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丽史史籍概要
5189300000032

第32章 文集类(10)

卷下“序”、“记”、“敎书”、“册文”、“碑铭”、“表笺”、“祭文”、“乐章”、“歌谣”、“佛疏”。“序”、“记”、“敎书”、“册文”、“碑铭”、“表笺”、“祭文”、“乐章”、“歌谣”、“佛道疏”。“序”收录了“朝鲜经国典序”、“高丽国史序”、“经济文鉴序”、“送行人雒公使还序”等四篇,“记”收录“信城乡校记”及“江华立宝记”,“敎书”收录了“敎全罗道都观察三司右使金书”、“敎前门下评理李元纮书”、“敎门下赞成事郑梦周书”等九篇,“册文”收录了“太祖室加上尊谥册文”、“惠宗室加上尊谥册文”、“忠惠王禧妃竹册文”三篇,“碑铭”收录了“有明朝解国桓王定陵碑铭”,“祭文”收录了“北斗醮祭文”、“本命星醮祭文”等四篇,“乐章”收录了“王大妃封崇丰安乐章”及“国大妃封崇丰安乐章”,“歌谣”收录了“乙亥年亲行大庙还驾时敎坊歌谣”,“佛道疏”收录了“天变地怪消灾道场疏”、“乙亥年王和寺行水陆斋疏”等五篇,“表笺”收录了“贺圣节表”(二篇)、“东宫节日笺”、“贺正旦表”、“贺正表”(二篇)、“贺平定胡人获宝玺表”、“谢药材表”、附“方物”(五篇)等高丽上明朝表十四篇,以及“进高丽国史笺”。文集后收皇甫良跋文,叙述了李捴之子李孝忠编辑文集,皇甫良、李先齐等地方官鸠材募工将其付梓事,称赞李捴之文“醲郁咀华,闲中肆外,可谓儒林之师范也”。

麟斋遗稿

《麟斋遗稿》,高丽李种学诗集,全书不分卷。李种学,号祖麟,事迹未详。

该集主要为作者纪行诗,皆记载个人生活经历,描写所见所感所遇,有“南行录”、“关东录”、“南千常山录”及“附录”。“南行录”作者贬谪顺天府,赴贬所沿途所作诗“洪武己巳十二月初八日,流顺天府,靑郊途中别弟兄”、“临津途中”、“初九日,途中奉怀同时见黜诸先生”、“途中有感”、“过板桥院,奉忆赵先生”、“小憩乐生驿”、“淸淮驿楼上。偶吟驿西老树”、“到加川作”、“金池驿作”等七十余首。

“关东录:收录了作者出游台山沿途所作诗“辛未四月初二日,将游台山,靑郊途中”、“途中”、“初四日”、“溪边朝饭”、“宿安章驿”、“台山”、“出月精寺”等十九首。

“南迁常山录”收录了作者自松都到长湍沿途所作诗“七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寄呈韩州李、金两判事”、“八月二十日夜吟”、“九月初四曰”、“初五日”、“九日”、“卽事”、“初六日”、“初八日到禅元留儿读书,与两禅翁偕”、“十一日失马”、“十六日,斯文金君自鸡林来访”等十八首。

“附录”收录了作者在镇州生活诗“在镇州”、“无题二首”、“守岁吟”、“初五日”、“初七日,赴常山乡会”、“初十日”、“韩左尹来访二首”、“冬至”、“寄呈乡校诸生乞笔”等十二首。文集后收李耔,叙述了李耔得李惟淸收藏文集,加以编辑,称赞李种学“虽流离急遽之中,未尝不以忠孝问学相策励,温纯和厚,无异顺境”的精神,另有朴祥、李泰渊二序,叙述了诗集的编辑过程。

阳村集

《阳村集》,高丽权近诗歌文集,全书共四十卷。权近,字可远,号阳村,其生平事迹已见《东国史略》。

卷首有明太祖赐权近诗“题鸭绿江”、“高丽古京”、“使经辽左”等三首。卷之一至卷之十“诗”,共收录诗共九百余首。其中卷之一收录了权近出使明朝所作诗“出使”、“奉朝鲜命至京”、“道经西京”、“渡鸭绿”、“由辽左”、“航海莱州”、“是月二十二日命题十首”、“十月二十七日命题六首”等二十余首。权近是高丽、李朝之交的著名学者,与当时名士李穑、郑梦周、李复仁等多有来往,其诗多为交游唱答之作,也有纪行之作。如组诗“点马行录”为其受点马之命赴任途中所作,“南行录”为其被贬宁海,赴贬所沿途所作。

特别是卷之六组诗“奉使录”为其洪武二十二年奉高丽国王命出使明朝的日记诗,共一百三十余首,“记奉使所历之地,所见之事”,“凡有接于耳目者,必记而诗之”。该组诗详细地记载了权近一行使团出使和行进时间、路线、所受迎送接待之礼,沿途游览及与高丽和明朝官员的交往、在南京朝见、赐宴情况等,也反映了使团人员结构等信息。据组诗可知,高丽使团六月辛丑出发,经平壤、随州、义州、渡鸭绿江、开州、辽东称、过辽河、入山海关、经北平、通州、以下经水上驿路,经沧州、德州境内、渡黄河、入淮泗、历徐州、高邮、仪真、扬子江,八月初进抵南京,回程由登州、沙门岛,经海路到旅顺口、过金州、盖州、过鸭绿江,往还万余里。

卷之十一至卷之十四“记”,收录记文四十五篇,为其记载山川景色、亭台楼阁、寺院庙宇、乡校官厅等记文,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其中一些反映了楼阁寺院等的修建过程等也有一定史料价值,如“龙安城漕转记”则记载了当时的漕运情况。卷之十五至卷之二十“序”,收录序文六十六篇,多为与人交往的诗文序,如“送密阳朴先生敦之讽使日本”、“送三司使李虞廷稷奉使朝京诗序”、“送天使端木公使还诗序”等多篇谈及朝鲜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卷之二十一至卷之二十三收录说十三篇,传三篇、跋语二十一篇、铭七篇、赞八篇、祭文十三篇,多涉及李心、朴宜中等高丽人物。

卷之二十四收录事大表笺二十一篇、本朝笺文十六篇。“事大表笺”,有论及洪武二十一年明朝令开原军民归属辽东事,并论及高丽与辽、蒙(元)及明朝的疆界事、又有洪武二十年高丽贺明朝降纳哈出等部表等表文多篇,其余皆言李氏朝鲜与明朝关系。

卷之二十五收录本朝笺文十二篇、不允批答二篇。卷三十六收录辞职笺一篇、不允批答一篇、札子三篇、辞免赞成启本一篇。卷之二十七及卷之二十八收录疏语二十三篇。卷之二十九收录青词十四篇。卷之三十收录教书九篇。卷之三十一及卷之三十二收录上书十二篇。卷之三十三收录玉册一篇、哀册一篇、谢书一篇、愿文一篇、田父唁一篇、策问题六篇。卷之三十四为“东国史略论”。卷之三十五为“东贤事略”。卷之三十六至卷之四十为收录碑铭十篇、墓志五篇及行状一篇。所记内容博杂,如“东贤事略”记载了高丽权溥、权晦之、赵仁规、蔡洪哲、金台铉、崔诚之、崔瀣等十余人传记。碑铭行状中也有高丽柳濯、李穑的传记资料。

骑牛集

《骑牛集》,高丽李行诗文集,李行后孙朝鲜李之远、李天燮等收集编次,全书共三卷。李行,字周道,号骑牛子,又号一可道人、白岩居士,谥号文节,生于元顺帝至正壬辰(1352年),自幼天禀纯正,上学博于经学,文章义理精深。时佛法炽盛,李行与郑梦周上疏斥佛,倡导程朱理学,并与郑梦周、李穑表请服明朝衣冠,呼吁子弟入学,被称为“一代道学之宗典”。恭愍王二十年登文科,在高丽朝历任修撰、典医副正、左司议大夫、司宰副令尹、艺文馆大提学等职。李朝建立后,骑青牛归隐。李太祖遣使令其撰进教谕,亦称病推辞,与杜门懂诸贤挂朝天冠,登不朝岘,奔隐于平海郡,与元天锡、吉再等人往来酬唱,李太宗屡召,不起。终年八十一。

卷首有许传序,颂扬了李行才学政绩和忠于高丽的节行。卷之一“诗”、“疏”和“墓志”。“诗”收录了李行所作诗“题金沟凤头山”、“金城东轩”、“扶安聚远楼”、“真宝鸭脚台”、“次伊川客馆韵”、“罗州碧梧轩”、“屏岩联句”、“次朴清道晋庐墓韵二首”、“次李孝靖公贞幹庆寿韵得堂字”、“清河县”、“高敞县”、“瑞兴县”、“偶题”、“题成桑谷石珚卫生堂”、“次成独谷石璘韵”、“兔山县”、“茂长县”、“关西谩咏”、“挽曹兵使信忠”等二十一首,主要是写景记事之作,也有与时贤唱答及纪念他人之诗。其“清河县”记载倭乱前后地方情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疏”有“谏添设官职疏”和“田制疏”,分别针对当时的弊端,论述了以功绩德行选官,抑制土地兼并,复行国家受田。“墓志”为李行所撰朴惇之墓志,所记朴惇之为高丽后期大臣,官至检校参赞议政府事。

卷之二“附录”,收录涉及李行事迹之文及有关李行的纪念和评价之文,有“遗事的摭录”记载李行承办向明朝贡耽罗马、李行受命下旨诛辛禑、李朝太祖令其撰教书,不奉命、与成桑谷石珚交游唱答等事。“九贞忠录”,记载了后世所称高丽朝九贞忠事迹,包括全五伦、金自粹、申晏、李思敬、李遂、高天祐、裴尚志、郑熙良等,李行居第四。“圃隐善友路”所记仍为九贞忠事迹。“杜门洞七十二贤录”记载了郑梦周、金澍、李存吾、郑枢、崔瀁、吉再、南乙珍、林先味、元天锡、孟裕、都膺、李思之、李穑、李养中、李行等杜门洞七十二人事迹。“英庙朝杜门洞碑表”、“杜门洞赐祭文”、“不朝岘言志录”、“英庙朝不朝岘联句”、“不朝岘碑阴记”等都是褒扬和纪念杜门洞诸贤之文。“诸贤唱酬”收录了权近、日僧释守允、成石璘郑道传等与李行唱答之作。“骑牛说”为权近所撰,记李行骑牛游观之事。“白岩居士赞”为金宗瑞所撰,白岩居士即李行。该卷所叙述李行事迹参考了《高丽史》、《舆地胜览》、《平海志》、《朝野记事》、《海东杂识》、《海上谩录》、《牧隐集》等史籍。

卷之三“附录”,收录了李行“行状”,为李敦禹撰,详细记载了李行的生平经历、仕宦活动及其文才和功绩等。“柏谷祠奉安文”为李万运撰、“常享祝文”缺。文集后有姜兰馨所撰跋文,叙述了李行才学及斥佛卫道、行程朱家礼,并叙述了李行主张华制,宣谕岛夷、扶正斥邪等功绩。

李行作为在政治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且交往十分广泛的官员,堪称是高丽后期士大夫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该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李行的传记资料,也保存了较多的当时士大夫交游活动及政治取向的记载,对研究李行及高丽后期历史的诸多问题,都有参考价值。

二忧堂集

一名《二忧堂李先生遗事》,高丽朝李琼著,为李琼诗文集。卷首为李氏世系及李琼年谱。李琼,字穉琤,河滨李氏,为高丽朝后期名士,生于元顺帝五年(1338年),幼而聪颖,以神童称,被忠定王召问,并赐《诗》、《书》、《易》、《论》等书及笔墨。年二十四,中进士,与郑梦周同榜。历任左正言、和州牧使等职,三十八岁退居山林,但仍未忘忧国,吉再题其居处为“二忧堂”,取“进亦忧,退亦忧”之意。与李穑、郑梦周、黄喜、朴宜中、吉再等高丽朝末期、朝鲜初期的名士皆有交往,而与郑梦周因有同榜,且又同庚同月,故交谊尤深,书札诗文往来尤多。其外祖父元天锡(耘谷)也是高丽朝名士。李琼的诗文多为与这些士人交往唱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