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2300000005

第5章 论语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著。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是宋国贵族。孔子早年丧父,依靠替人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务维持生活。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而孔子则不问出身门第,广招弟子,他先后培养教育出了3000名学生,其中有72人对当时社会有所作为,而被称为“贤人”。相传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

《论语》在汉代有3种不同的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现在通行本《论语》即为当时的《鲁论语》。南宋时期,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合为《四书》,并为之做了《集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改变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当时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一些知识分子依据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创立自己较为系统的学说,并努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局面。孔子的学说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派之一——儒家学派。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制日益衰败,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社会矛盾、社会斗争相对尖锐而复杂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以维护旧的奴隶制度为目的的派别体系。孔子在其思想中明确地流露出对大奴隶主政治家周公的推崇,他认为西周初期的奴隶制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孔子“仁”与“礼”以及“爱人”的主张,都是以奴隶制为思想基础,以维护和挽救面临崩溃的奴隶主阶级为主旨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