,但告诉谢拉菲玛:骨折很严重,至少要卧床三个月,还会造成腿瘸。

病情略有好转,巴甫洛夫就呆不住了。于是,在研究所的路上,人们便开始注意到那里多了一个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可速度赶得上年轻人的老人的身影。

5.荣誉与待遇

1901年,赫尔辛基大学生理学教授蒂格什泰来到彼得堡。他访问了这位崭露头角的有声望的俄国人。蒂格什泰是诺贝尔奖金评委会的委员,但此次到访纯属私人性质。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巴甫洛夫在营养生理学方面出色的实验是正确的。关于这一点,回国之后他亲自写信告诉了巴甫洛夫。

1904年春天,蒂格什泰又和另一位评委会委员约翰逊一起来到彼得堡,这次则是受到了官方的全权委托,前来审核巴甫洛夫的科研成果。但他们离开时,并没有对巴甫洛夫有任何表示。

可俄国国内立即出现传闻,说要授予巴甫洛夫诺贝尔奖金。仅凭传闻,巴甫洛夫便顺利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一位俄国的学者得到西方承认之后才在本国得到承认,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之后不久巴甫洛夫收到了蒂格什泰从赫尔辛基寄来的信,通知他的确有要授予他诺贝尔奖金这回事。

“说实话,这事太突然,我都有些吃惊。”巴甫洛夫一面拆信一面说,“我怎么也没想到得到这样高的评价。”

谢拉菲玛知道巴甫洛夫不喜欢争名夺利,她也不再反驳他的话。不过,几十年来的研究终于得到了权威性的认可,对他俩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事。谢拉菲玛衷心地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

1904年10月,巴甫洛夫得到了授予他诺贝尔奖金的正式通知。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震惊了巴甫洛夫,在初期他并不理解,他对革命感到心情沉重,认为国家完了,交战国定会把她瓜分掉,可是当巴甫洛夫看到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成功地粉碎了白匪军及外国武装干涉者,并建立起新的强大的国家时,他的心情完全变了。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相当艰苦。苏联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严重。人们往往要在食品店门口排上一夜的长队,才能购得配给有限的面包。

巴甫洛夫虽然是教授级的人物,医学院的顶梁柱,可他的待遇并不比普通市民好多少,往往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他决定自力更生。一天,他召集到他所有的助手,十分郑重地说:

“目前不只我们,就是全国的处境也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科研人员不能总伸手向国家要吃的,我们是有条件自给自足的。我自己准备把菜园充分利用起来,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全家人。你们怎么样?同我一起干吧!”

从这天起,每逢清晨或黄昏,人们都会看到,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离研究所不远的那块荒地上挖着,铲着。菜地的收成还真不错,这下全家人都可以吃饱饭了。

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美国的科学院了解到巴甫洛夫的处境,都纷纷邀请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去他们那里工作,并答应为他提供科学研究工作的一切必要条件。

但巴甫洛夫想都没有想过要离开祖国。

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巴甫洛夫的办公室,向他报告说,门口停着一辆货车,巴甫洛夫可以去领取一份配给。

“什么配给?”巴甫洛夫不解地问道。

“这是上面的决定。”来人递上一份公文。

那上面列有巴甫洛夫可以拿到的物品清单:火腿、肉、鱼、野味……

巴甫洛夫看了一眼,问道:“实验室中的每个研究人员都有一份吗?”

“不,这是特别为您个人提供的!”

“那绝对不行!”巴甫洛夫生气了,我的助手们没有这些,那我也没有资格享受这样一份配给。”

“那怎么办?我是受托……”来人不知所措。

“不,我绝对不会接受的。你就这么回禀:巴甫洛夫坚持拒领。全国在挨饿,却要给我特权,我不会接受的。何况,比我处境困难的人还多得很呢……”

一天,高尔基来到巴甫洛夫的研究所:

“向我谈谈您的困难吧,政府会尽力为您解决的。”

“别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应付,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可是这狗……,这狗的问题,我们实在犯难,有时我真想跑到大街上去捉狗!”

“那么,还有其它的吗?”

“再给几匹马吧,瘸的,伤的都没关系,我们只是用来提血清,作实验。”

房间里很冷,像冰窖一样。高尔基冻得来回踱着步子。

“看来,你们连柴火都没有?”他惊讶地问道。

“是啊,没有柴火。”巴甫洛夫笑笑,眼睛里闪烁着青春的火焰。他又诙谐地说,“人们说,现在不是用炉子暖房子,而是用房子烧炉子。遗憾地是,这儿附近没有木房子,不然真可以拆了做木柴了。如果可能的话,就给点儿木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