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丽史史籍概要
5189300000029

第29章 文集类(7)

卷之下“铭箴”、“赋”、“册文”、“笺”、“疏”。收录“铭箴”“观物斋箴”、“伦上人绝磵铭”、“伦上人松风轩铭”、“圆斋铭”、“题云长老所藏画轴”等五篇,“赋”“六友堂赋”,“册文”“献王室加上尊谥册文”、“忠肃王室加上尊谥册文”等四篇,“笺”“贺千秋笺”(二篇)、“奇皇后受册贺太子笺”等三篇,“疏”“太祖神圣王忌晨斋疏”、“荐父真言法席疏”等六篇。书后有许冲“圆斋稿跋”,叙述了撰者受郑擢及洪汝方之托,刊行文集事。

松隐集

《松隐集》,高丽朴翊诗文集,全书共四卷。朴翊,字太始,初名天翊,号松隐,密城人,生于忠肃王壬申,恭愍王朝登第,历任小监、礼部侍郎、世子贰辅兼中书令、翰林文学等职,曾与郑梦周等讲论理学,才兼将相,屡次率兵抗击倭寇及平定内乱,多有战功。高丽将亡,与弟朴天卿解官归母城乡第,自号松隐,徜徉山水,咏诗抒怀,与郑梦周、李穑、吉再等以忠义互勉。李朝建立后,杜门遁迹,李朝屡召用,皆不出仕。

卷首有洪命周、赵斗淳序,叙述了朴翊才学交游,不仕李朝的节行,特别赞颂了他与郑梦周等倡导理学的功绩。卷之一“诗”、“文”。“诗”收录了“赠郑圃隐”、“和圃隐紫砚韵”、“感怀”、“和朴贞斋韵”、“咏雪衷松”、“和圃隐”等二十余首,大部分为作者与郑梦周、李穑、吉再、朴宜中、卞季良等交游唱答之作,其中与郑梦周唱答诗十四首。“文”有“立志箴”、“持身箴”、“重刊礼记集说笺略”、“祭圃隐文”、“遗书”等五篇。朴翊不仕李朝,但他在“遗书”中教育子孙顺应时变,“汝在李世,既为人臣,忠则竭力,先天后天,父子异时”。

卷之二“附录”,收录了李穑诗“方密阳朴先生”二首及“两朴令公小酌”、卞仲良“闻先生谪居放鹇咏呈”,以及有关朴翊纪念文,如金孟诚撰“挽”、李穑撰“画像赞”、“酹墓所文”、“请谥状”、“赐祭文”、“墓所告由文”、“焚黄告由文”、黄喜撰“墓表”、卞季良撰“立碑告由文”、皇甫仁撰“遗墟神道碑续识”、金大有撰“书遗事后”、朴时增撰“请额上言”等。

卷之三“附录”,收录了有关朴翊的传记和纪念文,有柳台佐撰朴翊“行状”及“龙冈祠堂常享文”、李铧撰“事迹”及“影帧奉安文”、李秉远撰“遗事”、李汇宁撰“墓碣重建文”、李家淳撰“德南书院讲堂上梁文”、“入享奉安文”、柳寻春撰“常享文”、朴楚寿撰“龙冈祠影帧奉安文”。

卷之四“续集”,收录了柳宜汉撰“新溪书院营建实记”、朴民翰撰“新溪书院上梁文”、李正夏撰“奉安文”、蔡臣水撰“常享文”、李家淳撰“文集旧本序”等有关朴翊纪念文。

柳巷诗集

《柳巷诗集》,高丽韩修诗集,全书共不分卷。韩修,字孟云,号柳巷,曾师从李齐贤,历任德宁府注簿、典仪注簿、典理佐郎、知制教、成均直讲、成均司艺、兵部侍郎、右文馆提学、左代言、正议大夫、密直提学、进贤殿大提学等职。

卷首有权近撰“柳巷诗集序”,叙述了韩修与李穑、李谷、李齐贤等时贤的交游情况及其诸子编辑遗稿事,并称赞其诗文。又有李穑撰韩修墓志铭,叙述了韩修的生平事迹。

“柳巷诗集”共收录了“奉和益斋相国东国故事四诗”、“郑旅溪家,次简斋韵”、“逆李郎中入燕京”、“郑旅溪家,见去夏对雨唱和之什,依韵作”、“寄严光大禅师”等二百七十余首,主要是与他人的交往诗,如“奉和益斋相国东国故事四诗”、“次韵奉答牧隐先生”、“逆李郎中入燕京”等,也有纪念他人之作,如“哭郑圆斋”、“哭柳右使”、“陟山君朴挽词一决”等,也有抒情咏物之作,如“题长湍院楼”、“初夏”、“八月初九日夜坐”等。

诗集后有尹会宗、韩浚谦识,叙述了锦山州知州李通训等付梓刊行《柳巷诗集》,及壬辰倭乱中板毁,韩浚谦奉韩孝纯之命重新刊行诗集等事。

圃隐集

《圃隐集》,又称《圃隐先生诗稿》,高丽郑梦周诗文集,全书共三卷。郑梦周,初名梦兰,后又改名梦龙,既冠改名梦周,字达可,号圃隐,生于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庆州府迎日县人,至正十七年中第三名,至正二十年连中三元,历任艺文检阅、修撰、閤门祗侯、卫尉寺丞、朝奉郎、典宝都监、典农寺、成均博士、成均馆司艺、知制教、成均馆大司成、佥书密直司事、门下赞成事、门下侍中等。郑梦周曾与李穑等讲学兴儒,传扬理学。为相时请令士庶行朱子家礼,是高丽理学代表性人物。其任官政绩显著,内建无部学堂,外置乡校,革胡服,袭华制,立义仓,便漕运等,也是高丽卓越的政治家。洪武五年曾出使明朝。洪武八年,高丽杀明使,欲迎北元使,郑梦周极力主张拒绝元使,臣服明朝,应因此受贬谪。洪武十年又出使日本。洪武十五年、十六再使明朝,未获准入境,十七年、十九年两次入明朝贡。洪武二十年又与李崇仁等议定百官服用华制。洪武二十五年,因反对李成桂代高丽,谋刺李成桂被杀,伏节而终。

卷首有卢守慎序,称赞郑梦周在学术思想上“以性理之学倡导东方”,政治上,正当高丽“国步多难之时,两朝京师,东使日本,事不避难,忧国忘家”。又有卞季良、河崙、朴信序三篇,皆盛赞郑梦周在学术思想和政治上的贡献。卷一为“诗”。郑梦周曾数次出使明朝,朝贡、及交涉岁贡和明朝使节被杀等事,该卷主要收录了他出使明朝所作诗。有“过海宿登州……”、“蓬莱驿示韩书状”、“龙山驿”、“黄山驿路上”、“书诸桥驿壁上”、“莱州海神庙”、“胶州县别徐教谕”、“客夜在丘西驿”、“日照县”、“饮酒”、“宿赣榆县”、“山东途中”、“忆宗诚、宗本两儿”、“王坊驿赠辽东程镇抚”、“上庄驿赠高侍郎”、“山东老人”、“诸城驿夜雨”、“金城驿怀松京诸友”、“僮阳驿壁画鹰熊歌用陈教谕韵”、“韩信墓”、“漂母塚”、“淮阴驿分道庞镇抚”、“舟发淮阴向宝应县”、“范光湖晓景”、“梦”、“高邮湖”、“高邮城”、“客中自遣”、“扬州”、“戏赠偕行年少”、“真州”、“扬州竹西亭怀松京诸友”、“舟中美人”、“四月十九日渡江至龙潭驿”、“入京”、“皇都”、“出京”、“舟次白鹭洲”、“扬子渡望北固山悼金若斋”、“高邮湖舟中”、“舟中夜兴”、“南望”、“题辽东庞镇抚扇”、“端午日戏题”、“途中遇雨”、“湖中观鱼”、“诸城县闻箫”、“路旁柳”、“赠孔主事观”、“石桥铺示陶铺司”、“即墨县”、“田横岛”、“蓬莱阁”、“沙门岛”、“铁山(五月十八日到旅顺口)”、“旅顺驿呈管驿马镇抚”、“旅顺驿阻雨”、“金州韦指挥宅画鹰走笔”、“闻角”、“安市城怀古”、“扬子江”、“太平箫”、“李勣战处”、“野航”、“复州馆中井”、“行次复州呈王指挥兼简列位指挥相公”、“其二”、“呈杨指挥俊”、“复州驿夜雨”、“扬州食枇杷”、“复州食樱桃”、“喜晴”、“京城食瓜”、“食藕”、“熊岳古城”、“宿盖州”、“辽河漕运”、“甘蔗”、“盖州雨中留待落后人”、“会同馆柳”、“盖州馆柳”、“渤海古城”、“闻晓鼓”、“望润州”、“江南忆陶隐”、“吟诗”、“除夜呈诸书状官“等一百二十六首,这些诗详细地记载了郑梦周出使明朝的路线、接待方式、交通情况、交游人物,以及所吃食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切事务和活动。该卷还记载了郑梦周出使日本所作诗“洪武丁巳奉使日本作”,共十一首。

卷二主要收录了郑梦周咏物写景及交游诗。如“游观音寺”、“再游是寺”、“和州夜雨”、“安边城楼”、“甲辰中秋有怀”、“中秋”、“松”、“竹”、“梅”等,以及“重赠林主事”、“赠尚州徐牧使”、“右陶隐”、“右若斋”、“右遁村”等,还有与明朝出使高丽使节交往及与日本僧人交往诗,如“送杭州使”、“次江南使张溥诗韵”、“乙丑九月赠天使周倬”、“赠辽东使桑麟”、“赠日本洪长老”等,共一百七十三首。

卷三“杂著”,收录郑州梦周所撰之文,如“题圆证国师语录”、“海阳君大夫人金氏墓志铭”、“祭仪”、“惕若斋铭”、“祭金得培文”、“金海山城记”、“请勿迎元使疏”、“请赦金貂毁佛罪疏”、“请辨核五罪疏”、“经筵启辞”等,其中“金海山城记”、“请勿迎元使疏”谈论了高丽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有收录了有关郑梦周纪念文,赞语、祭文、记及咸传林撰郑梦周“行状”等。

郑梦周作为高丽政治和思想史上举足轻重,且十分活跃,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人物,其文集对研究高丽历史及高丽与中国和日本关系史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其文集中保存的出使中国所作系列诗,尤有其珍贵史料价值。

惕若斋学吟集

《惕若斋学吟集》,高丽金九容诗文集,全书共三卷。金九容,字敬之,号惕若斋,安东人,生于至元戊寅,至正十三年登进士第,与郑梦周、李崇仁、郑道传等相友善,共同倡导性理之学,历任德宁府注簿、正言、典校副令、民部议郎兼成均直讲、江陵道按廉使、总部议郎、典校令、三司左尹、后因言事被贬,复起后任左司议大夫、成均大司成等职。洪武五年曾以书状官出使明朝。洪武十七年奉命出使辽东,因本国献马迟缓,被流放于大理,病卒于赴大理道中之泸州。

卷首有河崙、郑道传序及李穑撰题后,叙述了金九容与李穑、郑梦周、李崇仁等人的交游,金九容之子托河崙为文集写序,称赞金九容之诗“平澹精深”,并记载了金九容的简要经历。又有金明伦撰“先君惕若斋世系行事要略”,记载了金九容的生平事迹及宦游经历。

卷之上“诗”,收录了“朴判书菊磵”、“侨居病中”、“重午日刘近仁见寄同南谷先生次韵答之”等诗二百余首,其诗大部分为交游唱答之做,如“送江陵廉使叔”、“圃隐公求砚歌以赠之”、“送金汉宝生员归江陵”、“寄李存吾”等,也有抒情咏物之诗,如“山居”、“夜坐”、“有感”等。该卷还收录了作者出使明朝所作诗,有“壬子九月,苏州城下有感”、“夜泊扬子江”、“上汪丞相”、“上礼部陶尚书”、“赐宴”、“太仓病中,寄达可司成”、“赠谭友德秀才”、“金陵街上”、“癸丑四月自大仓召至京师赐宴光禄寺”、“润州甘露寺多景楼次韵”、“金山寺”、“高邮州次达可韵”、“过沂州赠施伯起判官”等。又有其与日本使节交往及送人使日本诗“宴日本使有作”、“送日本使”、“送罗判官使日本”等三首。

卷之下“诗”、“词”、“铭”。“诗”收录“宿兴法寺寄河廉使”、“酬金君弼先生”、“寄蔡判事”、“寄金安两代言”、“上谦谷李相公”等二百余首,多为交游唱答之作。其中有金九容洪武十七年得罪贬云南,自南京溯流而上,沿途所作诗,“将赴云南溯江而上寓怀录呈给事中两镇抚三位官人”、“采石”、“观音崛”、“黄州”、“武昌”、“岳阳楼”、“感怀”、“悼亡”、“新月”、“赠石首县尹”、“端午”、“荆州”、“曳船”、“江水”、“赠李仲正”、“潘家溪驿”、“蝉”、“帆急”、“夜”、“十二壁”、“峡州”、“野草”、“遣兴”、“河伯”、“入峡”、“黄陵庙”、“大峡滩”、“遣兴”、“马峡”、“峡行”、“望归州城”等三十余首,记载其赴云南(未抵)路线,以及沿途所见所感。“词”收录了“画堂春”、“卜算子”、“长相思”、“巫山一段雪”、“鹧鸪天”、“少年行”、“朝中措”等七首。“铭”有“孙令公杖铭”。

“外集”收录了白文宝榨“惕若斋说”、韩复撰“惕若斋赞”、李达衷撰“惕若斋箴”、郑梦周、郑道传、李穑等撰“惕若斋铭”,以及“送江陵道按廉使金先生诗”序。

独谷集

《独谷集》,高丽成石璘诗集,全书共二卷。成石璘,字自修,号独谷,昌宁县人,生于至元四年,忠惠王二年,成石璘四岁以门荫授司酝丞同正、通仕郎,至正十五年中司马试第三,历任国子直学、翰林检阅、三司都事、典仪注簿、军器监丞、典理诸总郎、成均司成、春秋馆编修、进贤馆直提学、宝文馆大提学、政堂文学、商议门下赞成事等职。入李朝后,授门下侍郎赞成事、同判都评议司事、判户曹等职。

卷首有徐居正序,叙述了丽末人才之盛,金连枝编辑《独谷集》及请徐居正作序等事,并称成“气度豪逸,风流文采,迥出尘表,人望之为神仙”,起诗文“气雄以放,词瞻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