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象征模式。当作为抒情本体的意象一旦凝固化、模式化,它就上升到象征。这类小说描写的人物与情景,既是该事物本身,又超乎本身的意义,代表另一种言外之意,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直白,并常伴之以变形、夸张等表现手法。这类小说偏重于形式,语言也随之成为作家创造的目的;相反,情节和人物这些对叙事小说极为重要的因素反倒成了语言的生成手段,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显得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语言的符号化、象征化。
另外,既然象征模式小说的本体是观念、理念,那么信息的处理方式只能以理为主,以情与事为辅。也就是说,“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所呈现的理念,以上三种叙述模式只是一个轮廓式的描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小说叙述方式和叙事模式产生。
四、戏剧文学
(一)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演员以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作为创造手段,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当场展示于观众的表演艺术。它的总体特征是综合性与演员表演的独创性的完美统一。
1.综合性。戏剧,向有“综合艺术”之称,或亦名之为“第七项艺术”,因为戏剧本身包含有诗歌等六项艺术。戏剧艺术包括文学(剧本)美术(布景、灯光、道具、舞台装置)音乐(音响、伴奏、插曲)、舞蹈(身段、姿态)等方面的因素,戏剧将这些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安排,创造成舞台艺术形象。
2.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戏剧艺术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剧作家的剧本创作阶段,剧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通过语言文字集中地典型地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形成文学剧本;第二阶段是导演与演员的联合创作,将剧作家的作品演变成舞台形象;第三阶段是由戏剧观念参与的最后创造。三个阶段中,核心是演员的表演。
(二)戏剧文学的特点
戏剧文学就是文学剧本,它是整个戏剧艺术的基础,是导演和演员再创造的依据。文学剧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效果,而剧本的好坏,取决于戏剧语言。
1.形象塑造与戏剧语言。戏剧语言的主要形式是台词,次要形式是舞台指示。舞台指示主要用于说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介绍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主要供导演或其他职员在排演时参考所用,虽不可缺,但并不占重要地位。台词因剧种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话剧的台词,主要是对话、独自和旁白;戏曲、歌剧的台词,则包括唱词(对唱、独唱、合唱、旁唱等)和说白(对白、独自、旁白)等。由于戏剧受舞台演出的限制,因而对语言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既要鲜明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又要推动剧情发展,既要通俗浅近,便于演员上口,观众听懂,又要如诗一般凝练、形象、内涵丰富——这就构成了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动作性、个性化、文学性并口语化。
(1)动作性。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此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在戏剧中,戏剧行动除了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来表达以外,还必须借助台词作为媒介。
要求戏剧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不具让台词代替动作,而是要求语言必须体现出人物行动的趋向,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戏剧语言除了一部分用于角色内心独自和抒情外,绝大多数应当用于表达人物行动的愿望,表达他对其他人物情绪或动作的反应,促使他对他人的动作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同时也能够让观众(读者)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剧情的发展,通过人物的语言,作出准确可靠的推断。
另外,戏剧的动作性,还表现在语言必须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上。在剧本中,人物的行动一般包括外部的形体动作与内部的心理动作两方面。因此,戏剧语言除了把人物的语言作为推动剧情的引发因素外,还应当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用于表现心理的语言,一般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人物与人物的巧于周旋的对白;一种是人物自己的独白,优秀的文学剧本都有这方面的例证。如:《哈姆雷特》。
(2)个性化。由于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担负着塑造角色的任务,这就给戏剧语言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个性化。要使戏剧语言个性化,首先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气质、教养、职业、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特点来规范人物的语言。根据剧情的发展,将静态的语言变成特殊环境中的动态性语言。
(3)文学性与口语化。戏剧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通过人物台词塑造较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在一、两个小时内受到巨大的艺术陶冶,语言就必须具有诗化特征:简洁、明快,富于音乐性;感情充沛,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想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剧情,接受作者的评价与认识,戏剧语言又必须浅显明白,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特征。
2.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鲜明而尖锐的矛盾冲突,这是戏剧的基本规律,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由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所决前发展。虽然别的文学体裁也表现矛盾和冲突,但不像戏剧那样,受到时间、空间和舞台的限制,戏剧表现的是浓缩了的社会生活,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再现某一生活及其矛盾斗争的全貌,把在一天、几个月、甚至几十年内、不同场合发生的冲突凝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在二三个小时内全部展现其发生、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那么它必须是典型的戏剧冲突,如《雷雨》。
其次,冲突是戏剧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冲突在戏剧中不仅是被表现的对象,而且是表现的技巧,是决定剧本的因素。倘若取消了冲突也便否定了舞台艺术,所以,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三)戏剧文学的结构
鉴于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的艺术,所以一部戏剧的出场人物不能太多,事情的头绪不能太多,时间的跨度不能太长,场景的变换不能过于频繁。因此,戏剧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必须高度集中。
一个戏剧的结构,一般分为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指一个戏有多少发展阶段,根据各个不同阶段,分成幕和场;横的方面,指一个戏有几条情节线。一个戏的情节线,主要由戏的矛盾冲突决定的。矛盾单一,情节线索就单一,矛盾冲突复杂,其情节线的构成就复杂,戏剧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开端即剧情的开头部分。它介绍剧本的时代背景、地点、人物,介绍剧情开始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与本剧情有关系的事情,并孕育矛盾冲突。
发展。即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但还未达到激化。
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接近于解决。
结局。剧情的结束,参与冲突的各种力量开始化解,基本矛盾
(四)戏剧的分类
戏剧可以从很多角度运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以戏剧冲突的性质和意义为标准划分有悲剧、喜剧和正剧;以塑造形象的不同特点和表现手法为标准划分有情节戏剧和非情节戏剧;以单纯的表演方式为标准划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以结构形式为标准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等。
我们来看情节剧和非情节戏剧。
1.情节性戏剧。情节性戏剧是指以情节的生动丰富性摄服人心,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其目的戏剧,它的主要特征是:
(1)始终不脱离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
(2)剧作者将矛盾冲突代人情节中之后,经过精心编织使其具有悬念;
(3)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不管是何种结构形式,剧作者们都为力求创造出一至二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4)语言合乎规范,不管是诗化还是口语化的台词都是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可以令读者理解的语言,决不生涩险奇,让人听不懂。
这种戏剧是富于传统性的,历史最悠久的,也是我们所熟悉的。
2.非情节性戏剧。这是对情节性戏剧进行反叛而出现的一类戏剧,是以否定传统的以情节取胜,或把情节性看作是检验戏剧性唯一尺度的那一类戏剧。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出现的一种戏剧观念,也是中国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戏剧类型。这类戏剧的特点是:
(1)尽量提倡一种淡化冲突的非戏剧化主张;
(2)淡化戏剧情境,人物关系是呈现出自由式的随意组合趋势,场景似乎可有可无;
(3)反对人为编织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戏剧情节,戏剧结构倾向于生活化或纪实性;
(4)人物形象意义不确定;
(5)戏剧语言隐晦陌生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解读;
(6)主题多义,含义模糊。如法国作家尤奈斯库的《椅子》,剧作家见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国作家高行健的《车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