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5188900000049

第49章 辅导员利用网络进行学生工作的技巧(1)

一、网络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网络依赖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化

目前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中,信息网络建设基本普及,网络应用覆盖整个大学社区环境。 网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出高校网络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正在增强。如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于2002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高校网络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高校继续保持互联网发展技术的领先地位、高校将成为互联网应用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发源地、高校网络文化正在形成。200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使用校园网络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2.82%,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同年,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查显示校园网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2004年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70.1%的学生认为 “校园网络媒介已经成为校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56%的学生认为 “校园网络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52.8%的学生同意“校园网络文化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这一观点。 随着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不断完善,网络已经进入到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传播圈”、“学习生活圈”、“人际交往圈”、“校园舆论圈”, 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社区信息环境正在形成。 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正在进入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发展阶段,在我国一些高校社区,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已经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对校园网络的使用要超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甚至是校外网站;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以校园网络作为主要场所;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络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对于校园网络依赖性的形成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实践的主要特征。 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网络社会”这一新的境域,辅导员队伍走入“网络社会”生活和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必然。

2.网络空间的多重场域化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变革

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内容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网络传播媒介改变了以往校园信息传播和交往活动环境的单一性,由于交往方式、信息内容以及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基于校园网络得以建构的网络空间呈现出多重场域的特征。

根据网络交往场域内主体互动关系的差异,我们把校园网络分为三种主要的媒介场所,即师生关系场所、熟人世界、陌生人世界。 师生关系场所指的是教育管理者能够以“教师—学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对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施加影响的场所,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学生工作网站、新闻宣传网站、校园BBS的信息公告版面以及学校电子邮件系统等。 师生关系场所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导向性。这一场所中的信息传播是以正面信息为主,能够发挥出传递教育者的声音、发布权威性的新闻事实和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功能。熟人世界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主要以熟人、朋友关系进行互动的媒介场所。 如校园BBS上的院系、社团协会等群体版面以及那些成员比较稳定的专题讨论版面、学校网站上的班级主页等。熟人世界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基于大学生网上集体所形成理性交流的氛围。 在熟人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网上班级、社团协会这样的以现实交往关系为人际纽带的网上集体, 这些网上集体在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陌生人世界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互不熟悉、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的网络媒介场所,如校园BBS上的公共信息与评论版,学校新闻网站上为网友开设的评论区等。 这里是大学校园中的信息集散地和网络舆论场,是校园网络中可控性相对较弱的场所。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各种类型的场所都必须成为重要的工作阵地。而多重化的网络社会场域必然带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关系模式的多样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权威型关系模式和教育方式方法无法在网络社会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辅导员深入网络,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显得格外重要。

3. 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正如中央16号文件所指出, 当前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互联网作为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的性质,使网上思想文化交流显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 一方面,网络提供的思想文化信息海量、丰富、多样,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复杂、真伪难辨、正反交错、泥沙俱下。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主动、自觉地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勇于应战错误思潮,充分运用思想教育的政治优势,建设高校新的育人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网络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已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图文、音像并茂的影视画面,这不仅给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而且可使学生身临其境, 大大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手段,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学生在网上可以调动眼、耳、手、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网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自主接受信息的意识越来越强,充分利用好网络, 能彻底改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滞后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形象性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即时性。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 比尔·盖茨预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 而新世纪的前10年是注重速度的时代。 ”网络使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 学生更容易从网络中直接获取国外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网络的交互性沟通,将引导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使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在网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网络时代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1)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冲击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以造就社会主义新人。 只有坚持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网络使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在网络上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不同的思想、各种观念、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接触任何一种文化及政治观点。 特别是目前, 由于各国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Internet网的使用仍然是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用户占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为第一位,占全球用户的54.7%,日本占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的用户合起来才占全球用户的20%,网站绝大多数建立在发达国家,比如全球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就有10台在美国,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处于劣势。 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其占用优势的信息控制权,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对落后甚至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侵略”。

(2)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以往学生们大量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

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阅读者只需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 在因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混杂着不少色情信息。1995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发表的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市场》的调查报告上指出: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大学生一般计算机水平较高,调阅色情信息并非难事。 所以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诱惑的坚强毅力,大学生一旦堕入“黄潮”之中,其后果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除了色情信息,还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长期接触因特网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而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享乐、奢侈、刺激、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羡慕、认同、模仿的生活方式。 此外,网上不时出现的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冲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 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快捷的传输方式、强烈的互动和多元的形式成为文化思想传播的载体。这一载体冲击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建立庞大的政工队伍,针对不同对象长期施以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删去和隐瞒不利的消息,用特定的过滤程序对宣传的思想进行筛选,使教育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网络则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再对网民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由于网络的快捷性,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往往在发生几分钟后就会在网络上有所反映,就能形成一定的声势,而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可能会落后于大学生,这就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

三、网络环境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网络软环境的建设,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性,首要是在网上赢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归属感。 当前在一些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已经逐渐对于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大力建设校园网络的软环境,努力在校园网上把大学生吸引和凝聚起来,建构出网络空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互动的平台。在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结构设计上要坚持分层次的基本教育原则,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网上教育阵地群。 以清华大学的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为例,在学校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基本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生清华”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博学网”、“藤影荷声”、“我的家园”等学术、新闻、服务类特色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教育阵地的分层次格局。在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功能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建设;注重服务性和渗透性的统一,突出服务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功能,以优质服务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校在网络上的主导地位。

2.抓住青年成长需求和认同取向,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现实组织的优势,实现网上组织和网下组织的一致性。有条件的高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院系、学生班级、社团协会生动地映射到网络上去,建立与现实集体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组织基础。 第二,充分关注并合理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趋向,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引导。积极鼓励学习型群体的发展,在网络上提倡热爱学习、互相帮助的积极取向;要为兴趣型群体的发展提供空间,在网络上提倡热爱生活、健康友爱的氛围;要关注偏离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的发展,在网络上提倡讲究道德、遵守法纪的社会责任,并在现实中解决好青年的心理危机和生活困难。第三,完善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对校园事务民主参与形式的健康发展。 在畅通大学生民主参与的现实渠道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弱化网上公共论坛对现实政策的影响力,避免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民主参与行为的异化。 通过健全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以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媒介来引导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