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5192100000006

第6章 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2)

拉达主编儿童刊物《小花朵》,自编自绘了童话故事《山妖水鬼的故事》、《小猫米克什的故事》、《淘气的故事》、《懒惰的洪札》、《彼毕里亚克》、《勇敢的公主》。其代表作为《聪明的小狐狸》和《淘气的故事》。前者写的是一只喜欢恶作剧的小狐狸,弄得腊肠商人大吃苦头;但小狐狸毕竟幼稚,他照童话书中的办法去做,结果连遭挫折;小狐狸有颗善良的心,同情弱者,当上守林人后恪尽职守却从不伤害人。

拉达的童话创作深受恰佩克的影响,写魔幻童话、动物童话却以当代生活为基调,所以他的童话总的书名谓之《反童话》(1940)。

拉达于1947年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7年去世。

恰佩克

恰佩克,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有文化教养的妇女,哥哥约瑟夫·恰佩克是位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画家和作家,后遭德国法西斯杀害。

恰佩克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哲学,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并从事文学活动。在他创作活动的初期和晚期,被称为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而在中期却有“官方作家”之称。

20年代初,欧洲革命四起,恰佩克为此极为担心人类的未来命运。他的科学幻想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1920),科学幻想小说《专制工厂》(1922)、《炸药》(另译《原子狂想》,1924)等作品,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矛盾。他从事新闻工作,同社会有广泛的接触,深入观察社会生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但他又害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还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炸药》一书描写一个科学家发明了原子炸药,统治阶级想利用它发动毁灭人类的战争,使用各种手段强迫他交出炸药。

30年代中,由于德国法西斯对欧洲的威胁,捷克斯洛伐克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恰佩克积极地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这时期他写了4部著名作品——长篇幻想小说《鱼之乱》(1936)、《第一救生队》(1937),剧本《白色病》(1937)和《母亲》(1938)。《第一救生队》歌颂矿工的团结战斗,其余作品则运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表现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精神。《鱼之乱》是一部政治性较强的小说,叙述法西斯主义的发迹史。在《白色病》中,作者抨击了法西斯制度。《母亲》写祖国面临危急时。母亲毅然把枪交给了自己仅存的小儿子,鼓励他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英勇杀敌。

恰佩克善于采用虚构的情节和戏剧冲突,揭示现实中的矛盾,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的“机器人”(Robot,从捷克文Roboa“劳役”、“苦工”演变而来)一词,已被欧洲各国语言所吸收而成为世界性名词。他的写作语言明晰而幽默往往只用三言两语,成功地将人物的形象勾勒出来。

普伊曼诺娃

普伊曼诺娃,189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优裕的家庭环境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她同大部分儿童隔离开来,使她感到离群索居的孤独。她的第1部作品《在翼下》(1917),就是描写她童年时代田园诗一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但她幼小的心灵却渴望做一个普通人。这是她以后在创作中反复描写的题材。

30年代初,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影响下,普伊曼诺娃到重要工业区广泛接触工人生活,并参加波希米亚北部的大罢工。1932年,她随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改变,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1937年,普伊曼诺娃的代表作长篇3部曲的第1部《十字路口的人们》问世,标志着作者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觉醒,揭示资本家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第2部《玩火》(1946)和第3部《生与死的搏斗》(1952),都以反对法西斯侵略为主题,反映广大人民在各个战场上同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斗争。第1部和第2部中的加姆萨律师与第3部中的海伦娜医生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革命知识分子。

普伊曼诺娃的重要作品,还有抨击资产阶级习俗和道德的长篇小说《黑格尔大夫的女病人》(1931),描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小说《预感》(1942)和《曙光》(1949),以及诗集《爱的自白》(1949)、《千百万只鸽子》(1950)等。《中国的微笑》是普伊曼诺娃1953年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写的诗集(1954)。

伏契克

伏契克,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他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21年他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后任共产党党刊《创造》的总编辑和共产党报纸《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他曾两次去苏联,写了《在明天已成为昨天的国家里》(1931)和《在亲爱的国家里》(1931)等作品,赞美实现了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苏联社会的美好。

1932年春,伏契克参加了捷克北部矿工的大罢工,并针对这次斗争写了一些报道。1938年“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民族的利益之后,伏契克义愤填膺撰写了许多政论,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在祖国沦陷期间,伏契克不仅领导地下斗争外,还对捷克19世纪文学进行研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评价文学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2年4月,伏契克被捕。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严酷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在看守人的帮助下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是一长篇特写,共分8章。他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向法西斯匪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伏契克正义凛然,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是作者最后的呼声,成了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这位伟大的作家、英勇的战士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与颂扬。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他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著名小说家。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3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完。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