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5197600000008

第8章 默多克(4)

福克斯广播公司毕竟缺少经验,实际的影响还很不够。在好莱坞,巴里·迪勒在谈论着所谓的“反节目”。他在寻找能够吸引年轻人的节目、新的电视剧,像《小困惑》、《九到五》。福克斯为它的电视网生产节目,这些节目也出售给其他传媒企业,这些节目获得了成功。但《小困惑》、《九到五》这两个节目都不如老电视连续剧《马什》有名,这个节目是福克斯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为CBS生产的,它至今仍然是电视剧中的佼佼者,为新闻公司赚取了至少2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现金。

娱乐业在8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美国产业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出口行业。电影、电视等攻占了大部分的世界娱乐市场。国际文化形象已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正如英国的《经济学家》评论的美国在娱乐业方面的影响,如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中的地位。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是最大的“喷泉”,娱乐业的中心。

默多克认识到,对于他的帝国来说,娱乐业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命运,因为新闻本身在商业上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靠娱乐来支持,这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多地转向娱乐业方面。他越来越渴望获得一家好莱坞的主要电影制作厂家。1981年20世纪福克斯从他手中“逃脱”后,他又对华纳通讯公司进行了突袭。

1982年,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价格高达63.25美元一股。1983年初,出售华纳的电子游戏部门阿特利遭到失败,面临倒闭。这直接导致了它的价格急剧下跌到20美元以下。

1983年8月,斯坦利·沙曼带默多克去见正在度假的史蒂夫·罗斯,默多克提出要买一些股票,罗斯没有拒绝。因此,默多克就着手做这件事情,在短期内筹集了一笔钱来购买华纳公司的股票,当然这些钱主要是由新闻集团公司从英国的银行借来的,默多克常常采用这种办法扩大帝国规模。

9月份,默多克持有的股票,占了华纳通讯公司全部股票的不到2%,还远少于5%。根据美国的法律,如果到了5%,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买主申报他的情况,买主可以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华纳公司那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亏损仍在增加,默多克继续购买股票。1983年12月,他又花了9800万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现在他已经拥有公司股份的6.7%,比史蒂夫·罗斯的多得多,而且也比华纳公司董事会成员股票总额还多。在他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填写的申报报表中,他强调他不准备控制公司,甚至不想在董事会谋求一个席位。他告诉《纽约时报》说:“它仅仅是一项投资。”他不想接管华纳公司。

此时,有点惊慌的罗斯,他试图警告默多克,让他离远点儿,并告诉他,他的狂购股票的行动“可能对华纳公司与某些人的关系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因为默多克的为人和声望使得这个公司的一些好莱坞电影明星及一些经理不想与其一起工作。但默多克自然不会理会他。

默多克的股份越来越多,罗斯担心这样会危及公司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有线电视台。到12月底,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宣布计划购买华纳公司25%的股份,而华纳公司将得到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的一个子公司BHC的42.5%的股份,BHC是美国第四大非网络电视公司。这一交易打的幌子是:根据美国法律,像默克多这样的外国客户不允许拥有美国电视台的20%的股份,这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外国人进行限制。这一协议不仅削弱了默多克在华纳公司中原来持有的股份,同时也阻止了他强行购买华纳公司的打算。

默多克立刻做出了反应,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诉书,然后他走上特拉华州的威灵顿法院。他控告说,华纳公司与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之间的互换股票行为,违反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有关“交叉所有权”的规定。最后这个建议没有能够实现。

1987年12月22日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这一法案终于使默多克的《纽约邮报》关了门。

即使默多克知道将不得不出售《纽约邮报》,但他仍然拖延着。随着这一可怕日子的来临,他变得越来越消沉。新闻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一个人要他保住《纽约邮报》。默多克赶走了大多数试图来买报纸的人,就如同一个父亲拒绝女儿的求婚者一样。他认为这样的竞标者不值得信任,另一个是出不起钱,仅仅是想出名而已。最终,他还是把报纸卖给了彼得·卡里科夫。

4.传媒帝国如日中天

1994年,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大传媒企业,仅次于时代——华纳和德国的贝特尔斯曼公司。

默多克是第一个在全世界经营着新型媒体跨国公司的创建人。

在澳大利亚,默多克占有报纸发行总量的70%,并在一家全国性电视台拥有15%的股份。

在英国和爱尔兰,他的卫星有线电视台约有300万个用户,他的新闻广播电台在整个西欧都能收听到。在伦敦,他通过自己的《太阳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报》影响着舆论。

在美国,他的福克斯电视网势头正猛。他的发行量达17000万份的《电视指南》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报。

在亚洲,他的卫星电视向39个国家播送节目,观众可达27亿。卫星电视的一个子公司在印度的大电视台ZeeTV拥有49%的股票。

世界人口的2/3能看到默多克电视台的节目。他的帝国横跨五大洲,从1993年秋季起他的天际电视新闻网已把非洲包括在内。

这位媒体帝王在全世界出售约150种报刊杂志,每周的发行总量超过6000万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默多克早就放弃了他自己曾宣布的只发展英语国家业务的限制,他正着手全面扩张,超越政治和前言的界限。他说,“新闻公司必须真正成为国际性的集团。”

在默多克新闻公司的步步紧逼下,其他媒体公司被迫采取联合行动,从而引发全球媒体大混战。如迪斯尼公司购买美国广播公司(ABC),时代公司购买特纳广播系统有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出价54亿美元购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等。

1994年,他在英国发起了一场价格大战,他把自己的《太阳报》和《泰晤士报》价格大幅度降为20便士,使零售量猛增。他的竞争对手《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镜报》也不得不降价,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场面。有人说:“默多克是威胁我们大家的海怪。”

默多克向他的英国天际广播公司投以巨资开发卫星服务。在1989年到1993年间可能损失了12亿美元,主要是他向“英格兰超级联赛”支付了4.5亿美元的电视转播权,转播“英超”,英国天际广播公司现在有400万个客户,1994年头9个月,它的营业额高达8.9亿美元,利润为1.6亿美元。

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在1996年7月对新世界通读集团股票的通盘收购,使新闻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电视传媒集团。新闻公司从新世界通讯集团得到福克斯22个分支机构中的10个,这给予默多克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默多克更能控制新闻节目的转播和改进。在美国10个顶尖的娱乐市场中有9个归属福克斯,在美国9990万电视家庭中福克斯占有40%的份额。

已进入花甲之年的默多克坦言自己的目标是“国际化”。1995年,他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生产的影片,导演分别来自德国、荷兰、中国和美国,可谓人才济济。生产的影片有《好汉不死》,中国引进的大片之一《生死时速》等。默多克认为计算机、卫星和光缆把世界“变小了”,也变得更和平了。

默多克说过:“人们彼此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让世界走到一起,有可能把不同文化国际化。可以先介绍音乐,或许只是体育,如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就把人们带到一起。现在一打开电视机,人们往往看着同样的体育节目,每天人们就是这样被联系在一起。多了解别国的文化,这对世界有益,因为这个世界的灾难实在太多了!”

尽管这个帝国如此辉煌,然而在亚洲传媒市场,新闻公司一直没有占领较大的份额。于是亚洲成了他事业的又一个新的冲击点。

1991年,以香港为基地的卫星电视台的开播,标志着亚洲进入了电视卫星广播的新纪元。

1993年,默多克突然做出了一次重大的收购行动,他花5.25亿美元买下了“卫星电视”64%的股份而打入了亚洲。

默多克承认他在亚洲的战略是“高风险的赌博”。但他在印度已经开始出售电视节目了。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默多克的意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原因是其出于西方人的天真和对亚洲各国国情的生疏。竟然声称通过卫星传输信息可以“颠覆独裁政府”,这种企图利用传媒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必然引起许多亚洲国家的反感。

1996年对于默多克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常之年。6月20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默多克和日本的软件银行公司老板孙正义向记者披露,双方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各出资208.75亿日元,一举买下日本朝日电视台21.4%的股票,成为日本著名民间电视台的最大股东。日本舆论惊讶:“日本广播电视的闭关锁国状态终于被打破了。”“默多克在继欧洲、美国之后,终于把触角伸向了日本”。

为了让帝国永不败落,默多克紧跟高科技的步伐。默多克的生意眼光比谁都老到,他先从报业的平面媒体起家,慢慢地走向立体媒体电影电视,当电脑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来到时,他又立刻毫不犹豫地杀入电脑光盘世界,成立了“新闻多媒体公司”。

永不满足的收购和兼并是默多克的一大嗜好,在一次次迅疾如风的闪电战中,他不断吸引着世界舆论的关注。1998年初《全球财经》将默多克评为影响全球金融业的巨人之一。作为一个拥有价值约240亿美元资产,遍布于全世界300多家子公司的巨型跨国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一称誉,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