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5195800000040

第40章 信仰风俗(2)

(1)她的前身是玉女。据说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大殿塌圮,金童风化,玉女则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来到池边洗手,忽然冒出一个石人。真宗派人捞出,洗干净一看,正是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碧霞元君柯扩建升格为碧霞为佑官,清朝时又改回。

(2)碧霞元君本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3)《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的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4)道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无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善恶。这是道教赋予这位女仙护国佑民的职责。

(5)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以上诸说以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的说法最为流行。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人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生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对护子之神的信仰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他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激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由护子而兼送子之功。宋代文学家苏老泉对人说,他曾梦张仙手合二弹,是诞于吉兆,后果然生了苏轼、苏辙哥儿俩。老泉先生特意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戴之情。不过,苏老泉说的张仙;是指蜀中会点法术的老道张远霄。但从民间所祀张仙神像来看,多是贵胄打扮的孟昶,而不是那位穿八卦衣的老道。

对医生之神的信仰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北方神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他就是保生大帝吴卒。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他姓吴名(tāo音滔),宋代福建龙海县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疗治妇女奶疮最拿手,是个乳疾专家。当时著名的黄医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满天下,还著有医书传世。

据说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的太医也束手无策,后来把他请去治疗,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他回到民间,以自己的针灸绝技救活了许多人。去世后,乡亲们在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阉来纪念他。后来,高宗听说这位民间医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龙阉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武庙宇,即白礁慈济宫。

到了明代,吴的再传弟子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意命人雕琢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慈济官,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卒的印鉴。

对药王之神的信仰

河北省的安国,古称祁州,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初年,这里就已成为大江南北中药材的集散地,有“药都”之称。药都最有名的古迹当然是药王庙了,安国药王庙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全国之冠。

安国药王庙在县城南关,始建于900年前北宋年间,明代重修。前有牌楼、山门、石狮,并竖有27米高的铁旗杆两根,上端悬斗吊铃,下部有一副铁铸对联:

铁树双旗光射斗,

神麻蒲阴德参天。

山门前的牌坊上精雕龙凤图案,原额写的是“封加南宋,显灵河北”。但这座大名鼎鼎的药王庙大殿所祀的主神,不是通常的三皇,也不是扁鹊、孙思邈或李时珍,而是东汉的一位太守邳彤。

邳彤是安国人,东汉开国功臣。他原是刘秀部将,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的征战中,功勋卓著,后任曲阳太守。邳彤才兼文武,精通医理,他倡导扶植民间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为以后成为药都打下了基础。邳彤死后,被葬在今安国市城南门外,并在邳彤墓附近修建了“邳王庙”。以后这里流传着许多邳王“显灵”为人治病的传说,官府上报朝廷,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公”,并重建庙宇祭祀。于是安国名声大振,邱彤被奉为药王,这里也逐渐成为药材交易中心。明清时更为兴旺,只有经安国交易的药材才被认作正宗。

有趣的是,药王庙前塑有红、白两匹战马和两个英武戎装马童,象征着邳将军的勇武。

这在全国所有药王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庙中碑碣林立,有的碑上刻着古药方和药材知识,弥足珍贵。大殿正中供有药王邳彤彩塑像,南北两座配殿中,供奉着中国十大名医塑像,左有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个宾、刘河间,右有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士安。

对护门之神的信仰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抵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

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棚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神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人,保护阖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茶、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茶郁垒、钟馗等相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琼、尉迟恭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二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赳,堪可镇伏鬼魅。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堪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纡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以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