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营信用社位于凉州区西南20公里处。现有职工5人。其中男4人,女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中专1人。服务于4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管辖区内人口5804人,耕地面积4920亩。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属沿山地区,经济落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工业基本为空白,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人均收入较低。截至2004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40.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9.5万元,借入支农再贷款10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42.2万元,各项营业支出34.2万元,累计亏损47.4万元,费用额19.5万元,股本金82.4万元,固定资产26.6万元。
目前该社经营亏损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和化解经营包袱,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做到轻装上阵,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该信用社应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经营亏损的成因
1.客观因素
(1)政策性原因。农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政策变迁,而每一次政策变迁,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向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而这种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调整,均不同程度地对农村信用社造成了相当大的资产损失。治理整顿时期执行国家保值储蓄政策的利息损失,国家财政未予弥补;国家长期沿用对金融机构的统一征税标准对信用社征税,转存款利率低,限制了信用社资金的运用和收益等。这些明显的“政策因素”,致使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一直难以摘掉亏损的帽子。
(2)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难以得到有效化解。该社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包袱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积累的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更为多样化,化解难度更大。
(3)农业效益低,农户信用环境差,支农资金收回难。为保全资产,信用社只有采取收息转本的办法,结果贷款越累越多,贷款户负担不断加重,最终结果是认贷不还或赖债不还;再加上农业效益相对较差,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行业。
2.主观因素
(1)内部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效益下降。一是存款结构不合理,成本较高。在各项存款总额中,该信用社由于受开户和汇兑结算“瓶颈”限制,定期储蓄存款占比很高,而对公存款一般仅占5%左右,高负债、高成本,自然导致低效益并带来高风险。二是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其一是该社的贷款投放现仍局限于传统产业,大多用于支持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等;其二是长期存款短期运用,信贷期限偏短。目前仅发放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甚至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不仅背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要求,也人为地增加了逾期贷款。三是股本金严重不足。面对农村由原来单一的种、养、加为主向多元化经济结构全面发展的重大变化,信用社仍把单个社员作为入股对象,而不是在充实核心资本上采取重点突破,显然自身实力难以增强。
(2)内控机制滞后,导致潜在风险加剧。由于体制的多次变迁,该社的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责任界定模糊不清,贷款风险控制不力,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审计稽核滞后。
(3)服务手段落后,业务经营缺乏创新。一是该社的业务经营目前还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的单一狭小空间中,经营创新力度不够,经营形式单一和信用工具落后,限制了收入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利润空间小。二是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使该社很难满足客户高效率、高质量的需求。
二、针对该社的调查和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经营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健全有关法规,维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支撑体系作保证。目前我国出台的金融法律法规多是针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而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应加快制定“信用合作法”,通过立法,将信用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法人来对待,以确立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地位,以法律为保障来维护农村信用社在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面权益。
(2)给予政策支持,为信用社稳健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休养生息和健康发展。一是要减轻农村信用社税赋,对投向“三农”、拉长产业链条的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或适当降低营业税率,对种植业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实行免税政策,对以抵贷资产收回的不良贷款免征相关税费,税务部门应允许农村信用社扩大税前列支范围,如提高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等。二是在处置保值贴补利息上,国家财政应将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同等对待注入资金,对农信社贴息支出给予等额补贴,使信用社免受经济损失。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使农村信用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对一些支农任务重、有发展潜力的信用社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额度,适当调低利率,以逐步消化不良贷款,实现扭亏增盈。
(3)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要大力盘活不良贷款。摸清不良贷款的风险底数和形成原因,多招并举,清非盘活。一是争取地方政府和政策支持,对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县、乡政府和村组贷款、政策性不良贷款和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可否采取行政手段催收或由国家及地方财政专款冲销等办法盘活。二是建立不良贷款责任人清收制度,对限期收不回,可实行下岗清收,对造成损失的严格追究经济或法律责任;三是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权行为。对有偿还能力而赖账不还的钉子户、难缠户依法起诉,从快强制清收。第二,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提高信贷质量。一是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放款抵押金制和贷户联保制,尽最大努力降低贷款风险系数;二是在确保支农贷款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新的农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培养新的客户群体。除开办个人小额农户贷款外,还要大力开展助学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个人担保贷款、消费贷款等新品种,以提高资产质量;三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协调、配合地方党政部门开展“创建信用村镇”工程,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4)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效益增长。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信贷投放要向种、养、加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科技兴农工程倾斜,向农村消费贷款倾斜,选择一批黄金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企关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同时要发放期限长、利率高的农户消费性贷款,使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趋于合理,以科学的投放创造出优良的效益。二是优化存款结构。充分挖掘黄金客户、创利客户,努力吸收对公存款和财政预算外资金存款,提高低成本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降低资金成本。
(5)调整收入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培植利润增长点。农村信用社要因地制宜,找准“三农”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大力发展如汇兑结算、租赁、咨询等中间业务,资金富余的社可通过参与购买有价证券,增加资金收益。
(6)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开展金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建立农村信用社的结算体系。尽快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储蓄通存通兑,以高效、安全、方便的高科技服务赢得客户。力求在短期内实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等结算业务全面开展。票据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要向农村信用社开放。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加强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存贷业务和服务营销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7)加强内控建设,确保规范经营。一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结合新业务发展,对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完善补充,明确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操作管理。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法律法规,强化审计稽核内部约束机制,确保规范经营,坚决杜绝高息揽储、以贷收贷等现象的发生。二是优化机构,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和成本核算要求,对布局不合理、业务规模小、经营亏损的网点进行撤并。三是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核算水平。首先,农村信用社每年要对收入、成本、利润、存款、贷款进行全面、细致的会计分析,制定科学的年度经营目标计划。其次,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率,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性资产和非生息资产的资金占用,向增收节支要效益,把增收节支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通过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自营业务比例,以县联社为单位集中财务管理,对基层信用社实行主办会计委派制等办法,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支配,提高效益。其四,对具备条件的县联社尽快推行一级法人核算,以增强整合能力和对资源的分配、调控能力,使单个信用社集聚的经营风险能够重点得以化解,整体优势得以发挥。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