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5188600000007

第7章 中国(3)

4.适当扩大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根据生产要素特点和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我国农业具有以下比较优势,即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部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可以出口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口所需的粮食,增加粮食储备,保障粮食安全。

5.改革完善农地制度,探索建立一种既不违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机制,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6.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减少农业人口,相对减少粮食消费量,增加农民人均耕地,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基础。

我国“十一五”科技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科技发展不同凡响的五年。在开局之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随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经过紧锣密鼓的科技发展规划部署,围绕落实《规划纲要》中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各项任务,“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启动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截至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投入152亿元,安排了406个项目,国家“863计划”在10个领域陆续启动了30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并取得了一批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精心组织实施,“863计划”重大项目捷报频传,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尤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领域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启动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提速加快。我国纯电动客车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批量出口国外。混合动力汽车部分车型已通过国家产品认证,开始小批量产业化。新一代燃料电池轿车在2007年“必比登”国际清洁汽车挑战赛上完成了拉力赛、性能测试等全部赛程,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届时,25辆燃料电池汽车、110辆混合动力汽车、50辆纯电动客车和320辆纯电动场地车将亮相今年奥运会,为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提供服务。

在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也“快马加鞭”。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1月正式公布实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及《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管理规定,并开始组织制定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加快了陆上油气资源领域钻井技术创新的步伐。2007年11月,我国油气钻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通过了专家鉴定。该技术属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石油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项技术和产品的公司。目前该产品已具备了批量生产和扩大应用规模的条件。“万米深井钻探装备研制”课题组成功研制出12000米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钻机采用交流变频电驱动总体技术方案及集成技术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基因组研究一直是农业高技术国际竞争的焦点。863重大项目“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以水稻、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主,提升了我国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至2007年底,该项目组已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收录12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4项,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克隆新基因200多个,为动植物品种改良提供了大量基因资源和分子育种材料;培育和审定了9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品种,建立了4个示范与产业化基地。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百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于2007年问世。到“十一五”末,我国将研制出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使高效能计算机的研究、制造水平达到世界第三。

射频识别技术好比是电子标签身份证,属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热点。由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开发的超高频标签芯片已成功应用于2007年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身份识别系统中。上海华申智能卡应用系统有限公司开发出基于电子标签的危险品气瓶、烟花爆竹两项安全追踪和溯源管理软件及应用系统,已在上海市200万液化气气瓶上应用。

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组织工程研制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第四军医大学承担的组织工程皮肤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我国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注册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组织工程产品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此外,在组织器官代用品研发方面,项目组研制了三种新型防钙化无支架瓣膜产品,新型防钙化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已获得国家正式生产批号。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为重点,着力突破能源、环境、人口健康等技术瓶颈,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至2007年底,计划共安排了406个项目,其中2006年首批启动项目147项,2007年滚动项目259项。国拨经费已达152.89亿元,带动地方、企业等其他投入近500亿元。

支撑计划滚动项目安排突出了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主题,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的布局。计划加强了对节能、资源的有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实施了1000兆瓦水力发电机组、大型煤基甲醇生产装备及技术、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鄱阳湖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等52个项目,国拨经费达11.88亿元。

支撑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公益技术的支持力度,重点安排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启动实施了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防治、中医药诊疗技术及特色产品、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等37个项目,国拨经费达10.36亿元。同时,启动了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重点项目,以及物证信息挖掘、法定证件等社会安全技术研究项目12个,国家投入经费2.68亿元。

支撑计划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区域特色农业优质新品种及畜牧、水产、药材、林果、花卉等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开展了电子农务、农村卫生、农业节水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共安排项目71项,国拨经费达17.32亿元。

支撑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行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围绕当前部门、行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重大科技需求,在相关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装备开发方面启动实施了87个项目,国拨经费31.7亿元。

为加强对地方、区域科技工作的引导,支撑计划把集成地方科技资源,合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3月,科技部正式发文请各地方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推荐备选项目。项目推荐工作得到了各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主要党政领导都对推荐项目作了重要批示,有些地方主要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一些地方还专门召开省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

2007年支撑计划从地方申报的262项备选项目中,筛选并启动了170个项目。这些项目既体现了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部署,又与地方科技工作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其中,各地方党委和政府“一把手工程”有61项,占项目总数的36%;有55项为省部会商确定的重点工作,占这些省市项目总数的62%。这些项目有效带动了各地方加大科技投入,在国拨经费40.85亿元的引导下,地方财政及企业资金投入达到200亿元。此外,项目还有效促进了省际、省部间的协作,形成了集成全国优势力量联合攻关的良好局面。在170个项目中,所有项目都有中央及省外单位参与。

至2007年底,首批支撑计划项目总体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支撑计划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共申请国内专利1355项,其中发明专利825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9项;申请国外专利36项,已有5项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在农业领域,共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341项,选育出309个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并分别通过国家、省市审定;共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34个,获得保护权24个。这些新品种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为促进我国农业高产、优质、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2007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航空航天方面:

2007年,我国航空工业捷报频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斗机正式亮相,直15型直升机完成详细设计工作,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7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如今,我国航空业整体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已拥有完整的设计、试验和制造体系,能够研制生产各种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通用飞机、无人驾驶飞机、民用支线飞机等各种类型的飞机以及配套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成为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科技产业之一,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次总装下线的ARJ21-700飞机采用了每排五座机身,下单翼,尾吊两台先进的发动机为动力的短涵道分流动力装置,高平尾、前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布局。该机拥有支线客机中最宽敞的客舱,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行李空间和舒适的乘坐环境。该飞机是我国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的基本型,同时还将发展加长型、货运型和公务型等多种系列机型。

研制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协同工作手段和并行工程管理办法,将研制信息和过程加以整合,并在研发、制造伙伴和国外系统供应商之间进行合作。经过竞标,择优选择了国际上在航空工业居于领先地位的供应商,其中通用电器、柯林斯、霍尼韦尔、欧洲利勃海尔等19家一流供应商成为支线飞机项目的风险合作伙伴。

ARJ21-700飞机适合中国和世界上多数支线航线使用,也符合像中国西部高温高原机场起降和复杂航路,所以从研制起就得到了国内和国外客户的青睐。据国内民机市场权威机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机市场对支线客机的需求量将有900架,这为ARJ21在国内的销售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支撑。同时支线航空运输在世界市场也发展非常快,每年世界新购的支线客机,近几年每年在80架到100架左右。所以,随着支线航空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支线客机的市场会越来越大。据悉,该飞机将于2008年上半年首飞,2009年第三季度交付用户,届时国人将首次乘上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客机,实现国人“中国人乘坐国产飞机”的梦想。大飞机立项重圆国人旧梦。

其实,早在30多年前,我国航空人已经迈出了研制大飞机的第一步。1970年8月,国家下达文件,将大型喷气客机研制工程命名为“708工程”。来自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研制任务,该机被命名为“运10”。“运10”是我国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百吨级冲刺,许多结构和系统,甚至概念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164次复杂的实验,1980年,这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100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创造了最远航程8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高飞行升限超过11000米,在被称为“空中禁区”、“死亡航线”的西藏连续7次成功试飞的骄人记录。

但令人遗憾的是,1983年10月,由于继续研制所需要的3000多万元资金无法落实,“运10”项目被搁置。

如今,我国航空工业早已具备了发展大型飞机的技术和物质基础,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的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至此,中国的大飞机梦想终于起航。

直15预计2009年首飞。在2007年12月11日举行的“2007中国直升机与公用事业发展论坛”上,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洪飚表示,从2006年至2026年,我国各类民用直升机新增市场需求量超过2700架。

作为中国直升机工业主力军,中航二集团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突破直升机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直升机研制生产强国,跨入世界直升机强者之列。

1956年10月16日,我国决定引进前苏联“米-4”直升机生产专利,制造直5直升机,从此揭开了中国直升机工业发展的序幕。50多年来,中国直升机工业经历了测绘仿制、参考样机设计、改进型到自主研发直升机的历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直升机科研生产体系。至2007年,我国直升机工业已拥有1.5吨级HC120型直升机、2吨级直十一系列、3吨级CA109型直升机、4吨级直9系列、13吨级直8系列等5个系列20多个机型。同时,中航二集团还与欧直、阿古斯特、西科斯基、贝尔等国际著名直升机制造商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有效提升了我国直升机的研制水平。

歼-10引来各国关注。2007年1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战斗机正式亮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耿汝光掷地有声地说:“歼-10飞机、太行发动机和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航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