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5188900000040

第40章 辅导员日常工作———大学生服务(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需要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基础,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 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高等院校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之一,并和教学工作一起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辅导员负有特殊重要的使命,因此,针对学生辅导员群体,对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是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竞争加剧,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会遇到学习、交友、爱情、择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突现心理危机。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也不时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关,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猛增,即便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扩招前持平,以现有高校规模,大学也已是“多事之地”;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学生求助的需要,预防性、发展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讲座,不能有效解决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学生的问题;而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组织的团体辅导虽然能帮助数量较多的学生成长,但依然受团体规模和辅导周期的限制;至于为了替当事人保密,连续几周甚至数月针对某一个来访者进行跟踪辅导,对为数不多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诱发因素。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正承受着学习、情感、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压力,诸多困惑和难题缠绕心间,成为破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设施已成为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这种进步虽然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日益迷乱和复杂,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所受的外界刺激和诱惑日益增多,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 一些学生面对周围发生的诸多事情无法做出理性而成熟的判断, 因而对人生、对社会、对前途心灰意冷,低迷消沉,自暴自弃,甚至铤而走险,产生了报复社会的行为。

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来自家庭的学习压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更使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制的学生压力增大,非得在学习上争个第一不可,否则就会对不起父母,心里愧疚难当。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新一代中国青年,生活在和平开放和日渐富裕的社会环境里,这些优越的环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的风雨较少,因而有点自我、自私,比较敏感和脆弱,这些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遭遇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如若没有及时发泄和排解,也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大高校纷纷扩招, 大学生又遭遇了一大新的难题——就业。 之前,学校负责分配,考进大学相当于进了“保险箱”,如今,实行“双向选择”之后,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各学历层次、各地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陡增,“学历战”、“专业战”、“学校战”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粥少僧多”的市场格局必将要求大学生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但一些大学生无法接受客观现实的改变,对自身条件也缺乏足够的分析,因而在职业定位、工作方向、薪金期待等方面不够明确,最后迁怒于整个社会,产生仇恨,导致了心理的不健康。当然,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同学、师生、室友等关系的不协调,孤僻、内向、失恋、互相攀比等等都随时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 可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辅导员参与其中已成为一种必然。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存在较大比例,急需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各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薄弱力量难以支撑的矛盾局面,急需发展一种新生力量来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辅导员群体在这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以现有的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和速度,高校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而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而其中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构建大范围的“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而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3.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优势

(1)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大学教师队伍中处于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第一线, 和学生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密切联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 因此科学定位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切实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 因此,作为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工作中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一个基本原因是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大学生活的“自由”与高中班主任贴身督促完全不同,很多方面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这就使得有些学生在大学里浑浑噩噩,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辅导员在新生进校后,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环境, 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同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积极影响学生,并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估计自己,不过分苛求自己。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正地树立奋斗目标,以避免因目标过高或目标不切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②结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 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辅导员应多注意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和调节。有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防止心境的压抑,使心理活动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与放松,预防心理障碍。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业余爱好,使其学会通过自我娱乐,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③辅导员应该指导大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以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以平和乐观、积极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所遇到各种困境,使心态保持平衡。 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始终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两大因素。 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普知识,及时消除应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恋爱与失恋,鼓励失恋者及时树立起自信心,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活,尽快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

④对严重心理障碍及心理疾患的学生及时转入心理辅导中心。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如发现某个学生存在严重问题,如宿舍关系、情感危机、精神疾患等,经辅导员接触并经初步判断该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自身工作能力范围之后,应将学生转给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首先是亲自接触到这个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后,发现自身工作能力难以企及,并且是属于心理疾患范围时,可以转给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辅导,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也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要专业老师辅导,一般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老师也可以解决,只有对较重的心理问题才进行专业辅导。

(2)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1月份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所有教职员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这里的教职员涵盖广泛,其中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辅导员具有普遍的年龄优势。 调查表明,辅导员的年龄平均在30岁以下,对一些社会现象,他们能与所教育的大学生保持相当的关注,在心理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大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以便于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其年龄优势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辅导员具备更充沛的精力和年轻人的热情,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中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性质,使之相对于学校领导、专职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来说,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强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的指导优势。 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分配专职辅导员,一名辅导员只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并通常与之相处较长的时间,这使辅导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予以及时地引导。 对于某些较为复杂性和反复性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 此外,辅导员的工作特性使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具有全面性的优势,一方面是指辅导员的工作具备指导其所负责的全体大学生的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能全面掌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无遗漏。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辅导员可以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容易发现的。 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培养的教育优势。相对于其他教育者,辅导员和大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并且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辅导员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更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一个赢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成型期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4.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和不足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从辅导员工作状况结果来看,辅导员在其日常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联系,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思想等多方面的督促和教育;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工作依然薄弱,在实践过程中有待加强。

(2)从辅导员素质结构要求结果来看,加强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改进教育方法是必然趋势。辅导员的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应用以及其自身心理素质修养水平的重要性凸显,这两个方面分别涵盖在辅导员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中。

(3)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了解最多,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生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充满了信任,希望辅导员能够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为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