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3)
5197500000006

第6章 福特(3)

购买福特T型车成了一股热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福特T型车已占世界市场的一半以上。到1928年停止生产这种汽车为止,福特公司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

今天看来,这种车实在是其貌不扬。人们很难想象,福特公司能凭它发迹,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即使是早期的汽车,论相貌,也轮不到它艳压群芳。且不说那美仑美奂的劳斯莱斯,就是那别克、雷诺、斯蒂培克都比它漂亮。可是就是这么一只丑小鸭,竞统治市场达18年之久,其产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一半,不能不说是工业界的奇观了。

3.一个为人造福的大亨

亨利自己说,他从不做慈善之举,那对谁也无益。他并不很看重金钱,自己的生活简朴,但是他却不能不看到,公司每年1000多万元的纯利把股东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了。贫富悬殊使他心灵受到了震动。

高层人士每人都有很高的收入,股东们早几年就决定,红利分配按1000%的利率拿。亨利自己换下的脏衣服口袋里的零钱常常忘了掏出来,克拉拉有一次还掏出一张数万元的支票。而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工人们仍跟其他工厂的工人一样,一天只有两块多,更可叹的是就这每天两块多的工资,今天还不知明天能不能拿。

1913年圣诞节前的一天,库兹恩斯站在工厂大楼的窗口旁,眼望着窗下成千的工人下班回家过节去,忽然想到,这些人辛苦一年,过节也不得安宁。这么一份枯燥乏味,辛苦劳累的工作,他们都生怕节后会丢掉。为了那两块多的工资,叫他们节日不休假也有人愿意干。而公司却是靠这些人的劳动富起来的,这不公平。

亨利这时还看到了贫穷是如何扭曲了人的心灵的。那一天,他带着儿子艾德索在工厂视察,正好碰见两个工人在粗野地打架。年轻的文质彬彬的艾德索看了此情此景一声不吭,这就是他父亲工厂的劳工状况!亨利为自己工厂出现的野蛮行为感到羞愧。他想是什么原因使得工作变得这么野蛮呢?

亨利后来抓住这件事不放,一调查才知道根本原因是生活条件太差造成的情绪波动。公司的人事部主任也对他讲过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与他们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福特公司能有今天,是由于全体员工的努力,但是他们在公司辛苦的工作,只得到微薄的工资,而公司干部的收入却与他们不成比例,甚至那些买到了好车的客户。也从降价销售中得到了实惠,惟有直接造车的工人得到的报酬不合理。亨利想到自己过去也是做工出身,实在不应该这样亏待自己的工人,他觉得由他们创造的利润,应该由他们分享。

公司的高级主管人员思路都想到一起来了。所以,库兹恩斯一提起这个话题,亨利立刻接过来。过去亨利对劳资问题从不过问,这一次他决定亲自办理。

1914年元旦,亨利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他没有讲开会的主题,一开始就在黑板上算出公司去年一年给工人付工资的总额。又将这一数字除以该年的利润,结果得出一个分母很大的比例。这时亨利才对他的干部们说出了会议主题:“我想增加工人工资。”亨利把调资的理由说明了一下,便请大家提方案,商定新的工资标准。

不多久提薪的决定立刻公布了,决定规定凡是22岁以上的职工,最低日薪为5元,22岁以下成了家的,也比照这个数字,同时工作时间由过去的九小时二班制,改为八小时三班制,公司因此而增加了四千个工作岗位。

福特公司这一义举,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那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福特公司这一举动确实是迥异于其他公司的做法。

新闻界大肆报道了这件事:“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对劳动报酬作空前大调整。”有的报纸用的标题是:“上帝祝福亨利·福特吧!”

社会各界对福特公司深表赞赏,但是这一行动也深深地刺激了大多数企业家。他们中有人向亨利提出抗议,说他是资本主义的叛徒。亨利一贯不喜欢的美国金融界批评他:“把圣经的精神错用在工业场所,拿博爱主义作幌子来争取人心。”“犯了经济罪。”

福特公司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慈善。亨利说是一种公平,不过是把大家创造的利润拿给大家分享。他站在宏观角度认为,提高生活水平,刺激消费增长,也将带动T型车的销量增长。当然,此举的目的,根本还是在于增强公司“凝聚力”,解决福特工人高达380%的流动率问题。而且这次增加工资,福特公司决不是只付出不收入的。改九小时二班制为八小时三班制,福特工厂24小时全天生产,工作总量大大增加,而工人的工作时间反而减少,两全其美,福特公司一点也没受损失。

福特工厂一片祥和气氛,到福特公司谋职成了底特律人的向往。

当报纸报道这件事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不少人聚集在海兰帕克厂的办公楼前,天亮后,人数已超过一万。由于天气寒冷,这些衣衫褴褛的人等得颇不耐烦了。改为八小时工作制后工厂空出的4~5千个岗位,人数很快招满。公司挂出了额满的告示,但人群还是不散。第三天、第四天反而更多,有的甚至是从芝加哥来的。公司门前的秩序越来越乱,喝醉酒的,打架滋事的也出现了。有人还向福特公司人事部门的人行贿。公司墙外贴出了用多种语言写的告示,报纸上也刊登广告,宣布停止招工,劝告那些外地人不要来底特律。

但是那些早已来了的人一心只想找工作,根本不准备回家,也无钱回家,他们决心守下去,等待福从天降。

星期一的早晨,一万多名求职者挤在工厂外面。他们当中有的是头天晚上就等候在这里的,又冷又饿。他们紧紧地挤在一起,把工厂的大门堵住了。

这件事又给了其他企业家攻击福特的口实,把福特的济世救民说成是死路一条的乌托邦;没有罪状的经济破坏者。他们说,如果其他公司也跟着仿效福特,那会毁了整个国家经济。

福特的这次行动的确使很多企业工人千方百计企图跳槽到福特来。亨利后来不得不指示:只能招收真正的失业者,不许挖其他公司的墙脚。

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时间,以及文明的生产环境,使得福特公司充满了勃勃生机。已经萌芽的劳工运动迅速平息,工人变动率降低到90%,缺勤率也由过去的每天10%降到0.3%。工人都格外珍惜这份工作。福特公司的职工们开始有了一种幸运感、光荣感,当他们外出参加活动时,总是自觉地戴上福特公司的徽章,公司内部充溢着一种团结祥和的气氛。员工也更自觉地维护公司利益。

日薪5元造成的影响将亨利·福特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辉,他真正成了美国的大名人。

福特公司招收的女工比当时当地的其他公司都多。她们的薪水也较其他公司高。

福特对于残疾人也敞开了就业之门。在施行日薪5元的制度时,亨利嘱咐人事部门,只要不是传染病患者,就可以招收。对于在公司受伤的工人,也不得以残疾为理由辞退。人事部按照亨利的建议,将工厂所有的工种分成8千个小单位,以便于使各种健康状况的人各得其所。福特公司的这一政策,吸引了很多残疾人来求职,有许多被其他公司辞退的残疾人都在福特公司找到了工作。一时间,福特的残疾工人多达上万人,包括缺了双手、断了双足的,只剩一只手或一只脚的有100多人,瞎了一只眼的有将近500人。福特工厂还有一幢特别的房子是给肺结核病人工作用的。所有残疾人跟一般人的工资标准是一样的。如果在其他地方,他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这些人对福特厂怀着一股感激之情,比一般人更卖力地干活。工厂还雇了好几百名出狱的犯人,其中有些是假释犯,通常他们比守法的工人还努力。因为他们知道,不是每个公司都欢迎他们去就职的。

亨利本人不追求很高的物质亨受,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俭朴的。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喝酒、不吸烟,西服也只有五六套。他总是把他的薪水、奖金和股息都投到生产上去,他计划把工厂再扩大两倍,汽车价格降到300元以下。他不需要拼命赚取利润,他觉得钱赚到某种程度就行了,超过一定的程度反不如把额外的利益用在降低售价上,让顾客也得到好处。

福特的工厂清洁、舒适。他们很早就注意到行为科学,并将之应用到工业中来。厂房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涂成白色,窗户宽大,通风透气、光线充足。他们的机器防护罩为避免刺激而漆成绿色,警报器涂成红色。工厂里边有专人打扫,垃圾桶每2小时清理一次,电话天天消毒。这样的工作环境在20世纪初的美国并不多。就是批评亨利·福特最激烈的人也承认:“美国再没有一位老板能把工厂管理得如此整洁。”福特公司的生产安全设施也是同行中最佳的。

福特公司率先在美国实行每周5天工作日。亨利很重视家庭生活的乐趣,他要将这一乐趣惠及全公司。

福特医院是底特律一家技术设备一流的医院。人们容易以为它是专为福特公司雇员治病的职工医院。其实,它是一家服务于社会的医院。过去,亨利的家人都到那里看病。克拉拉曾在那里动过手术,得到过他们精心的治疗。出于感激之情,亨利经常资助这家医院。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医院无法再维持下去。亨利动了念头,以40万资金将它接收过来,并派秘书欧内斯特为医院总管。

他将医院接收过来后,1919年对外营业,所有的人,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贫富,都可以到这里就诊,它的收费低于一般医院的收费。

福特公司曾经为移民办过英语训练班,对移民在美国谋生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他想办一所工业学校,为公司培训熟练工人。

他从大学请了位教授西尔先生来主持办学,招收穷人的孩子入学,学习费用一律由公司负担,生活费用由公司设立奖学金帮助解决。

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吸引了大批人到公司来报名入学,特别是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求职容易,更使穷人的子弟趋之若鹜。

福特工业学校的教育方法是,实习占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上课时间只占三分之一。学校就像工厂一样,管理非常严格,教学认真,实习的设备也很完善,所以它的学生毕业出来,比一般公立学校的学生水平高。每当学生快要毕业时,就有很多公司到校招选人才。当时处于经济不景气状况,连大学生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但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没有这种担忧。报纸的招聘广告栏中,甚至可看到这样的广告:“征召熟练工,福特工业学校毕业生优先录用。”

亨利来自农村,非常体贴农民的生活。他造拖拉机也是从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出发的。

本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加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农产品价格节节下降,农民的收获越多,报酬却越少。越是加劲干,反而越贫穷,农民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纷纷离开农村,到同样不景气的城市来谋生路。

亨利不希望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来找工作,他本人虽是个工业家,但他并不喜欢喧嚣的城市。然而要让农民留下来,就必须把工业带到农村去,这样才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他们也才安得下心来。于是,他想做个实验,在红河上游建一个真空管厂,利用水力作动力,招收附近的农民农闲时来做工。此外,还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农村工厂。

当然,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是复杂的。福特看到的原因虽然是对的,但只从这一点着手,恐怕并不能如他所愿。所以,这些工厂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亨利关心农村工业还有一个原因,这与他对大豆感兴趣有关。他曾想过,把大豆油用于汽车工业,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从这点着手,使农民既能够生产吃的,也能够生产用的,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贫困的问题,还可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把大豆带到福特公司的材料研究室,用一种特殊的汽油把大豆油提炼出来,再用它制成亮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成塑料。亨利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推进有机化学工业发展的先锋。

1938年,在亨利75岁生日的那一天,他收到了几千件礼物,但其中最令他喜爱的是一条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领带。

一天晚上,他和克拉拉坐在家中一间像船舱似的房间里闲聊,克拉拉忽然提起:

“亨利,你不觉得结婚后,我们就很少跳舞了吗?”

亨利听她一说,勾起了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他很想举行一次老式的乡村舞会,重温旧日的温馨。于是他们请了一位舞蹈老师,又招募了一支由洋琴、提琴、铜管和鼓钹组成的乐队。亨利本是跳舞高手,他很快恢复了灵活优雅的舞步,这样他又去教别人。只要有空闲,亨利和克拉拉就兴致勃勃地编写舞蹈教材,分发给公司的员工们和福特工业学校的学生们。他在厂里大力提倡这项活动,他的工厂不仅要从事物质生产,而且要培植一种公司风貌。虽然他没有自觉地编制过这么一种计划,但他确实是较早注意企业文化的人。

以后,他举行的舞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出入其间的时常是些社会名流,失去了初办时的民间朴实的色彩。

1947年4月7日晚,他把手放在克拉拉的手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葬礼非常隆重,约有10万人为他送葬出殡。

三年之后,克拉拉也随他而去。

由于亨利、艾德索和克拉拉的捐赠,福特基金会成了全美国最主要、也是最大的慈善机构。1955年,它拥有的基金就达10亿元,大大超过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没有了福特的时代,人类社会仍在继续得到他的服务。

福特公司完全是一个升迁正常,权力移交平稳的现代化大公司了。

人们不会忘记,这一切都是老亨利开创的。他的精神,为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