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丽史史籍概要
5189300000026

第26章 文集类(4)

卷首有李穑序,叙述了李齐贤与名贤交游、出使中国等事迹,及其文集裒集过程。卷第一“诗”,主要收录李齐贤出使中国所作诗,“凤州龙湫”、“杨花”、“杨安普国公宴太尉沈王于玉渊堂”、“七夕”、“定兴路上(将之成都)”、“过中山府感仓唐事”、“井陘”、“过祁县感祁奚事”、“汾河”、“豫让桥”、“黄河”等六十一首,记载了李齐贤自北京经山西、陕西,至四川的沿途所见所感。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其往返经由路线和游览地方,如“定兴路上(将之成都)”、“过中山府感仓唐事”、“井陘”、“过祁县感祁奚事”、“汾河”、“豫让桥”、“黄河”、“蜀道”、“诸葛孔明祠堂”、“雷洞平”、“登峨眉山”、“眉州”、“路上(自蜀归燕)”、“函谷关”、“渑池”、“二陵早发”、“渡孟津”、“比干墓”、“燕都送朴少卿忠佐东归”、“焦山”、“吴江又和一斋权宰相”、“金山寺”、“宿临安海会寺”、“虎丘寺十月北上重游”、“淮阴漂母墓”等。也有所经之处与人唱答之作,如“张希孟侍郎见示江湖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张侍郎诗附”、“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元学士诗附”、“和呈赵学士子昂”、“和崔拙翁进退格”、“游道场山陪一斋用东坡韵”等。

卷第二“诗”,收录李齐贤诗“雪”、“忙古塔万山岭名”、“雪用前韵”、“次韵白文举尚书见赠”、“感怀四首”、“冬至”、“十一月十五日”、“望海”、“至治癸亥四月二十日发京师”、“涿郡”、“白沟”、“端午”、“汉武帝望思台”等四十三首。有在中国游历的观感诗,如“涿郡”、“白沟”、“相州夜发”、“汉武帝望思台”、“孟津记事”、“崤陵行”、“函关行”、“题华州送旅”、“题长安逆旅”、“道见月支使者献马归国”等,也有抒怀之作,如“感怀”、“冬至”、“端午”、“马上”等。

卷第三“诗”,收录李齐贤诗“则天陵”、“唐肃宗陵”、“邠州”、“泾州道中”、“泾州”、“忆松都八咏”、“朝那”、“金刚山二绝”、“招崔寿翁”、“范蠡”、“送李翰林还朝”等五十八首。有在中国游历观感诗,如“则天陵”、“唐肃宗陵”、“邠州”、“泾州道中”、“泾州”等,也有与其本国人交游唱答诗,如“送完山李半刺”、“和李明叔云锦楼四咏”等,还有抒怀之作,如“忆松都八咏”、“古风七首”、“感怀二首”等。

卷第四“诗”,收录李齐贤诗“中庵掌试后贺宴席上”、“壬申十一月晦日”、“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奇参政宅月山双马手卷”、“读李义山集和蜂诗”、“江陵道朴安集告别”、“病中呈愚谷”、“赵三藏李稼亭神马歌次韵”等六十八首。主要为其在高丽国内的唱答之作,也有纪念友人和先贤之作,以及评论陈胜、项羽、田横、刘向、韩信、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王陵、夏侯婴、蒯通、刘敬、陆贾等中国历史人物诗作。李齐贤以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修养,其在中国的游历诗作,怀古论今,引经据典,也体现了一个高丽使臣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感观。

卷第五“序”,有“送谨斋安大夫朴尚州牧序”、“送辛员外北上序”、“送瑚公之定慧社诗序”、“金书密教大藏序”、“书桧岩心禅师道号堂名后”。卷第六“书”、“记”、“碑”,收录李齐贤所作“在大都上中书都堂书”、“上伯住丞相书”、“同崔松坡赠元郎中书”、“门下侍郎金公(就砺)行军记”、“重修开国律寺记”、“重修乾洞禅寺记”、“白华禅院政堂楼记”、“云锦楼记”、“妙莲寺石池灶记”、“妙莲寺重兴碑”等,其中“在大都上中书都堂书”、“上伯住丞相书”为其在中国所上书。

卷第七“碑铭”,收录了元朝施经及钱与高丽清平山文殊寺碑、方臣祐祠堂碑、兴福寺碣、慧鉴国师碑、宝鉴国师碑、顺妃许氏墓志、崔诚之墓志、罗益禧墓志、权溥墓志、金伦墓志、李兆年墓志、崔文度墓志、金恂之妻许氏墓志、三韩国大夫人李氏墓志、卞韩国大夫人柳氏墓志等。崔诚之墓志、李兆年墓志等都叙及高丽与元朝关系。

卷第八“表”,记载了多篇高丽上元朝表章,有“谢圣旨表”、“谢御衣酒表”、“乞比色目表”、“陈情表”、“为公主乞赐称号陈情表”、“谢银字圆牌表”、“陈情表”、“孛兀儿扎宴后谢表”、“孛儿扎宴后谢皇太子殿牋”、“皇太子封册贺表”、“皇太子上同牋”、“乞免书追讲说举赞成事安轴密直副使李谷自代牋”等。

卷第九收录了“高丽史世家”、“太祖忠宪王世家”、高丽太祖至肃王赞、“诸妃传序”、“宗室传序”、“策问”、“范增论”、“伍员外苏不韦论”,以及“秦城铭”等铭文、赞文十二篇。卷第十“词曲”,收录了“将之成都(沁园春)”、“七夕冒雨到九店(江神子)”、“扬州平山堂(鹧鸪天)”、“望华山(水调歌头)”、“过华阴(大江东去)”、“蜀中中秋值雨(玉漏迟)”、“过大散关(水调歌头)”、“潇湘八景”、“松都八景”等,大部分是在中国游历时作。“附录”和“拾遗”收录了李穑撰李齐贤墓志、李齐贤作“拱北楼应制诗”、“上征东省书”、“上都堂书”、“修筑京城访大臣时上书”、“雪谷诗序”等。后有柳成龙跋,叙述了《益斋乱稿》刊行的过程。

李齐贤不仅是高丽名臣和大儒,而且多次出使元朝,代书上元朝表章,并在中国广泛游历,因而其文集较多地记载了与元朝的关系,是研究高丽和元朝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拙稿千百

《拙稿千百》,全书共二卷,高丽崔瀣诗文集。崔瀣,字彦明,鸡林人,崔致远之后,幼聪颖,九岁能诗,登第后历任成均学官、学谕、艺文春秋馆注簿、艺文应教、成均大司成等职。忠肃王八年应举于元,中制科,授盖州判官,回国时,受到高丽艺文成均典校三馆的隆重迎接。崔瀣“才奇志高”,其文“超然自得,不惑异端,不溺习俗”,以文才称于时。

卷之一“文”,收录“送安梁州序”、“海东后耆老会序”、“头陀山看藏重营记”、“李益斋后西征录序”、“送盘龙如大师序”、“问举业诸生二道(从于异端之由、经济)”、“庆氏诗卷后题”、“跋先书”、“禅源寺斋僧记”、“送僧禅智游金刚山序”、“古相安竹屋像赞”、“安当之关东录后题”、“春轩壶记”、“军簿司重新厅事记”、“送卢教授西归序”等文十五篇,以及闵宗儒、崔云、金瑞庭、元善之、金不器、永嘉郡夫人权氏墓志六篇。

卷之二“文”,收录“送郑仲孚书状官序”、“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东人之文序”、“国王与中书省请刷流民书”、“又谢不立行省书”、“又与翰林院为太尉王请谥书”、“代权一斋祭母文”、“送张云龙国琛而归序”、“东人四六序”、“猊山隐者传”、“永州利旨银所升为县”、“崔御史为大人庆八十序”等文共十二篇,以及平原郡夫人元氏墓志、寿宁翁主金氏、闵頔(闵宗儒之子)、唐郡夫人洪氏、尹莘杰、元忠、朴华、李彦冲、金柏轩、崔安道等十人墓志。

该书记载数篇序及书涉及高丽元朝关系,如“送郑仲孚书状官序”叙述了高丽与中国遣使规模、中国迎送及沿途接待高丽使节的制度等。“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叙述了高丽人李中父在元朝登第后奉元朝使命出使高丽一事,并言及高丽在宋朝历次宾贡进士,称元朝不列宾贡而与中国士子并举。“国王与中书省请刷流民书”记载了高丽与元朝约定会刷逃入高丽之中国人归元,及至治元年后高丽人逃入辽沈,奏请元朝遣归国等事。“又谢不立行省书”为高丽上元朝谢不于高丽立行省书。“送张云龙国琛而归序”记载了自中原到高丽的张国琛事迹。对研究高丽、元朝关系有参考价值。

及庵诗集

《及庵诗集》,高丽闵思平诗文集,全书共五卷。闵思平,字坦夫,号及庵,忠州骊兴人,生于元贞乙未,其家世代名宦。延祐乙卯中礼部试,历任奉先库判官、艺文及春秋馆修撰、左右正言、卫尉少尹知制诰、庆尚道盐铁使、全罗道按廉使、成均大司成、密直提学、赞成事等职。闵思平笃喜诗文,与当时名贤如崔拙斋、白文宝等相友善。

卷首有李齐贤、白文宝、李穑序,叙述了闵思平外孙金齐闵搜集闵思平诗,编次成集等事,称其诗“似淡而非浅,似丽而非靡。措意良远,愈读愈有味”。

卷之一“古诗”,收录“郑雪轩青山白云图”、“藤杖歌”、“思亭赞”、“九日愚谷席上次益斋诗韵”、“次愚谷诗韵奉呈”、“送金成挺先辈锦还”、“赠南别将”、“寄呈台长房”、“送鸡林参军金孟坚持笺上京还归任所”、“送金孟坚之任东京”、“寄金海遨头”、“送季明叔之济州”等诗二十余首,多为交游唱答之作,如“次愚谷诗韵奉呈”、“赠南别将”、“寄呈台长房”、“示郑梦周”等,也有抒怀之作,如“有感”、“藤杖歌”等。

卷之二“律诗”,收录“谨次益斋相国上主上诗韵”、“次陋室诗韵贺宋学士”、“至正乙未春正月……奉呈左右聊伸贺臆云”、“奉和愚谷贺齐闵齐颜连举进士”、“春帖子”、“送瑚大禅师”、“蜂和益斋次李义山诗韵”、“东国四咏益斋韵”、“约九日登高”等诗五十余首,亦多为交游唱答之作。

卷之三“诗”,收录了“伏蒙宗伯益斋公录示为诗数篇……拜呈左右”、“呈耻庵”、“次韵愚谷先生”、“复用前韵呈桧山”、“次韵愚谷拜呈益斋”、“杏村书室梅花”、“贺郭氏子登司马试”、“赠郑佐郎”、“扶馀怀古”、“奉贺权佐郎愚谷诗韵”、“戏寄木州金正郎”、“送洪敏求进士愚谷韵”等诗五十余首。

卷之四“诗”,收录“次许丹溪诗韵”、“时事”、“送柳侯”、“赠送云南使臣”、“有赠”、“有感”、“无题”、“念珠伴诗愚谷韵”、“赠妙禅”、“送郑员外”、“重送”、“送云上人”、“和人”、“夕烽”、“雪”、“次愚谷诗韵”、“题全州僧寺”、“奉呈金相公”等交游及咏物诗二十余首,另有“哭顺庵三藏”、“吉昌府院君挽章”、“哭成均馆酒母仇庄”、“哭李敏尚书”、“深岳君挽章”等纪念诗二十余首。

卷之五“诗”、“词、疏”。“诗”有“牡丹诗”、“益斋以督之勉强塞责”、“复呈”等三首。“词”有“受菩萨戒文”、“诞日道场文”、“同前祝文”、“神农祝文”、“后稷祝文”、“醮礼文”、“康安殿盂兰斋文”、“佛疏”、“中元醮礼文”等十篇。

后有李达衷撰闵思平墓志及闵思平年谱、李齐贤撰“及庵挽词”,叙述了闵思平生平事迹,又有李穑、李仁复二跋,叙述了金齐闵兄弟编辑闵思平诗集及闵思平门人李颐刊印诗集的事。

稼亭集

《稼亭集》,高丽李谷诗文集,全书共二十卷。李谷,字中父,初名芸,白山郡人,生于大德二年,延祐四年中举子科,延祐七年中秀才科,泰东三年中征东省乡试第三名,至顺三年中征东省省试第一名,元统元年会试中第,赐进士出身,历任艺文检阅、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奉善大夫、成均祭酒、艺文馆提学、知制诰、密直副使、都佥议赞成事等职,与其子李穑,同登中国科举,父子俱为高丽名臣大儒。曾奉表出使元朝,并扈从高丽国王赴元。

卷首有“稼亭先生年谱”,叙述李稼亭简要生平。卷之一“杂著”,收录“原水旱”、“赵苞忠孝论”、“后汉三贤赞”、“悼党锢文”、“释疑”、“节妇曹氏传”、“策问”、“石问”、“竹夫人传”等九篇。其中“赵苞忠孝论”、“后汉三贤赞”、“悼党锢文”、“策问”、“竹夫人传”都以中国史事或传说阐述作者的观点。

卷之二至卷之六为“记”,收录“义财记”、“禁内厅重兴记”、“金海府乡校水轩记”、“京师报恩教寺记”、“京师金孙弥陀寺记”、“兴王寺重修兴教院落成记”、“金刚山普贤庵法会记”、“春轩记”、“高丽国江陵府艳阳禅寺重兴记”、“高丽国天台佛恩寺重修记”、“创置金刚山都山寺记”、“韩国公郑公祠堂记”、“大都天台法王寺记”、“舟行记”、“东游记”、“宁州怀古亭记”、“韩州重营客舍记”、“清风亭记”等三十一篇,其文涉及佛教、学校、人物等,对研究该方面问题有参考价值,其中“大都天台法王寺记”、“大都谷积山新作罗汉石室记”等记载元朝事。卷之六还收录了“碑”“大都大兴县重兴龙泉寺碑”、“金刚山长安寺重兴碑”、“大崇恩福元寺高丽第一代师圆公碑”等三篇。

卷之七“说”、“题跋”、“铭赞”。“说”有“杯羹说”、“借马说”、“敬父说”、“深父说”、“师说,赠田正夫别”、“臣说,送李府令归国”、“乃翁说,送裴君允坚东归”、“市肆说”等八篇,借以事说理,如“市肆说”由商贾之市肆进而论人事之“女肆”和“人肆”。“题跋”收录“题勤说后”和“跋福山诗卷”二篇。“铭赞”收录“灵岩寺新井铭”、“新制十二弦铭”、“顺庵真赞”、“式无外松石轩铭”、“演福寺新铸钟铭”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