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丽史史籍概要
5189300000034

第34章 文集类(12)

补闲集

《补闲集》,共三卷,高丽崔滋著。崔滋,字树德,初名宗裕,又名安,崔冲之后人,少力学,能属文,康宗朝登第,历任尚州司录、国学学谕、正言、尚州牧、殿中少监、宝文阁待制、国子大司成、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崔滋文才出众,有吏能,多次出守地方,皆有政绩。

卷首有崔滋序,叙述其撰写该书续接李仁老《破闲集》废忘之余篇,记载诸贤诗文,目的是乃不使高丽名贤诗文不至湮没,称其所记皆卿大夫、高僧、逸士之作。

卷上不分条目,记载了历朝典故,以及姜邯赞统、崔冲、崔惟善、李灵幹、朴寅亮、权适、郑知常、李资谅、任克忠、蔡宝文、河千旦、吴学獜、吴世文、许洪材、崔孝著、李湛、崔奭等四十余高丽儒贤诗。卷中记载了儒贤事迹三十八人,主要记载这些人的诗文成就和风格。卷下记载及评说高丽名贤诗句,有“画松”、“题锦石庵老苔斑”、“题龙岩院”、“无得国师作诗”、“大鉴国师坦然题三角山文殊寺”等数十首,以及儒贤事迹、学问典故、朝野遗闻等。

该书所载高丽儒贤士大夫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活动及士大夫生活等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其中记载郑邯赞、崔思齐、朴寅亮、权适、陈澕、崔璘、权述以及著者等人出使宋朝、金朝和蒙古、郑邯赞与契丹交涉等事迹,在宋朝活动及诗文等,有补于中韩关系史的研究。高丽显宗奖慰郑邯赞诗中称“庚戌年中有虏尘,干戈深入汉江滨。当时不用姜君策,举国皆为左衽人”,反映了高丽视契丹为蛮夷的文化心态。另如崔思平入宋所作“天地何疆界,山河自异同。君毋谓宋远,回首一帆风”,陈澕入金所作“西华已萧索,北寨尚昏蒙。坐待文明旦,天东日欲红”,表达了对宋朝的不远千里的朝觐之意及认同感。著者则称陈澕“以幕佐入朝,称北寨昏蒙,非礼”。而权述使金时,正值蒙古南下,金朝南迁,其诗曰“九天移,四海悲,乘槎去路凭谁问,万里烟波迷所之。”则表达了面对蒙古的南下,对金朝的认同。朴寅亮、权适等人在出使宋朝时皆有诗作。该书还详细记载了权适游学宋朝,中甲科第一,回国时受到高丽睿宗的热烈欢迎,回国后奉教修定国学礼仪等,又记载金林、李资谅等北宋末使宋,言宋朝之奢靡可为寒心,以及劝宋朝不与女真交往等事,其史料价值皆弥足珍贵。

仙庵先生续集

《仙庵先生续集》,为高丽刘敞文集,收录刘敞诗文,以及他人所撰记载刘敞和刘氏后人事迹的诗文。刘敞,江陵人,字太和,号仙庵,初名刘敬,字孟仪,生于元至正壬辰(1352年),卒于明永乐十八年(1421年)。先世刘荃为宋朝兵部尚书,与八学士入高丽。刘荃子刘坚规入仕于高丽朝,官至平章事,其后历代仕宦于高丽,代有显要。传十二世至刘敞。刘敞五岁能属文,先后师从田耕隐、郑圃隐,入朝鲜朝历任要职,去世后,朝鲜国王封为佐命开国功臣,令人撰为立碑。其身前诗文、谥、状、祭文、墓表、碑碣等并已刊印。本书问搜集刘敞散于群贤文集及后孙家藏的其他诗文,辑录而成。

本集卷之一收诗八首、文一篇、附录文六篇。诗有“李牧隐穑、权阳村近建狱得释喜咏”、“山水歌”、“附诸贤酬唱六首”;文有“会盟祝文制进”;附录有“教书”、“日月录抄”、“国朝宝鉴抄”、“朝野类辑抄”、“字叙”、“谥号解义”。卷之二收遗事、家状、祝文、上梁文等十六篇,即“政案宦绩”、“出处实录”、“家状”、“墓碣铭并序”、“长城松山祠宇开基祝文”、“松山祠宇上梁文”、“松山祠宇记”、“奉安祝文”、“重修还安祝文”、“常享祝文”、“牟阳俭岩书院奉安文”、“常享祝文”、“永春龙溪书院上梁文”、“奉安祝文”、“常享祝文”。卷之三包括记刘敞事迹的“太宗恭定大王御笔阁上梁文”、“御笔阁重修记”、“实记(笔者注:指刘敞实记)序”、“实记跋”、“实记重刊序”。卷之三“附《世稿》”,收录了刘氏后孙相关诗文,有《述斋公遗稿》、《天放公遗稿》等。内容皆为朝鲜时代,本书略而不叙。

贞斋逸稿

《贞斋逸稿》,为高丽朴宜中文集,共三卷。朴宜中,密阳人,字子虚,初名实,进士出身,历任典仪直长、献纳司艺、大司谏大夫、成均馆大提学、密直提学等职,入李朝后授艺文馆大提学、成均馆大司成,不就。本书是著者后孙朴演厦、朴定植等从各种典籍中辑录编次而成。

卷首有金宁汉序,叙述朴宜中入李朝后隐居不仕,李太宗屡召不就的事迹。又有朴演厦序,记载了文集辑录编次的过程。

卷之一收朴宜中做著“诗”和“文”。“诗”包括“王春行”、“首夏即事”、“与李陶隐崇仁登山观稼”、“赠李牧隐穑”、“与郑圃隐梦周等明月台”、“莲塘细雨”、“赠河南王使郭九畴”、“送辽东使桑公(按桑公名麟,王禑乙丑来索元季流民)”、“朝退归路过城市”、“赠李陶隐”、“景阁赠李御史”、“赠江南谪客”、“登羊山望海二首”、“题沙门岛壁上”、“终南霁云”、“过濂溪旧墟”、“送别洪少尹”、“附次韵二首”、“卜居”、“次金若斋九容”、“蓬莱驿有感”、“兴福寺晓钟”、“莲花潭”、“江干绿草”、“听釁”、“霁后淑景”、“海堂”、“逢崔友戏题”、“嘲金学士落帽”、“送春二首”、“松亭对局”、“柳川打鱼”、“碧提送李友”等三十六首。“文”包括“试说豫疏”、“试酒疏”、“道统说”。

卷之二为“附录”,收录他人所撰与朴宜中唱答,及纪念朴宜中事迹诗文,包括“本传”(出《高丽史》列传)、“挽章”、“诸贤投赠”、“勉朴子虚新恩”、“寄密阳朴中书”、“送朴子虚金堤”、“酬朴子虚”、“贺朴中书子虚”、“惕若斋书”、“字说”、“贞斋记”、“贞斋记演义”、“李牧隐送朴子虚诗序跋”、“博学宏词科榜目”、“文科榜目”等。

卷之三为“摭遗”,收录了典籍中有关朴宜中的记载,包括《丽史纂录》、《丽史提纲》、《丽史选举科目篇》、《高丽史》、《东国通鉴》、《恭让王世家》、《国朝列传实录》、《密阳邑记》、《杜门洞言志录》、《海东忠义录》、《慵斋丛书》、《罗山志》、《陶隐集》、《郑圃隐奉使稿序》、《华海师全》、《簮献宝鉴》、《异迹》、《渊源》等。卷后有朴麟善识。

该书是研究朴宜中生平事迹及其诗文交往的最为集中的资料,对研究高丽后期相关历史也有参考价值。其诗文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活动、交游往来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如其“朝退归路过城市”一诗描写了城市市场中商旅往来、人声鼎沸,盐、酒、锡等商品,以及来自各地及外国的珍宝齐集的繁荣景象,也是认识高丽城市的有价值的史料。

易东先生文集(并养浩堂先生文集)

《易东先生文集(并养浩堂先生文集)》,全书包括《易东先生文集》和《养浩堂先生文集》两部分,为高丽禹倬和禹倬之孙禹玄宝诗文集。禹倬生平经历已见《易东先生事迹抄》。禹玄宝,字原功,丹山人,恭愍王朝登第,历任宁海司录、春秋检阅、左司议大夫、密直提学、成均馆祭酒、大司宪、门下赞成事、三司左使等。禹倬通经史,尤深于易学卜筮,也是高丽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忠惠王三年卒,年八十一。

卷首有金麟燮、方尹定序,叙述了禹倬在高丽传播易学、劝导忠宣王等是时事迹,并叙述了禹玄宝及禹倬后孙在李朝有功业者事迹。

《易东先生文集》不分卷。“丹阳禹氏名贤录”,记载禹氏历代名贤,包括禹倬祖父禹仲大及叔父禹天锡的事迹、禹仲大以下世系及相关纪念文。“易东先生行状”记载禹倬生平事迹。“诗”收录禹倬所撰诗“题暎湖楼”、“残月”、“舍人岩郎景”等。“舍人笔迹”记载禹倬的湖色人岩的书刻。“东国史传”、“东史列传”辑录了多种史籍有关禹倬的记载,叙述了禹倬生平经历及自中国传播易学等事迹。“列圣朝褒扬录”、“东国诸贤为先生赞扬录”记载了李氏朝鲜各代国王及诸贤对禹倬的褒扬。“退溪言行录”记载了李滉对明朝使节论东国儒学渊源,论及禹倬在弘扬理学的贡献。“高峰奇大升所撰论思录”、“重峰赵宪上疏略”、“象村申钦所撰《东国遗史》”、“花潭徐敬德集序”、“醒翁金就义所撰礼安谱序”、“李公象靖所撰尚贤录”等记载了后人对禹倬生平事迹及学术的赞论。“当时诸君子赠遗诗”收录了“稼亭李谷送先生出守晋州”、“次愚谷韵赠禹先生”、“寄贺禹先生拜纠正”等诸贤与禹倬唱答诗。“本朝诸贤追感诗”收录了“佔毕斋金先生宗直过礼安有怀禹先生”、“退溪李先生(诗)”、“易东书院示诸君二首”、“金应祖题禹先生维舟石”、“题舍人岩”、“木斋洪汝河拟古吟”等李朝诸贤缅怀纪念禹倬之诗。“礼安易东书院事迹”、“易东先生书院记”、“退溪先生与赵穆书”、“丹阳丹岩书院事迹”、“安东龟溪书院事迹”、“宁海书院事迹”、“程朱并享议”、“从祠文庙议”、“遗址”、“墓所”及各书院奉安文、上梁文、享祝文等记载了禹倬的事迹及后人的纪念。该书还记载了禹倬至元二十七年登第时的红牌的内容和格式,对研究高丽科举史有参考价值。

《易东先生文集》还记载了禹倬之子禹吉生的诗文及事迹。“诗”有“清州拱北楼应制诗”、“送洪敏永进士诗”,辑自《东文选》和《舆地胜览》。

《养浩堂先生文集》收录了禹玄宝事迹及诗文,分上、下两卷。上卷有“诗”,收录了禹玄宝诗“清州拱北楼应制诗”、“失题”两首;“疏”所谓其任左司议大夫时上恭愍王奏章。“麦薇歌”为高丽既衰其决意弃家去国时作。“丽史本传”转载了《高丽史》“禹玄宝传”。“补遗”记载了多种史籍关于禹玄宝的记载。“稗史”记载了禹玄宝在高丽朝事迹及入李朝后活动。“列圣朝授教”记载了李朝历代国王表彰禹玄宝才学节行的教书。“先生遗事”、“事迹撮要”分别为许穆和尹植所撰禹玄宝生平事迹。“当时诸贤赠和诗”收录了李穑、李集、金九容等人与禹玄宝唱和诗多首。下卷收录了有关禹玄宝的纪念配享文,“程朱并享议”、“请享书院疏”、“从祠”、“文庙议”、“大邱德洞祠事迹”、“请享”、“文庙疏”、“崧阳书院事迹”、“士林通记”,有关禹氏诸贤事迹,如“文肃公事迹”、“大提学事迹”、“安靖公事迹”、“执义公事迹”、“判书公事迹”、“丹成君行状”、“禹氏各派名贤录”等,以及“善友录”、“门人录”等有关禹玄宝学术交游事迹。

华海师全

《华海师全》,高丽元天锡、范世东等编,全书共七卷。元天锡,号耘谷居士,少好学,高丽灭亡后,隐于原州雉岳山,李朝太宗往访,不见。

卷一“本朝问答”和“元主问答”,载申子与忠惠王问答,论为君治国之道,尤多论夷夏之辨,言唐有夷狄之风,并称元乃夷狄,“今元素夷狄也,故尚夷狄之道。铁木世祖逆篡之初,贬孔子为中贤,尊胡保为正道。成宗亦夷狄之子也,作五台寺崇妖释,以夷狄传夷狄之道”,“武、仁、英三世革夷狄之法”,“然初尊圣言而不精以实”,“莫能变夷而用夏,则只是夷狄追武而已”,从夷夏之变的角度评论了元朝接受中原文化一事。“元主问答”记载了高丽忠肃王入元,与元英宗的问答。

卷二为“明朝奏对”和“简斋笏奏对”。记载申子(申子为申君平,为申崇谦之后,平州人,元天锡之师)与明太祖的问答,被明太祖尊为“师”。“简斋笏奏对”为申子之子与明太祖的奏对问答。

卷三为“易东问答”和“出处”。“易东问答”,多阐述宋代程朱理学。“出处”论儒学渊源、新罗及高丽朝人物,亦有交游论学的记载,亦记载了郑梦周、朴尚衷、李崇仁等人的关于天命正统的论述,即当元末明初,明劝高丽归附明朝,郑梦周等人,认为“彼元根种夷狄也,起以夷狄之强,而不变改夷狄之法”,也力主归附明朝,“恭修小中华之实,以事大中华。用夏变夷,而定天地之大变,循天地之复常”。

卷四收“诸子问答”、“言行”、“家范”和“跋尾”。“诸子问答”记载申子、金得培、安鲁生、李穑等人问答。“言行”记载申子言行。“家范”引中国诸子之言,论述养性之道,是高丽朝保存不多的家训资料。“跋尾”叙述了编辑申子言行的过程。

卷五为“诸子拾遗”和“世献”。“诸子拾遗”记载与申子有学术源源的高丽朝诸贤。“世献”叙述申子家世渊源。

卷六为“师全继辞”、“耘谷居义”、“家学”。“师全继辞”为元天锡所撰申子生平事迹及学问师承(申子生于忠烈王二十四年,历任直学士、都官大直郎、大匡等职)。“耘谷居义”记载元天锡事迹。“家学”叙述申子后人的学问事迹等。

卷七收“东方渊源录”及“丽朝季事”。“东方渊源录”记载新罗和高丽时期儒学渊源。新罗时期记载薛聪传授孔子之道的事迹。高丽朝记载了崔冲、禹倬、郑梦周、李穑等诸贤传授中国儒学思想的事迹和贡献。“丽朝季事”记载了高丽朝遗事,有“王在江华”、“后王诰忠情慈”、“王薨于江华江陵后王泣变陈情文”、“言志录”、“历代转理歌志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