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政与金融论衡
5186800000015

第15章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提出了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两大政策相互“越位;二、两大政策的调控功能“不到位”。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与政策举措

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幅递减,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中。物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消费物价指数自1997年10月起连续负增长,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而居民收支预期不好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新的消费热点形成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没有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较大,消费需求不振制约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外部需求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目标实现为目的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政府自1996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取消了保值储蓄和贷款规模限制,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但是,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抗御风险能力较弱、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风险投资企业等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投资和信贷规模的扩张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财政举债的力度。因此,结果并不如原先预想的那么理想,政府投资效果依然欠佳。

二、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大政策相互“越位”

由于两大政策的功能长期不定位,加之近年来财政收入软化、支出刚化、管理松化、职能弱化、手段僵化和政策偏差,财政、金融急于摆脱困境,致使许多情况下应由货币政策解决的经济总量调整问题改由财政政策履行,本应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财政政策变成了经济总量增长的推动力。其主要表现:一是用银行贷款充任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二是用银行贷款来维系亏损与日俱增的国有企业;三是用银行贷款支撑着巨额“自筹投资”;四是用银行贷款支付改革成本和交纳税收;五是财政信用严重扭曲。近年来,我国除国债等政策性或有专门用途的财政信用资金外,各种名目的财政信用资金急剧膨胀,其功能也大大走形变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信用混同,使之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作用。

2.两大政策的调控功能“不到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资金和货币的调控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通过对资金总量、结构和流动的控制与引导,以保持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然而,近年来社会资金总量、结构与流动大量扭曲和畸形发展严重。其主要表现是资金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规模急剧扩大与资金结构严重失调、资金供需失调与资金“盲流”严重并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两大政策的调控功能“不到位。”

三、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在高水平、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在抑制通货膨胀和反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二者应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配合,达到充分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中一种政策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另一种政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财政、银行之间应进行充分的协商研究和紧密联系,使两大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形成合力,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上,如在公债发行、利率调整、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等方面协调配合,实现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实施多环节的全程配合,尤其需要加强二者在制定环节上的协调一致,保证它们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相同。

(2)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需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取决于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提高“两上”比重,从而提高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金融方面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非银行金融机均的调整,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有企业制度方面,首先要切实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调整国有经济的范围,使国有经济的范围与国有资本的形成能力相称;其次要建立企业资金注入机制,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重组银行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国有资本的形成能力;再次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宏观调控方式进一步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问接的经济调控为主,调控政策由被动实施转向主动实施,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技术。在宏观调控中,无论是运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有不同的政策手段加以运用。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行政手段为主,在宏观调控中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突出时,一方面砍财政支出规模,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停建缓建一批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砍银行存款。行政手段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但往往是刹车过急,对经济发展带来明显副作用,“治理整顿”后的“市场疲软”,“软着陆”后的通货紧缩和经济滑坡,都与直接的行政调控分不开。这样,两大政策调控与经济运行的关系难免会产生这样的循环轨迹:一热就紧,一紧就死,一死就松,一松就热。此外,从过去我国两大政策运用的总体情况看,很多政策是被动的实施,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往往是以财政的减收增支为代价,在财政减收的情况下,支出却不能减少,不得已才搞“赤字预算”。目前政府主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两种政策相互配合的进一步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宏观调控艺术也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2001年9月