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封芝琴曾是闻名全国的“刘巧儿”原型,不少外地青年都慕名向她请教。对收到的信件,封芝琴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人代笔给以答复,在信中就事论理,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用亲切而朴实的语言,帮助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打消了婚育上的思想顾虑,为他们的幸福尽心尽力,用一颗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本色依旧
如今咱边区讲民主,
男人女人真平等。
边区政府共产党,
领导咱妇女来参政。
走走走,姐妹们,
快走出这里格洞洞的小窑门。
快快走上那政治的大舞台,
让咱们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是当年广泛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的一首民歌。从这首民歌里,我们感到了广大妇女们从几千年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喜悦心情!多少年来,广大妇女只能围着锅台转,她们的聪明才智被长期禁锢和压抑,更不说人格上的平等了。封芝琴的体会最深,她当初任凭家人许了一家又一家,如果不是共产党,如果不是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等待她的仍然是那悲惨的命运。而今,她和那千千万万得到解放的妇女一样,积极走上社会生活舞台,开始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她像一头永不疲倦的老黄牛,默默地耕耘在家乡这片深情的黄土地上。
封芝琴第一次走上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是在1945年,那时村里来了个工作组,其中有一位姓刘的大姐是区上的妇救会主任。刘大姐是个外地人,心眼特别好,又有文化,往那里一站,就让妇女姐妹们自豪和骄傲。封芝琴从心底里钦佩和羡慕她,没事儿总是不由自主地跟在她后面。刘大姐也慢慢喜欢这位话语不多却心灵手巧、勤快热情、善解人意的热血青年妇女,常在空闲时和封芝琴拉话,对她格外疼爱和体贴。刘大姐热心地鼓励她大胆地走进了村上成立的识字班学习认字,鼓励她积极参加村里的妇女组织,和妇女姐妹们给前方战士做鞋袜、碾米磨面等等。在刘大姐的鼓舞和支持下,封芝琴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成了村上青年妇女中令人瞩目的头面人物,并被选举为村妇救会主任。
1955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化,那一年封芝琴被选为悦乐合作社副社长,同时还担任上堡子行政村妇委会主任、张湾村的妇女委员。这位曾经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组织妇女姐妹和村民管理合作社的事儿。尽管每天家里、社里的一大堆事都要等着她去干,忙得两头不见太阳,但她的心里仍充满了激情与喜悦,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封芝琴用女人特有的细腻、韧性和热情,用一颗大公无私的心赢得了合作社社员们的尊重与认可,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
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全民大炼钢铁,村上的男劳力几乎全都到外地炼钢铁去了,家家户户都剩下老幼病残和妇女们。眼看到了秋收大忙季节,还是不见男人们的影子,封芝琴便将妇女们组织起来,夜以继日,收割打碾,终于把地里的庄稼一株不剩地全部收了回来,封芝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可是还没容她喘一口气,人民公社又下来了新任务,要求在封冻之前把社里的秋田地全部耕完!封芝琴二话没说,协助大队成立了华池县第一个女子耕地队,并担任了耕地队的队长。她领着三十几位妇女,从上堡子村开始耕起,紧接着耕了朱堡子、杨洼子、赵洼子、新堡台村,一直耕到最后一个林沟村。经过四十多天的奋战,终于抢在封冻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表扬和群众的夸赞!那时,封芝琴的二女儿还小,家里没人照顾,她就把女儿带上,放在周围群众家请人照看,自己天不亮就带领妇女们耕地去了,整整一个上午耕下来,牲口都走不动了,她们却顾不上休息,在附近群众家扒拉几口饭,就立即换上另一对牲口接着耕,一直耕到天黑才高一脚、低一脚摸索着往回走。回去后,她还要铡草拌料喂好牲口,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连歇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忙得根本顾不上照看女儿。每当她全身又酸又痛地上床休息的时候已经到了半夜,女儿早已进入了梦乡。耕地本来是男人们干的力气活儿,可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她只好带领妇女们干了起来,许多妇女根本没有耕过地,她就虚心地请老农来教大家,自己带头一遍又一遍地试着犁,在封芝琴不懈努力下,时间不长,耕地队的妇女们都熟练地掌握了耕地技术,牲口也驯服了。在她们的身后,留下了笔直的犁沟和阵阵诱人的泥土清香。那年后季,封芝琴累得浑身脱了一层皮,可她没有半句怨言,硬是和一帮妇女姐妹撑起了“半边天”,超额完成了耕地任务。
其实像这样的活儿在封芝琴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梯田、农业学大寨等各种生产运动中,几乎每次劳动生产运动高潮她都参加了,不是当突击队长,就是女民兵连长等,每次都少不了她。最让人难忘的是1971年在五里坪修梯田时,由于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悦乐川冰封雪飘,北风刺骨,冻得人们仿佛连呼吸都凝住了一般,封冻厚达二三尺,地皮冻得像铁板一样硬,镢头挖下去只是一道白印子,人们的手和胳膊震得又痛又麻。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犹豫起来,缩着脖子不愿意干。封芝琴和公社、大队的干部一同组织大家学习《愚公移山》,宣讲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干精神。在封芝琴的带动鼓舞下,那些犹豫不定的人纷纷表示要学习大寨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封芝琴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十分惊奇:不知为什么,那时人们的政治热情怎么就能发挥到这样的极致呢!封芝琴高兴地和社员们大干了起来。她推的架子车装的土比别人多,跑起来比别人快!大家每天上工、下工黑糊糊的,身上却热乎乎的,许多人头上冒着热气,在冰天雪地里你追我赶,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一个冬天干下来,封芝琴和社员们共移土6万多方,修成水平梯田37亩。至今,回忆起当时那种场面还让许多老人们激动不已,一提起封芝琴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家说:“我们的‘刘巧儿’有一股子倔劲,真像一个活愚公啊!”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会有幸福和喜悦。封芝琴就是这样,为了多识些字,她常在扁担、镢头、锨把上都写满了生字,随时学,随时记。当大女儿上小学时,她把女儿作为小老师,一有空就和女儿一起学习认字。在“三忠于”、“四无限”的年代里,封芝琴这个诚实厚道的人,和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一样怀着一颗纯洁的心,以纯真无邪的神圣感情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无论是在施工劳动中,还是在外开会时她都把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毛主席语录》带在身上,随时学习,并且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运用到生产劳动实践中,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倾尽全力,多次被评为县、公社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那时,村上只有上堡子一所学校,北边的张湾、钥匙沟等几个村上的学生,因为上学路程太远很不方便。于是村上就决定再办一个三年制学校。新校舍尚未修建,需借用民居上课。上堡子小学校长倪生策物色了好几处地方,许多人都不愿意借。正在着急的倪校长有一次偶尔碰见封芝琴聊起了这件事。说者随心,听者有意,封芝琴一句话也没说,立即连夜把自己家里放粮食做库房的窑洞腾了出来,给学生们做了教室,解决了这一难题。学校在她家办了一年多时间。她不但没有要任何报酬,反而每天义务给娃娃们烧一锅开水,老师、孩子们缺什么,她总是翻出自己家能用的东西送过去,冬天她看见学生过河湿了鞋袜,又心疼地招呼到自家炕上暖干,生怕把孩子们冻坏了。后来,新的学校修好了,师生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封芝琴的家。
封芝琴家的院子里还有一个设施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她和家人搭的自行车棚,每到节假日或赶集的日子,车棚里满满地放着大小、新旧不一的自行车,有时候放不下,院里的其他角落也摆上了。原来这些自行车的主人都是家住两边塬上的村民,他们在赶集、走亲戚时推自行车上塬不方便,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存放,封芝琴知道后,就特意在自家院里搭了一个自行车棚无偿存放,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1974年,庆阳和华池一带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这里是“雨养农业”,粮食歉收,人们思想比较混乱,部分干部群众情绪低落,许多老同志和干部对华池的未来及发展前景表示忧虑,封芝琴对此也忧心忡忡。她是一个经历过无数苦难的人,在苦难面前从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而是积极寻找出路,她调查思考,心里有了底:原来大家对学习大寨精神是赞同的,但对不从华池实际出发的形式主义却很有意见,对于只抓粮食、不让搞多种经营、办事不讲效率、一些干部作风浮夸、不重视实际瞎折腾,把本来很好的一些生产队也搞穷了,加上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致使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封芝琴了解后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是必须反映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民种田没饭吃,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她思前想后,终于赶到县上找到有关领导,如实地反映了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相继得到县上的采纳落实,县上对部分不称职的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和调整,干部们的办事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领导机关干部对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再也不敢马虎。后来她到县上开会时,县委书记专门向她表示感谢,说多亏她反映及时,使他们工作中避免了走弯路走错路。封芝琴笑着说:“我们党员干部,就得讲真话说实话,就得实事求是!”
“巧儿”风采
196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困难,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这一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封芝琴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地宣誓入党了!这是她政治生命一个新的开端,她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个人而言,自己不仅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而且对人生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这个光荣的称号意味着无私奉献!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她愿意为这个称号吃苦、流汗,奋斗不息。
也就在这一年,封芝琴代表华池7万人民的重托,到省城兰州去出席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
封芝琴的心情十分激动,她想自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培养下做了些自己该做的事,乡亲们却对她这样信任,推选自己为甘肃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接到会议通知后,封芝琴因为肺气肿正在华池县医院住院治病。当时华池县上的领导张积禄、陈贵存同志非常担心,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她,并向大夫询问了病情。为了不耽搁时间、不耽搁人民托付的大事,封芝琴毅然让大夫开了一包药带上,硬是提前出院去参加省人代会。当时,本来同去开会的还有县委书记张诚志,因为他被错打成右派,不能出席会议。封芝琴就和县民政局陈局长等代表一行,坐着卡车到西峰,从西峰坐班车到西安,然后从西安坐火车去兰州。他们一行五人在西安上火车后都坐的是硬座。可是当火车刚开动不久,列车长不知怎么知道了“刘巧儿”就在本次列车上,他非常高兴和激动,他看过电影《刘巧儿》,刘巧儿的故事曾让他感动不已,这次居然有幸见到“刘巧儿”原型,别提多高兴了。他亲自跑到封芝琴他们面前真诚地嘘寒问暖,把他们全部换成卧铺,一路上的吃喝全都免费。每顿开饭前,餐车上的师傅们都问他们想吃点什么,并根据他们的喜好及口味做好饭菜。列车长还专门派了乘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特殊照顾,乘务员们都抢着和封芝琴合影留念。当火车到达兰州站时,当班的列车长和乘务员整齐地列好队,笔直地站立在车厢门口向封芝琴他们敬礼,热情道别。真是祖国处处有亲人,那场面深深地感动着封芝琴,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人们。在那个英雄辈出、人们也崇拜英雄的蓬勃向上的年代,封芝琴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那次,封芝琴和庆阳代表团的成员们住在兰州饭店,会前省上领导汪锋、邓宝珊等都来看望了他们,邓宝珊和汪锋手里都拄着拐杖,见了他们非常热情,和蔼可亲。不停地问他们是否能住好、吃好,有什么要求、问题及困难就及时提出来,一定保证他们开好会。封芝琴为这些党政领导平易近人的举动激动得只会一个劲点头说:“啥都好着哩。”
大会开了12天,每天都在紧张、热烈、团结的气氛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与会代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加各个重大事项的讨论。封芝琴满脸肃穆,对各种方案及事项都非常认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在大会选举中投出了自己最神圣的一票!在会议期间,她和代表们一起参观了兰州的一些国营大企业,还游览了白塔山公园,到黄河岸边游览,踏上了宏伟壮观的黄河铁桥。这次会议恰逢传统佳节“中秋节”,她虽然没能和丈夫、孩子们一起团圆,但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度过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中秋佳节,让封芝琴开心极了。她至今还记得省上领导和代表们坐了满满一大厅,吃完饭后大家都饶有兴致地爬上兰州饭店的楼顶,一面吃月饼,一面欣赏皎洁的明月,共祝天下人人幸福、快乐、团圆,最后大家合影留念。在照相时,大家还特意让封芝琴到领导们的那一排坐下合影,留下了她终身难忘的珍贵照片!
就在这次会上,封芝琴当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当宣布到她的名字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封芝琴更是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与全省各界代表们欢聚一堂,庄严地共商全省大事,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封芝琴和代表们从兰州返回西峰后,数百名群众打着彩旗,敲锣打鼓,放着喜庆的鞭炮,兴高采烈地到车站迎接他们。封芝琴以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代表着群众,又以坚实的步伐回到群众中,真诚地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1982年,封芝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还有华池县原副县长李翰林,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劳动模范高隆清和先进代表李文润。
说起张振财、高隆清及李文润的事迹,封芝琴可以说对他们太了解了,她和他们离得很近,而且相互认识都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